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死亡才是生命的領路人

死亡才是生命的領路人

「我過去一年的生活不盡如意,因此我很樂意結束我的生命。」

這是著名生態和植物學家 David Goodall 老先生5月10號在安樂死前對記者說的話。

老先生出生於倫敦,在澳大利亞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他一生撲在學術上,直到102歲時還堅持在大學工作。他雖然沒有身患絕症,但是近兩年的生活質量大不如前。

於是,他選擇了安樂死。

他在死前享用了他最愛的炸魚薯條和乳酪蛋糕,然後聽著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 Ode to Joy 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104歲。

很多人不理解老先生為什麼要自行了斷。在咱們的社會裡,我們大都對死亡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想活還活不了那麼久呢。

1

為什麼我們會怕死?

理性的講,我們並沒有理由害怕死亡。

古希臘的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悟出了生死的道理。他說:「死亡和我毫不相干。因為只要我還存在,死亡就還未降臨。當死亡來時,我便不復存在,於是不再與我相干」

世間萬物都有始有終。就連我們所在的宇宙,不是持續膨脹到絕對零度,就是收縮到時空的奇點,終有畫上句號的一天。況且很多時候終點恰恰是生命最美的篇章。爛漫的櫻花,美在稍縱即逝。難忘的電影,勝在回味無窮。

可我們為什麼還是會害怕死亡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知道自己要死,卻不能預測什麼時候死,或是怎麼死。這種對死亡的不確定性讓大腦感到非常的焦慮

科學家發現不確定的事情比已經確定的壞事還要讓人焦慮和痛苦[1]。比如表白前不知對方將如何反應要比已經被拒絕更令人焦慮。上班有可能遲到比已經遲到了要更令人焦慮。

大腦喜歡關注不確定的事物,這在進化上是有優勢的。在自然環境下,任何未知事物都有可能對個體的生存產生威脅。為了能應對潛在的威脅,大腦便消耗能量在它的 「運動中心」 產生大量的多巴胺,讓身體時刻做好應對的準備。一旦有危險出現,大腦就能及時的作出反應,以保證個體的生存。

可是當未知事物超出了我們可控的範圍,比如我們沒有辦法預測自己死亡的時間和方式,大腦就會長時間的處於焦慮和恐懼的狀態

雖然我們對死亡很焦慮,不成想真正面臨死亡的人反而放得很輕鬆。

2

意料之外的正能量

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身患絕症的人反而有更積極的精神狀態 [2]。

該研究分析了絕症病人(如癌症)和想像自己身患絕症的健康人寫的博客。他們發現相比之下,絕症病人寫的博客有更多的正面用語和更少的負面用語。隨著死期的臨近,絕症病人的正面用詞比率呈上升狀態。雖然他們的身體日漸虛弱,但是他們的精神狀態反而越來越好。

和我們的直覺相反,經歷死亡可能沒有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黑暗。

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確定了死期,大腦也便不再焦慮這件事,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當下的生活上。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這世上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了,所以世間一切相比之下都顯得更加美好。難怪會有人說,除卻生死,沒有什麼是大事。

這樣看來,我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麼 David Goodall 老先生自願從澳大利亞不遠萬里到瑞士接受安樂死。老先生這樣做能自己決定生命的長度、降低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從而減輕了對死亡的焦慮。老先生能夠趁著自己腦子還清醒,在家人陪伴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告別,這比插滿管子逝於ICU的病床上要有尊嚴的多

然而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死亡還很遙遠,未來也還很不確定。

如何才能擺脫對死亡的焦慮呢?

3

死亡是生命的領路人

人們說,人在臨死的時候會在一瞬間回憶自己的一生。

姚腦師剛搬到曼城的第一晚就意外地把自己反鎖在了廁所里。我在關門的時候,門芯意外的掉了出去,怎麼轉門把手也開不起門。

我當時冷汗就下來了。我剛剛搬來,還沒有跟家裡說我的住址,上廁所的時候也沒有帶手機。沒有人知曉我的行蹤。

我這是要餓死在廁所里嗎?

我不想死。

我算了算,覺得自己能靠廁所里的水存活兩周左右。那個時候,家裡聯繫不上我可能早就報警了吧。也許我是可以獲救的。

想到這裡我安心了許多。開始環顧四周,尋找出路。嘗試撞門砸牆失敗以後,我把門把手拽了下來。我發現門把手裡面有一個韌性不錯的彈簧。於是我用門把手做鎚子,把彈簧改造成了一個簡易的門芯。我花了大約三個小時,用了各種槓桿終於把門撬開了。

我癱倒在地上。

回顧自己的一生,我真實的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碌碌無為。

我很懊惱,因為覺得這世上沒有比餓死在廁所里更爛的死法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我意識到我們避之而不及的死亡,正是我們生命的領路人

我們總覺得生命是理所當然的。但當死亡突然降臨之時,我們又後悔不已。也許你會後悔沒有嘗試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許你還沒開始自己畢生的事業,也許你放不下自己的親人。

直面死亡,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

如果你明天會死,你現在想做什麼?

如果是十天後死呢?

十個月後呢?

十年?

接受死亡這個不速之客能讓你更關注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你不再無腦地刷朋友圈,不再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再靠吃吃吃買買買打發時間。你在地球上的時間有限,總得花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吧。

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能不留遺憾的跟他走嗎?在你的墓碑上,人們會怎樣描述你?人們會因為什麼而記得你?你有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嗎?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是我們直面死亡,勇敢書寫生命篇章的時候了。

- End -

參考文獻

1 De Berker, A. O., Rutledge, R. B., Mathys, C., Marshall, L., Cross, G. F., Dolan, R. J., & Bestmann, S. (2016). Computations of uncertainty mediate acute stress responses in hum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0996.

2 Goranson, A., Ritter, R. S., Waytz, A., Norton, M. I., & Gray, K. (2017). Dying is unexpectedly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7), 988-999.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姚腦師 的精彩文章:

TAG:姚腦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