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第:2035年以後,我國機器人產業將實現領跑
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智能裝備和產品是智能製造的實現端,而智能裝備和產品中較為重要的體現則是工業機器人。行穩致遠,如何打牢基礎,從實現端推進「中國製造2025」?
在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主旨報告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原執行副會長朱森第,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國家製造強國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屈賢明三位專家就推進智能製造的關鍵、智能製造裝備發展以及智能製造關鍵零部件的有益經驗進行了分析和介紹。
朱森第:提高工業機器人技術含金量,實現智能製造
「未來機器人的發展非常誘人,預計到2020年機器人的密度會達到150,保守估計市場規模將達380億元!」朱森第說,現在有兩個熱,一個是智能製造熱,一個是機器人熱。針對工業機器人,他提醒大家面對「熱」更要冷靜思考。
朱森第說:「推進智能製造,要從國家製造業當中最突出的問題,即要從效率、效益、質量入手。」當前的智能製造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引起特別重視。第一、順應技術發展趨勢,融入新的技術,最關鍵的是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第二、推進智能製造要通過試點示範,多層次,多維度著力。第三、以市場需求來決定推進智能製造的速度和力度。第四、一定是要建立起標準的體系框架,遵循標準規範來進行模式推廣。最後,我們推進的力度和智能製造發展速度必須匹配。現在存在問題是智能製造裝備發展的速度跟不上推進的力度。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森第
他總結:工業機器人是最重要的智能製造裝備,要加快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實力上不去,智能製造就難以實現的。目前來看,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最廣的還是汽車,其次是電子信息產業。而其中,SCARA機器人和多關節機器人國外的品牌佔了多數,這就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所以下一步我們就要想辦法在多關節機器人和SCARA機器人上提高國產機器人的技術含量,產品的可靠性,以滿足用戶各方面的需要。汽車、電子信息、電工技業、通用設備等都是國產機器人主要攻克的領域。
朱森第在展望國產機器人後30年的發展時說到,隨著深度融合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將不斷的進化,從人機協作的機器人,能夠進化成類人機器人。當前的十年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躍升期,國家已經從基礎技術、共性技術到關鍵部件、本體、性能都做出了部署和安排,以及未來市場上佔有率都做了安排和部署,按照這個步驟執行後,下一個10年,將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追趕時期。2035年之前,如果能夠在關鍵零部件上掌握核心技術,主機在各行各業應用領域的應用上能夠擴充,產業才會呈現健康發展,才能實現從跟隨型到並跑,再過十年實現領跑的目標。與其他持樂觀態度的專家稍有不同,他預測實現領跑,保守估計是在2035年以後。
朱森第說,在未來的追趕期,必須下功夫突破關鍵技術。在創新驅動方面,國家也做了部署,到目前為止,「中國製造2025」創新中心建設上已經有5個被批准,而且已經開始實施行動。未來一共要建15個,5個已經批了,其中有一個工業機器人,以瀋陽自動化所牽頭,希望這個創新中心能夠真正成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以至於整個機器人產業的領跑者。儘快把技術轉移到產業中的企業,引領整個產業的發展,齊心協力將提高機器人的可靠性作為第一要務。
譚建榮:智能裝備是基礎,智能機器人離不開智能裝備
「沒有智能裝備,智能製造難以完成」譚建榮講到,智能機器人的構成離不開智能裝備,與傳統裝備相比,智能裝備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比如數控機床能夠把它轉型為智能機床,挖掘機轉型為智能挖掘機。智能機器人就是將機器人技術、自動化技術、感測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實現機器人智能感知、智能學習和智能決策。機器人是整個裝備行業實現智能製造最核心裝備。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
因此,在發展智能機器人過程中,要考慮三大要素:感覺、反映、思考。這三個要素也是智能機器人與常規機器人的本質差別之一。
目前,智能裝備應用在六大領域:智能機床裝備、智能動力、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裝備、智能家居、智能終端裝備。圍繞這六大領域,目前已實現六項突破:系統參數自診斷注塑機、突破綠色低碳節能挖掘裝備、多工況自適應壓縮機、人機共融智能機器人、安全高可靠性智能汽車、AI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手機。
另外,譚建榮還講到:「智能製造最核心是知識工程,沒有知識的智能談不上智能。」無論是發展智能製造還是發展智能機器人都要以知識工程為核心,要能夠做到自感應,自適應,自學習,自決策。「人機共融是現在機器人應用當中的最高境界」譚建榮講到這也正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
實施智能製造,建設製造強國,離不開工業強基。工業強基是一項具有長期性、戰略性、複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我國實施智能製造時間短,在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構成的工業基礎上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癥狀。
屈賢明:培養獨角獸企業,打破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
「『中興事件』給我們最大教訓就是關鍵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屈賢明直擊人心,立竿見影地揭示了我國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痛點。
找准病症,才能對症下藥。「現在令人憂慮的是全國各地,我走過的好多個機器人的產業園,和做機器人主機場,他們追求本企業本產業園的產業鏈的完整性,都想把這個產業鏈做得又粗又長。盲目追求產業鏈完整的做法是一個誤區,這樣的重複建設後果可能會很嚴重。」屈賢明特以南通振康、蘇州綠地等為例,從這些獨角獸級別企業的成功經驗,敲醒一批跟風盲從的人。
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屈賢明
屈賢明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很火的時候,高壓泵,馬達,多路閥,油肛等非常緊俏而且利潤可觀,於是有6家主機場和一家投入20億建液壓廠,建立這個大市場。遺憾的是6家中5家主機場沒有一家實現大批量的生產,他們做得再好也難有客戶,同時還造成了市場的惡性競爭。其中有一家設備非常先進,但是沒有實現大批量的生產,而且由於投入過多等原因,破產了。只有一個專業廠,專業的液壓件廠房就是常州恆立油缸取得了成功」。
通過這個例子,可見「我國從事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研發和生產的『專、精、特』企業還沒有真正成長起來」這是一大病症,為此屈賢明深入剖析出其他兩大病症:「一是用戶對國外零部件比較寬容,而對國產的零部件卻要求苛刻;二是國外競爭對手打壓,你不行了我賣高價,你一行我壓低價格讓你很難生存。」
為破解我國智能製造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技術「卡脖子」問題,屈賢明獨創性地提出了「四大一」策略即一大批、一條龍、一攬子、一站式,具體為:培養一批「專、精、特」巨人企業,又被稱為「隱性冠軍」;實施重點產品的一條龍計劃,如圍繞感測器、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等,從材料、工藝、設備等實行一條龍計劃;實施重點領域一攬子計劃,圍繞重點領域,特別是有中國特色的領域,比如針對高鐵的核心零部件進行全面的安排;在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建設一站式的服務平台。
※2018工業機器人應用工程師班火熱報名中
※成立AI委員會 美國全方位部署人工智慧
TAG:機器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