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撕X、應援強度趕超飯圈,體育粉們「娛樂」過火了么?

撕X、應援強度趕超飯圈,體育粉們「娛樂」過火了么?

最近體育圈是大熱門。(先有世乒賽團體,緊接著全國體操錦標賽,再到這兩天的女排聯賽...)

死守本放看比賽比追劇累多了,但並不影響大伙兒的熱情。體育粉嗷嗷待哺,需要刺激才能回血。

說到這裡,之前飯圈話題一直在聊娛樂圈藝人粉群,今天來聊聊「體育圈」粉絲~

體育圈「粉絲進化論」

「體育」本身有強大的群眾基礎,而「競技體育」又帶著使命感和榮譽感,因為這種天然的「情結」,大眾對運動員的關注其實一直都不少。

很早就看到有人把體育圈不同時期的「偶像」做過劃分,我感覺同樣適用於「粉絲進化」上,除了代表著劃時代的審美標準,其實也是不同時期「追星」風向的變化。

早年(以李寧郎平鄧亞萍為代表),大家追運動員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看比賽。

雖然不太合適,但一定要類比一下的話,當年的粉絲就類似於現在的「養老粉」和「三月粉」的結合體??偶像打比賽的時候才密切關注打call,死守電視機,而且是談不上「脫粉不脫粉」的那種...

看到個很有意思的形容,「論體育迷,誰能和我爸一戰?」(父母輩在體育粉圈地位也是不可撼動的哈哈哈,追溯到早年)

而且,第一代運動員偶像出來,很少有人care顏值和外形,純看功夫。某種程度上,大家追的是比賽。

比如郎平的「一錘定音」,到後來被譽為「女排精神」的締造者,看比賽的粉絲心潮澎湃,大部分來源於「自豪感」。

當年的「體操王子」李寧,在觀眾心裡就是為渴望而戰、根正苗紅的鐵血形象。

大眾覺得競技體育是嚴肅的,「討論點」也不允許有偏頗。

而第二代運動員偶像的出世(以姚明劉翔為代表),也是粉絲追星風向發生變化的開始。

無論從個人職業生涯、對體育的貢獻還是商業價值上看,「飛人&巨人」的成就和影響力不必多說。

粉絲開始有了聚集效應,基本算是「全民粉」的狀態。

再發展到林丹、孫楊寧澤濤、馬龍張繼科樊振東、惠若琪朱婷......「運動員」的娛樂屬性越來越明顯,體育粉圈全面爆發。(里約奧運會之後,乒乓球、游泳、女排粉絲熱情井噴)

尤其跨過寧澤濤「分割線」後的「體育粉」們,比藝人粉能打太多了好吧...

應援、生日廣告位、接送機、甚至各種後援會、個站的建立......運動員的「待遇」和娛樂明星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寧澤濤本命年生日,粉絲買下報紙整個版面、時代廣場的LED屏廣告,就為了偶像的名字能在屏幕上閃現:

去年全運會,游泳賽門票被黃牛炒到6000+,大家還是擠破頭。用粉絲的話說,「大幾千買張票只看一場游泳比賽,別人覺得虧了,但自己覺得賺了,我們只是關注寧澤濤而已。」

體育粉圈照樣有「本命本唯」心理,而且粉群之間的「攀比心」不會少。

張繼科的生日應援,拿下了目前為止「體育圈之最」。據不完全統計,應援項目包括公益愛心活動、11城地鐵報宣傳、公交車車體廣告,多個城市大屏幕滾動播放宣傳片...線上線下齊開花,費用超過百萬。

這兩年「應援文化」在體育圈快速落地執行,並且比娛樂粉圈還要規模化、專業化。

同時也不可否認,粉圈一旦擴張就會引起江湖紛爭,體育粉圈的「撕X」大戰看起來更腥風血雨。

藝人粉撕著撕著可能就疲軟了,尤其是雙方愛豆作品都跟不上的情況下。運動員就不一樣,撕影響力撕商業價值撕金牌數量撕獎牌含金量...大概都能大戰800回合吧...

最常見的就是隊內粉群撕X,並且可以任意排列組合,兩兩互撕。

比如孫楊寧澤濤,孫楊粉說「不是一個level不想共沉淪」,寧粉說「業餘比賽游出了專業水準,專業運動員去不了專業大賽」......

再比如馬龍粉和張繼科粉,「獒龍」CP並擋不住雙方粉絲由來已久的撕X,基本上成了圈內「月經貼」。

「讓球論」、「太子論」...粉絲之間誰也不服誰,比完成績比性格,比完性格比誰更刻苦努力。粉絲都很聰明,誇偶像的時候會揚長避短,總之就是我家有的你家沒有。

實際上體育粉圈撕X,很多時候都是運動員親如手足,粉絲之間苦大仇深。

和娛樂粉圈一樣,偶像的利益才是核心利益,比起心平氣和地談,粉絲更願意麵紅耳赤地據理力爭。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直有人說「體育圈粉絲把對流量愛豆的那一套拿過來複刻」。

和早年相比,看體育粉圈生態變化,基本上就是一部進化史:越來越大眾化娛樂化是事實,「色彩」是越來越豐富了,但也有人開始擔心,會不會濃墨重彩過度了?

體育圈「粉絲裂變」:技術粉、成績粉、低齡粉多足鼎立

飯圈都一樣,成分複雜。體育粉圈生態進化到現在,也離不開不同類型的粉絲構成和「助力」。

1,技術粉。運動員的技術粉,男粉比例真的很高。

事實上我也跑去各個貼吧里逛了一圈,印證了一下。看到很多直男(額,也不一定)很認真地開貼討論「技術」話題,他們關注專業和難易度是真的。

乒乓球圈也是:

有些技術粉可能生活中就喜歡某項運動,參與度本來就很高,追比賽的時候,對技術層面的東西也會真情實感。

像很多男粉,一開始可能就是被「技術」吸引,拿乒乓圈來說,因為喜歡某個人的「打法」和風格,慢慢被培養成了粉絲。(技術型男粉追星理性為主,即便要撕X,也一般是圍繞比賽本身)

2,成績粉。運動員的「成績粉」,就和藝人的「事業粉」差不多。喜歡的運動員成績好,彷彿自己底氣都足了。

「成績粉」容易有優越感,但因為粉的是冠軍光環、可以拿來吹噓的資本,所以也容易焦慮。

我發現粉絲焦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擺不正位置」:說到底,運動員的「實績」都是靠自己的實力和訓練換來的。

3,顏粉、性格粉。體育圈顏值能打的運動員,要圈粉不難。現在人氣高的體育明星,大部分也是體育圈的顏值冠軍啊!

顏值呢,可以細化到萌、可愛這種抽象的概念,像我有朋友喜歡小胖樊振東,就是始於外表,樊振東屬於乾淨清爽的長相,能吸引追星girl不奇怪。

對比下男粉,可能更多的是先被樊振東「粗暴」的打法吸引。

也可以具體化到「腹肌」、「胸肌」...粉絲可以不了解競技規則不了解體育項目,愛好看的皮囊就行。

「性格粉」好懂,里約奧運會傅園慧的那段採訪就是例子,成績撇開,「耿直」性格就能圈粉。

大家喜歡的,大概是這種差異化的「個性」吧。

4,腦殘粉。體育圈粉絲參差不齊,現在「粉絲低齡化」很嚴重。很多體育粉從娛樂圈粉過渡而來,大家追的不是運動員不是比賽。

除了前面說過的各種撕X戲碼,粉絲過度干預「運動員私生活」也是一樣。像之前很多粉絲去「扒皮」馬龍女友,捯飭各種黑歷史...

部分粉絲表現出來的特質,就跟「流量們」的私生飯差不多,行為極端,熱情過度:

其實「腦殘粉」帶來的負面效應很大,像寧澤濤的負面觀感,和粉絲的偏激言論就脫不了干係。(體育明星不比娛樂圈藝人,關注度其實要大得多,負面形象的輻射範圍比我們想像中要大。)

雖然「粉絲多樣化」能維持粉圈生態的平衡這話不假,但現在體育粉絲圈劍走偏鋒是真的:構成越來越複雜,畫風越來越魔幻。

總結

好早之前就有人說過,未來會有大批娛樂圈粉絲流向體育圈。確實,現在體娛粉絲圈的」重疊「趨勢越來越明顯。

首先,娛樂明星體育明星界限模糊,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開始「跨界」。

像孫楊被稱為「體育界的綜藝小王子」,在多個真人秀里擔任過常駐嘉賓。

許昕前段時間還唱了《遠大前程》的插曲:

事實上里約之後「國乒」就一直被調侃「遊走在文體界的邊緣」,張繼科頻繁上綜藝,後來也出過單曲:

另外,體育圈「粉絲經濟」不比娛樂圈差。粉絲對賽事、體育周邊、甚至運動員本人的消費力都不可小覷。(比如林丹之前還開過tb店,只是消費群體受限於粉絲所以虧了)

體育明星「偶像化」、體育粉「娛樂化」,固然沒有必要看作洪水猛獸。就像有人說的,體育有群眾基礎一定是好事,粉絲作為愛好體育(明星)的新生力量,或許能感染到更多人。

只是,這種「演變」需要警惕,有放也該有收。

雖然大家一直在說「文體不分家」,但說到底體育圈還是和娛樂圈不同,娛樂圈要流量要熱度,體育圈並不是。

很認同一句話:

「職業運動員的本職工作和最大價值還是競技運動本身,只有在保證競技狀態、運動成績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帶動以及衍生外圍價值。」

劉胖也對「體育明星娛樂化」提出過自己的看法:

而對粉圈來說呢,娛樂圈追星的那一套並不適合體育圈。

娛樂圈可以偶像天天見,但運動員不同,閉關訓練的時間多。再加上,對娛樂圈藝人的衡量標準也實在不適合往體育圈搬運。

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還是蠻重要的。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風風微博:@一直風和日麗的風和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和日麗 的精彩文章:

當高級臉辛芷蕾也演瑪麗蘇,喬妹同款初戀臉能不能為瑪麗蘇正名?
TVB大綠葉林子善花七位數娶妻,婚禮陣容堪稱TVB台慶

TAG:風和日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