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耙耳朵」的勇猛刺客專諸,成功燒制了一條美味的「魚藏劍」
魚腸劍
專諸(?~前515年)春秋時代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區)人,長得高額凹眼,虎背熊腰,異於常人。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里有一段記載,筆者非常喜歡:「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其妻一呼即還。」映入人們眼前的「畏妻」者,古書里只有8個字:「雄貌,深目,侈口,熊背」,這個細節刻畫絲絲入扣,精妙無比。事後,伍子胥問他為什麼不打架了?專諸說:「夫屈一人之下,必申萬人之上。」這非常能說明專諸的性情,就像質地優良的劍,可柔更可剛。
從字義上說,專諸古書寫作鱄諸,鱄固然為一種姓氏,但鱄也指一種淡水魚,即古書上說的:「魚之美者,洞庭之鱄。」移之於專諸,尤其是聯繫到後來裂魚腹而出的魚腸之劍,我總以為,他的姓氏似乎暗示了他之於危機的某種難以割捨的聯繫。
魚,卻成為了這一切兇相的和平徵兆。
伍子胥(即伍員,棠邑大夫伍尚之弟)長得「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是一位偉岸的男子漢,因父親伍奢、兄長伍尚皆被楚平王枉殺,身負血仇逃離楚地來到吳國,尋機報仇。他一見專諸,還得知他有「內志」之時,真是惺惺相惜,電光火石間,明白這是不可多得的勇士,遂全力與之結交。
伍子胥進見吳王僚,用攻打楚國的好處予以遊說對方。對此,公子光私下自有一番評論:「那個伍員,他的父親、哥哥都是被楚國殺死了,伍員才鼓吹攻打楚國,他不過是為了報私仇而已,並不是替吳國打算。」吳王一聽,覺得有理,就不再議伐楚的事。伍子胥恨之入骨,但私下得知公子光打算除掉吳王僚,決定採取離間計。他乘機散布:「那個公子光有奪取王位的企圖,現在還不宜勸說他向國外出兵。」在穩住局勢之際,他立即把強人專諸推薦給公子光。
伍子胥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諸樊知道季子札賢明,就不立太子,希望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下去,最後把國君之位傳給季子札。諸樊死去以後王位卻傳給了余祭。余祭死後,傳給夷眛。夷眛死後本當傳給季子札,季子札的確賢明,千方百計逃避君位。於是立下規矩,王位不再傳子,而按兄弟順序傳。諸樊認為,王位早晚還是季札的。於是,諸樊死了,輪二弟;二弟死了輪三弟;三弟終於死了,這回可算輪到季札了,季札卻在人們的期盼中失蹤了。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老三的兒子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吳王僚。老大的兒子能服氣嗎?這就是公子光頓起殺機的原因。
公子光說:「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麼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他是有準備的,秘密供養一些有智謀的人,指望他們助自己奪位。
現代魚腸劍
公子光一見身材高大的專諸,如見天神。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借兩人對白,強調了專諸母親知道專諸行事時毅然自殺的偉大。認為她的死,意義比專諸重得多,專諸是直接對公子光做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報答,他只完成了這麼一個目的;但他母親,卻不但完成了這個目的,還完成了更高的目的:「第一,她為了使兒子完成一個目的,竟然用一死,並且先死,給兒子看,使兒子不再為矛盾所苦,沒有牽掛,堅定決心,去完成那個目的。第二,在行動上,她不能同兒子一起去完成這個目的,也不需要她參加,但她一死,為這個目的而先死,雖沒參加,等於參加,使她兒子知道行動時一點也不孤單;她的贊同兒子的行為,一點也不是空口叫別人去干,她自己先走一步給兒子看。第三,她兒子去行刺,事實上不一定必死,事成不成未可知,人死不死也未可知,並非沒有生的機會,但是這位母親卻先把自己推到毫無餘地、毫無僥倖的地步,更顯出她精神的崇高。」在我看來,母親的自殺意義無論怎樣也無法與專諸捨身刺殺相提並論。但這也暗示她陷兒子於兩難之中:自己活著,兒子不能一心於劍;專諸不為公子光去刺殺吳王僚就是不義,另外她知道兒子此行必死無疑。所以,索性先走一步。
吳王僚
吳王僚九年(前518年),楚平王死。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的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楚國出動軍隊,斷絕了吳將蓋余、屬庸的後路,吳國軍隊不能歸還。一直注視著局勢變化的公子光覺得差不多了,對專諸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是真正的王位繼承人。季子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屠夫出身的專諸並不只懂得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他是懂得刀路的:「僚是可以殺掉的。母老子弱,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楚國軍隊斷絕了他們的後路。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者,這樣僚還能把我們怎麼樣呢!」這話,火一樣把公子光點燃了,他心神大慟,起身叩頭:「我公子光的身體,也就是您的身體,您的事我會負責到底!」至此,歷史的演繹更像一個魔咒,它立即掀動了歷史的水盆,是那樣覆水難收。這句「光之身,子之身也」的豪言,就是最大的許諾,專諸履行了承諾,公子光也兌現了自己的豪言,兩不相欠。
魚腸劍
但吳王僚是機警的,但他的弱點在哪裡?
公子光在與之觥籌交錯、換盞推杯的記憶中,恍惚記得吳王僚喜吃魚。烤魚的香味總會讓人忽略一些細節。這個回憶讓公子光很是興奮。側重於撰集吳國歷史的晉代《風土記》一書記載說:「吳王闔閭女,驕恣,嘗與王爭魚炙,怨恚而死。」公主為了與老子爭吃燒魚,竟然郁怨而死!王鏊的《姑蘇志》記有「吳地產魚,吳人善治食品,其來久矣」的風俗。可見,在普通的魚上,可以寄託更多的非凡之思。專諸立即去太湖,師從烹制魚菜的高手太和公學「炙魚」,三月而精此技。專諸準備施展一次前無古人的陰翳智慧——燒一條美味的藏劍之魚,這的確是春秋手法,名字就叫「魚藏劍」。
公元前515年,這年四月的丙子日,公子光乘吳王僚軍隊遠征、在楚國被困之際,決定請吳王僚「赴宴」。公子光對吳王僚說:有庖人從太湖來,善炙魚,味甚鮮美,請王嘗魚炙。地下室埋伏身穿鎧甲的武士,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餘人,在外接應。老練的吳王僚肯定已猜測到公子光的宴請不是出於友情和敬意,他過於自信,低估了公子光的謀略和決絕之心。赴宴時,他身穿鐵甲,沿途布兵,席間衛士隨身不離。
他沒有料到,最大危機,卻是埋伏在誘人的裊裊魚香當中。
宴席終於開始。酒到暢快處,推杯換盞,漸入佳境。公子光詭稱突然腳痛,這不會引起更多的注意,他一瘸一拐轉過牆角,退到了地下室。就像導火索被悄然點燃,一個預謀已久的計劃紋絲不亂,依次鋪排:專諸把匕首藏到烤魚的腹內,喬裝膳者。他端著魚,小心翼翼,碎步而上。
走到吳王僚眼皮下,專諸的動作很緩慢,在放下魚盤的一瞬,比魚刺更鋒利的手指插進魚腹,掰開,拿刀,用力,出擊,行雲流水,直插吳王僚的胸部。細而窄的匕首面對「鐵之甲三重」是一種較量,衛士的長劍——「鈹」像樹枝一樣環衛在吳王僚左右,衛士的劍身已經抵住了上菜者的身體——可見到了何等森嚴地步。但「倚專諸胸,胸斷臆天,匕首如故,以刺王僚,貫甲達背」的記載中,這「貫甲達背」四字,即魚腸劍刺入吳王僚的身體,與衛士的長劍刺入專諸身體的速度成正比!這突現了匕首的鋒利,以及專諸更為果決的殺氣。
專諸拚命迎前,衛士的長劍幾乎洞穿他的身體——他贏得了那一點點空隙,把手裡的魚腸劍更深地送進吳王僚的胸口!
這細弱的匕首,在從空中飄浮的過程中,帶動了一個巨大的陣勢,直到匕首徹底停止飛行,它所牽動的氣場才滾滾而起。唐雎贊之為「彗星襲月」,猶如彗星掃過月亮,古人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徵兆。如此修辭,使讚美者在高揚專諸殺氣的同時,又讓某種不軌於正義的道德指責蟄伏其中。
沒有任何反常,吳王僚當場斃命。猛醒過來的侍衛撲上來,亂劍戳殺專諸,場面混亂不堪。公子光覺得大局已定,放出埋伏的武士發起總攻,一舉消滅了吳王僚部下。於是,他自立為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吳王闔閭。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闔閭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
遠在楚國作戰的吳王僚的弟弟蓋余、燭庸聽到公子光弒君自立的消息,知道大勢已去,棄軍逃走。後來兄弟倆又投奔了楚國,楚把養邑 (今河南沈丘一帶)分封給他們。從此,吳王的皇親後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帶繁衍,後代分別以兩位公子的名字蓋余、燭庸為氏,成為姬吳的兩大分支。
季札回國後,不願看到吳國再鬧內訌,只好承認闔閭為君的合法性。《史記》記載季札說:「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頗有一種順應潮流的達觀。其實,也是實力不及的無奈。
伍子胥
※世界讀書日閱讀倡議書:書是陪伴我們終身的親人
※在塔爾寺,我時刻感受到了教義的強大和威嚴
TAG:豹子頭蔣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