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梟龍戰機10年才下線100多架:產量已經足以讓印度LCA無地自容
也許在許多人眼中印度LCA戰機屬於一個失敗的產品,但是對印度航空工業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成為一個能夠設計三代戰機的國家。
第8架量產型
如今其研發工作已基本結束,在技術上逐步完善與升級的同時,量產工作成了重中之重,但是在量產工作中,印度遇上了不少的問題。理論上,在2015年時,就已經投產了,但是直到今天,印軍僅僅獲得了8架量產型,不是說好批量生產嗎?也就是被印軍怒批了,現在LCA戰機量產速度比以前造原型機的速度還要慢了。
如此成果真讓人無語,中巴梟龍戰機10年才下線100多架尚被人評價為:產量低,如今看來,如此產量已經足以讓印度LCA無地自容了。
梟龍
也許有人又想笑話印度了,其實沒什麼可笑的,這在表面上確實是挫折,但是印度也同樣可以從中收穫許多東西。在此之前,印度從沒有自主生產過現代戰機,僅按許可證,將零部件組裝,這與生產全新戰機完全不一樣的,不要小看批量生產的工作,其實不比研發簡單什麼,不僅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實力,更考驗組織與協調能力。
現代戰機的量產生產是一個相當得複雜的綜合性生產工作,戰機零部件數量以「萬」為單位計算,每個零部件都需要專門的工廠來負責,涉及到大量企業參與,也許是幾千家,甚至上萬家,如此把如此之多的企業組織起來,進行協作分工,我們看來也許沒什麼難度,那是因為我們早已過這一關,許多事情早已變成常識,對印度卻不是如此。
生產
可惜印度的問題就是組織與協調,LCA戰機不僅大量採用國外技術,進口設備所佔比重也非常大,既便為國產,也往往必須採用國外的技術與設備,這大大增加組織與協調的難度。印度更缺少相關的經驗,比如:發動機供應,其他國家往往優先訂購發動機,甚至要提前建立發動機庫存,印度則陷入必須等著發動機交付,最後被發動機供應拖了後腿。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組織與協調工作等,這屬於一個如何提高效率的問題,印度正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只能在LCA的量產過程中學習與掌握了。
LCA戰機
許多人關注於LCA的性能,其實更應關注的是它的研發與製造過程,印度通過這個型號的研發,已經掌握了許多經驗與技能,如果再突破量產關,實現批量生產,那麼印度也就走完了現代戰機研發的全過程,為下一步的發展鋪平道路,這才是真正的意義。
※為面子只能迂迴採購:烏克蘭繳獲俄制無人機,裡面零件多來自中國
※國產ET40重型魚雷性能如何?萬噸巡洋艦也扛不住,巴鐵或首先列裝
TAG:軍事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