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質疑茶界專家的矛與盾

質疑茶界專家的矛與盾

質疑茶界專家的矛與盾

文/高發倡

粗略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雲南茶業經歷,整理茶界專家們言論的頭緒,就可知這期間的專家諸多理論自相矛盾,很難自圓其說。本文就略舉幾例就當拋幾塊「磚」,以引眾人之「玉」。

一、每提及推廣施肥噴葯的光化、單純密植、矮化的「台地茶」,專家們都會直接或間接由官方及文化界解釋說,那都是「為追求產量」。如果這是事實,表明雲南茶產量低,但銷路很寬,供不應求,才會如此。那麼茶價應該較高,茶農收益也應較高,生活應較寬裕,種茶、管茶和採制茶葉的積極性應較高,栽培現成的茶林地更應爭著管理使用而不會荒蕪。可是為什麼直到2005年,連易武街周邊的眾多茶林還荒蕪在野叢里沒人要?茶價直到1998年僅六、七元每公斤,多數茶還沒人收購?茶農為何窮得多數是茅屋下四面籬笆牆?出遠門沒套像樣服裝?去年五六月份周重林老師發文說,所謂的「熟茶」如何地深受外界歡迎,為國家贏得多少外匯。那該最大限度地收盡雲南全部茶料,采盡每尖茶芽去製成該茶銷售呀!為何遍山茶林無人要?為何茶農窮得說不清是「響叮噹」還是「叮噹響」?!

況且,茶林的矮化、密植和不超六十年低齡化等行為,都未必能「提高產量」,因為專家們推管的矮化管理,都是修剪成「同平面齊枝式」。這類茶樹發芽都是並列在同平面,每棵茶樹的產芽量極有限,而且茶芽密度小,總質量偏低。而相對散放式茶林,可發成棚狀,多岔,每岔若干分枝。每枝條上的芽都可在多個高低不同的平面,多層次發芽,其數量可遠超上述矮化樹。而且其芽密度更高,總質量也就隨之偏高。可見所謂「為提高產量」的理由不成立。

假如這些都是「為提高產量」,那麼將雲南茶葉等級規定為:毛尖(白毫)定為最高級別;一蕊一葉佔75%以上定為次級;一蕊二葉佔75%以上定為再次級別等等。這豈不是「為限制或降低產量」?!又該如何自圓其說呢?!還有往茶枝上噴農藥殺蟲呢?又為啥呢?

可見,這一切並非「為提高產量」,而是「專家」們先前根本不知道啥是茶味,不知茶味的優與劣,也就根本不知哪樣茶苗優與劣,不知茶林怎樣栽培和管理為好,不知茶芽該怎樣採摘、初制等。這類「專家」群體的理論會有幾成「含金量」?!

二、茶樹及茶質是適宜酸性土壤的植物。土壤表層因帶腐殖質而更偏向鹼性(即『肥沃」),深層度則更偏酸性(即貧瘠)。可是茶業「專家」為何不推廣具有能深入酸性土層之主根的籽實苗,竭力推廣無主根而僅能生長於表層的扦插苗?並且還要往茶地推廣帶鹼性的複合肥和尿素等化肥呢?

三、茶界專家們劃定「普洱茶原料」是「雲南大葉種」的主要理由是其「內含茶哆酚偏高」。以此而論,普洱茶的生津解渴、醒腦消卷、消炎解毒、消食化痰、發散驅寒、解牛羊毒和解油膩等諸多功效都應與之有關。那麼,理應茶哆酚越高越好;怎麼又反過來說,炒青晒乾的普洱新茶「內含茶哆酚偏高」,「刺激性強」,「不宜大量飲用」,需「陳化」或「熟化以後再飲用」。依此說,「茶哆酚偏高」又不好啰?如果說,普洱新茶「內含茶哆酚偏高」,「刺激性強」,經「陳化」或「渥堆變『熟』」以後,「由茶哆酚分解轉化出的有益物較多」;那麼,那些很苦澀而甘甜味極薄的炒青晒乾新茶「陳化」以後,其苦澀味淡化甚至消失,理應「轉化」出不少甘甜味,其甘甜味應明顯提高,顯得很甘甜。可事實是,其滋味為何反而變得很薄呢?假如普洱炒青晒乾新茶的生津解渴、醒腦消倦、消炎解毒、消食化痰、發散驅寒、解牛羊毒和解油膩等諸多功效較強,是因其「大葉種內含茶哆酚偏高」,那麼理應其新茶更有這些功效,更宜新茶現喝;而它「陳化」或「熟化」以後,其「茶哆酚分解轉化」為其它物質,「刺激性隨之降低」,「變得溫和」那麼其上述諸多藥用「功效」豈不隨之降低甚至消失?!

四、專家們規定:普洱茶,必須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然而其所謂「曬青」指的卻是「晒乾」,而殺青工藝的類型卻沒限定。以此而論,理應至少包括機械蒸青、手鍋炒青、日光曬青三種。劃定「大葉種」是因「茶哆酚偏高」。但恰是因其「茶哆酚偏高」,其「苦澀味偏重」,「刺激性強」,「不宜大量飲用」。所以必須經「陳化」或「渥堆熟化」,「淡化苦澀味」以「降低刺激性」,即「茶哆酚分解轉化為氨基酸」以後「才適宜大量飲用」。那麼,倚邦山的中小葉炒青晒乾新茶,不需要經「陳化」和「渥堆熟化」,就由老茶樹自己將部分「茶哆酚」轉化成了「茶氨酸」,預先就提早「淡化苦澀度」而「降低刺激性」,理應更是「普洱茶」啦!為何又不算入「普洱茶」呢?哦!是老茶樹更自然、更巧妙地搶先「代辦」了「渥堆熟化」工藝,新茶就已經「熟化」,讓家們「沒事做」了?專家劃定「曬青」(即晒乾)是因它使「酶的活性強」。那麼,鮮葉經萎晾致蔫,揉制以後晒乾的正宗「曬青毛茶」,即歷史性「傳統生茶」,其「酶的活性更強」,為何又「不認可它是『普洱茶』」了?哦!因為「這種茶品及其工藝」在史籍中的記栽和民間的流傳,不是「專家」們發現和挖掘整理出來,認可它,就丟了「專家」的顏面?!殊不知,死要顏面反失尊嚴!

五、「普茶」名稱初出明代,「普洱茶」全名出自明清,而且就是針對當時六大茶山的「以鮮茶生曬或生晾而成的新茶」或「炒青晒乾或適溫烘乾或晾乾的新茶」及其它們的各類緊壓茶命名的,亦即原本的「普洱茶」就是這幾類茶。當然,北方和西北方等地人購買這類茶以後,短期內沒喝完而遺留下來逐年飲用,後期喝陳化茶是肯定有的,因而陳茶也該包含其中。而潮濕地區則即使遺留下來,也多為霉茶,是霉壞的普洱茶,也就不是正常的普洱茶。而今劃定的「普洱茶」中的所謂「熟茶」分明根本不在當年所稱「普洱茶」類別範圍,它是另類工藝的新型茶品,為何要牽強地強行塞進數百年前就劃定了「特定圈子」的「普洱茶」內?反過來,早在數百至上千年前就真正「孕育和萌生」「普洱茶」名稱,並且「頭頂高舉『普洱茶』名稱」數百至上千年,其全身和五臟六腑以致骨髓里,都刻滿「普洱茶」名稱的「普洱茶起名元老」,即「炒青晒乾或晾乾新茶」及其各類緊茶,卻被專家們強行「押送」「綠茶」領地。這不是「指鹿為馬」是什麼?有這般不尊重歷史、明目張胆違背歷史的「專家」嗎?!「張」家生養的兒孫,有資格和權力不讓其父祖輩姓「張」嗎?!有資格和權力將其父祖輩趕出家門嗎?!純屬背祖棄宗的不肖子孫!

事實上,從該茶開始炒青年代起,歷經近千年來,炒青晒乾或適溫烘乾及晾乾新茶,一直是「普洱茶」的主體,卻在近幾年被茶界妖魔鬼怪肆意歪曲,趕出「家門」。

不僅如此,1999年筆者所撰《普洱茶的栽培管理與採制》等幾文投到《版納雜誌》社,據主編馮老師回話,技術性文稿需先由「茶葉專家」審定內容,於是就石沉大海。2017年8月筆者書稿交到雲南科技出版社的吳崖手上,也因由所聘「專家組成員」初審而不準「原樣出版」,被迫更換出版社推遲出版。可見專家們還容不得新人的不同觀點。他們不僅專業不稱職,責任心和職業道德及學術態度也不稱職!整個「普洱茶文化」幾乎被這些「專家」扭曲而變態,茶業豈不困絕境?茶農豈不困窮境?茶界豈能不亂乎?!

所以,專家所劃的「普洱茶」的分類和歸屬,不足為標準,不應按「專家」的謬論來分類!「專家」們針對所謂「熟普」等茶類的宣傳,也不足為信!

2018年5月18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喝了這麼多年的蒲公英茶今天才知道喝錯了,原來蒲公英茶是要這樣喝才健康
客廳別買茶几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