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們的士兵新聞辦
來源:中國戰略支援微信公眾號 作者:劉橋明
「小夥子們,猜猜前四個月我們新聞量化考評得了多少分?」
戰略支援部隊某部辦公室里,正在埋頭苦幹的幾名戰士聽到該部政治工作部主任陳社禮的話後,互相看了一眼,不太明白陳主任葫蘆里賣的什麼葯。
「你們可真行。瞧,我們前四個月的考評分數已經大幅超過了去年全年的分數,而且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吶!」陳主任作為主抓新聞報道工作的領導,今天,他是專程來和大家分享這條還冒著熱氣的好消息來的。
用陳主任的話說,他們的新聞宣傳工作之所以突飛猛進,是因為一個秘密武器——戰士新聞報道員隊伍。
去年12月份,該部適應編製體制調整,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士兵組成的新聞辦公室。與此同時,制定新聞報道員輪流值班制度,每兩個月從基層連營抽調2名優秀報道員到新聞辦公室工作。不到半年的時間,這支由士兵組成的宣傳報道隊伍,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骨幹數量也逐步增加。
上士李劍擔任新聞報道員快滿4年了,新聞辦公室成立後,他又多了一個新聞報道組組長的身份。戰友們都習慣叫他「李記者」,這個稱號可不是白來的。
實踐出真知。李劍信奉「腳底板下出新聞」,無論是去搜集拍攝新聞素材,還是去幫帶隊伍,他都堅持與採訪對象面對面,他覺得:「很多東西在電話里說不清楚,發信息也不能第一時間收到,只有面對面交流才能發揮最大效應。」
在該部各單位,所有報道員對「李記者」的紮實作風都諳熟於心,因為他是「跑基層」最頻繁的。新聞報道員霍浩浩介紹說:「他大概每十天一定會到連隊來收集線索,並召集大家交流探討新聞業務,我會的都是他教的。」
和霍浩浩一樣,上等兵李欣偉也是從零開始學習寫新聞的。李欣偉喜歡文學創作,到新聞辦公室學習寫新聞是受身邊戰友影響。剛到新聞辦的時候,李欣偉撰寫的稿件消息不像消息,通訊不像通訊,但李劍對他格外關照,從標題擬制到內容安排,都認真幫他修改,手把手教。
李欣偉也沒有讓大家失望,用一個月的時間基本掌握了新聞寫作要領。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強軍網上發表出來,心裡美滋滋的。這幾天,晚飯過後連隊剛下發手機,他就抱著手機瀏覽公眾號發表的文章,學習起新媒體寫作特點,他說:「戰友們看微信公眾號的時候多了,我得想辦法讓大家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故事。」
新聞辦公室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雖然面積不大,但成長成才的空間卻足夠寬鬆。寫新聞的同行們一定對「加班」這個詞深有體會,列兵楊佳祥是個慢性子,但工作起來從不拖泥帶水,堅持今日事今日畢,因此他反而喜歡「加班」的狀態,因為「夜裡出成績」。他有句口頭禪:「班長你們先走,我馬上弄完這篇稿子就回去。」他口中的「馬上」通常是半小時起步。
有為才有「味」。奮鬥的日子雖然辛苦,但總是會讓人記憶深刻。5月初,新聞報道員張弛離開了這個小集體回到了連隊,但他對這裡充滿了不舍之情。「說事業有些大,說舞台更準確,我很喜歡去挖掘和分享正能量故事的過程。」他說,「如果新聞辦需要人手,招呼一聲,立馬上崗。」
「這幾個小夥子很上進,今年新聞工作取得的成績都來自他們。我們只負責把好保密關,做好協調工作,讓他們工作起來更順暢,他們能施展多大的才華就施展多大的才華。」陳主任對戰士們讚不絕口,他說:「現在新媒體發展迅速,自己要同戰士們一道加緊針對新媒體宣傳的學習,爭取繼續取得新的成績。」
戰士搞宣傳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都是由戰士組成的新聞辦公室還很少見。也許是擁有同樣的經歷,大家一起加班趕稿、一起外出拍攝、一起品嘗發稿的喜悅、一起競爭先進個人,這個由戰士組成的新聞辦公室歡樂還真多。
作者 | 劉橋明
來源 | 解放軍報社戰略支援部隊分社
監製 | 鄒維榮
責編 | 韓阜業
編輯 | 李志勇
※在這本小說中,你可以窺見當代軍人的內心世界
※復排五次演出1064場,《江姐》令人如醉如痴如狂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