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頓悟成佛」,假的!

什麼「頓悟成佛」,假的!

六祖慧能的「頓悟成佛」,是對傳統的印度佛教在中國的一次大膽改革。

他的「頓悟」理論,提出了「本性是佛」、「自性真空」的教義,認為人性既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

與之相反,北派禪宗(以神秀為首)卻主張「漸悟」,「常指誨大眾,住心觀凈,長坐不卧」,即從集中注意力來觀察無污無染的世界,多打坐而少休息,以此逐漸達到「悟」的境界。

兩種截然不同的追求「悟」的形式,並不意味著「頓悟」與「漸悟」是絕對對立不相融合。

—1—

《壇經·定慧品第四》:「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非常明確地指明:正確的求「悟」的方法,是沒有「頓」和「漸」的區別,只是因為人認識自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糊塗的人慢慢才能修行明白,聰明的人當下就領悟體會,法門的不同不過是以之為名而已,兩者既對立又相同。

禪宗北派大師神秀的弟子志誠以南北兩派在「戒定慧」的不同提問:戒定慧應該只有一種,怎麼還會有另外一種呢?

慧能答:「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肩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壇經·頓漸品第八》)。

這段論述,按其自成一系的理論邏輯,以人人心中皆有佛的普遍性,又以認識的不同,理解的快慢的特殊性來解決南北兩派在「戒定慧」問題上的分歧,又基於先天智慧的一般和超常來進一步說明他的南派「頓悟」與北派的「漸悟」的區別和統一。把「悟」作為統一的基礎,把人的智慧高低作為對立的矛盾來化解兩派理論上的對立。無形之中軟化了南北禪宗對立的矛盾,大胸襟求大根本,一石兩鳥。

—2—

慧能如此清楚明了地解釋「頓悟」與「漸悟」,卻依然無法改變信眾對「頓悟成佛」的神往。「頓悟成佛」,那多省事兒,不必面壁清修,不必行善積德,少吃那麼些苦,誰不嚮往。

但是,不止慧能早就把話說的很明白,「頓悟成佛」之「佛」非彼「佛」,佛教領域對此也有不少的闡釋,指「頓悟成佛」只是方便說法

佛教裡面經常講到的「佛」,那可是有果位的。按小乘佛教,有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四個果位。若按大乘佛教,則有阿羅漢、菩薩和佛三個果位。「頓悟成佛」之「佛」與之相比,就如同,剛入學第一天的與拿了大學本科學位的,雖然都叫學生,但卻是有大區別的。

所謂「頓悟成佛」,只是說:哦,恭喜你找到路了,要修成正果,路還很長,要不辭艱辛地堅持走到底。

頓悟之一剎那之前,也不是啥也不懂的一個小白,而是基本已經成就無漏,水到渠成,剎那間完成。

人家都說的那麼明了是「假名」,你非要往真「佛」那方面想,悟性不夠咯。

—3—

能從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理解出來,進而提出新的觀點,形成自己一整套的理論,出身貧寒、目不識丁的慧能,的確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壇經·疑問品第三》慧能與韋刺史談經時,有一段關於西方極樂世界的論述,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人心中。

他說:說它很遠,那是相對於那些悟性較差的人而說的,說它很近,則是相對於那些具有超常智慧的人而說的。

韋刺史提出一道很有挑戰性的疑難問題:請慧能將西方世界顯現出來,讓大家看看。

慧能回答到:「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又進一步說到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常行十善,天堂便至……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慧能以人作為解決極樂世界的問題,既上應「本性是佛」的基本論點,同時也解決了有與無、見與不見的現實矛盾,達到自圓其說的目的。

把一個事物即對立又統一地認識、辨析,在《壇經》中頻繁出現,是慧能運用較多的一種思辨方法。例如《壇經·行由品第一》五祖弘忍送慧能過江時所述的「度」與「度」的不同;《壇經·定慧品第四》「念」與「無念」的辨析;《壇經·疑問品第三》西方極樂世界中的壞、東方人的好,好壞之關係等等,都讓人耳目清新,為之神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都聞道閣 的精彩文章:

雪花飄灑鄉野間
對照這九個字看過去,一個人資質優劣與否基本瞭然

TAG:京都聞道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