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系丘壑 情在丹青?馬健培林經文中國畫作品選

心系丘壑 情在丹青?馬健培林經文中國畫作品選

心系丘壑情在丹青

??馬健培林經文中國畫作品選

畫之味

李偉

中國的水墨畫,原是不可再用文字談論的一種特殊語言,而當我看了十多幅馬健培以隴原風貌為素材所繪的「崆峒尋鶴」圖,愈發覺得無從下手。水墨是作者點染的元素,描寫心情,以自然為主,所以擇物映像,筆到即暗示著意到,意在紙外。馬健培的水墨崆峒尤為特別:他的筆墨從五代宋元諸家蒼潤清淡間化出,幾乎又回到八大山人的白眼向天與倔強之氣去了。不過其本質自有新的自由、新的節制,便是他黑色的山形、松貌、鶴姿更隱喻,他冷寂的筆下裹藏的是熱淚,他對於傳統精粹的傳承和對於現實禪味的吐訴,都是大眾認知的,這也是自然不過的事。甘肅畫界能從他的作品中受到幾分啟示,在今後的創作中新添幾分趣味,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

林經文的書畫印在全國都很有影響力,這除了他有豐厚的學識外,還和他早年間問藝於隴上大家韓不言、顧子惠、丁希農等有很大的關係,而就學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名家研修班的經歷,更拓寬了他的眼界。從他的作品看,古今大師的養料,當地名家的精粹,無不春風化雨般融入他的心底。花鳥畫,艷麗卻不失古雅,尤其泥金重彩類,經過了非常細緻的打底子與一遍遍上色,好像是在講技巧,實則苦心計劃怎樣遠追唐法且保住宋元味道後,意在表現自己的所感,並不見什麼雕飾的地方。重彩裡面的細筆寫意極難,荷花勾金便是這樣,毛筆要好,心要靜,要把在紙上飛著的筆墨一點點寫進紙紋,在紙與色之間沒有絲毫阻隔,彷彿能夠一目了然於他傳統中大膽創新的衷心。(作者系甘肅畫院院長)

人物名片

林經文,生於1950年。曾供職於甘肅畫院。1994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國畫名家研修班,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評估與鑒定委員、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出版有《林經文畫譜》等。

翩翩欲仙圖 林經文

露冷荷塘 林經文

蜀人張大千有此法擬之 林經文

悠然與率意

王孟奇

林經文,以文會友,一生只敬「學問」二字。他擅書法,於書法下過狠功夫,行楷見功力,草篆有心得。近年則醉心於寫意花鳥及山水畫,漸露頭角。古人云:「心統萬物」「抑聖為狂」,將學養性靈作根基,以書入畫,形隨筆立,撇去學問,拾回童心,我以為林經文於此必有可為,必得大進。

馬健培1987年與我相識於北京和平門之平山書屋,至今已有30餘年。他心系丘壑,情在丹青,觀其早年山水作品皆以點畫積墨而成,山石渾厚,取境沉穆。近年則一改舊習,多作青綠,頗有曠遠悠然之態。

山水之一 馬健培

山水之二 馬健培

山水之三 馬健培

傳承與創新

徐恩存

馬健培始終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則,把從外部世界獲得的素材進行主觀提取,經過剪裁,增刪,變形,再由心靈的融化,讓作品的意象質變為心象,進入更高的繪畫語言境界。他以體驗和感受為主導,善在山水意象間抒發胸臆,使筆下山水意象於形神兼備之際成為精神的象徵,崆峒山寫生就凝聚著他的全面修養和藝術表現力,用筆用墨精到而不累贅,構建了平中見奇,小中見大的視覺景象。傳承與創新,仍然是當今中國畫家面對的重大課題,馬健培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其取勢、造境方面表現獨到:用筆虛松,墨色氤氳,意趣深長,當下山水畫的藝術風貌已然形成。

林經文的新作令人耳目一新。顯而易見,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經過孜孜不倦的求索和歷練,他以精英文化的高度追求作品形式、語言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他以文化修養的深厚和豐富入畫,在筆墨間注入了深刻的文化意蘊,在從寫意繪畫向工筆簡凈審美的跨越中,把自己的藝術提升到靜觀自然生命的大境界。他強調虛寫與實寫並重,畫面中意象的凝練,體現著創作時的苦心經營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精緻的線、點與相關色彩在超越客觀邏輯的平面空間中疊加、交錯、並置,並於安靜與淡泊間呈現出虛實的空間分割,其中內含著生動的生命形式,洋溢著鬱勃的生機。也正因為如此,簡凈的宋畫傳統與審美境界被林經文注入現代語境,煥發出新的活力。

人物名片

馬健培,生於1959年。做過中學教師、榮寶齋編輯、拍賣公司主管。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又進修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名家研修班。曾參與發起中國新文人畫展。現為北京華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甘肅省改善營商環境激發非公經濟發展活力述評
酒泉搶救性發掘三座魏晉古墓葬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