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謀劃、指揮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的偉大軍事家——孫臏

謀劃、指揮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的偉大軍事家——孫臏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偉大的軍事家孫臏著名的兩個戰役「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歷史的發展決不排除人的主觀能動性,相反,正是在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不同程度的發揮中,曲折前進的,後者可以居上,前者可以落伍,顯現出無窮變化。齊威王的改革,表現了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的有為君王的歷史主動性,這一改革,以「田野辟,民人給」為基礎,以「謹擇君子」、「謹修法律」為手段,終於使齊國國力、軍力大振,這樣,齊威王就可以「一飛衝天」、「一鳴驚人」了。

其中最為出色的當為「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這兩個名揚千古的戰役了。

這兩個漂亮的戰役都是偉大的軍事家孫臏謀劃、指揮的。孫臏是齊國人,孫武的後世子孫。生卒年代不詳,但可知其活動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三八O年至公元前三二年之間。傳說,孫臏少年時代貧窮孤苦,年長後去深山跟自號鬼谷子的王栩學習兵法。孫臏學習勤奮,精研《孫子兵法》,很為老師所賞識。正待孫臏準備出山,施展抱負時,卻遇到一件不幸的挫折。

《史記》記載:「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已,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這就是慘痛的「孫子臏腳」的故事。難能可貴的是,孫臏畢竟在挫折面前挺住了,他繼續研討兵法。後來,一位齊國使臣來到魏國,孫臏偷偷拜見了他,並向他遊說。使臣認為孫臏是個奇才,就將孫臏秘密藏在車中,帶回齊國。

這時齊威王正厲行改革,招攬人材。孫臏回國不久,經使臣推薦,拜見了齊國大將田忌。一席談話,田忌深感孫臏才識匪淺,就把他留在自己門下,用接待賓客的禮節款待他。後來,田忌又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不過這裡面穿插著一個有趣的賽馬的故事。方田忌喜歡賽馬,並且常在賽馬時與王公貴族打賭,但好幾次都輸了。孫臏觀看比賽後,見田忌雖然輸了,但馬力並不弱,於是便對田忌說:你下大注好了,我保你能贏。田忌信了孫臏的話,下了千金賭注。開賽前,孫臏告訴田忌,用你的下等馬對國君的上等馬,用你的上等馬對國君的中等馬,用你的中等馬對國君的下等馬。三場過後,田忌以二比一勝,贏了齊威王千金。齊威王問田忌取勝的奧秘,田忌藉機推薦孫臏。齊威王非常高興地召見了孫臏,並同他大談兵法,孫臏回答了齊威王的各種設問,對戰爭的必然性作了深刻分析,並提出了一系列指揮作戰的獨到主張,使齊威王和田忌一新耳目,非常佩服,於是拜孫臏為軍師。

當時,齊國的主要對手是魏國。魏國自戰國初期在魏文侯領導下,由相國李悝主持變法,封建制度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頭等強大國家。在這一時期,魏國與韓、趙攜手,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向北滅掉了中山國,向南搶佔了楚國不少地方,向東攻破齊的長城,一時稱霸中原。可是,國勢總是起伏變化的,各國關係也是常合常分的。到了公元前三六二年,魏與韓關係破裂,發生大戰,魏惠王大破韓、楚聯軍。第二年,趙國也與魏國分手。而這時齊國正在齊威王領導下日漸強大,於是,齊國適時地與韓、趙聯合,同魏國爭奪中原霸權。孫臏正是藉此歷史舞台指揮了齊魏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車公元前三五四年,趙國為了兼并土地和擴大勢力,曾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入朝。衛國原是向魏國入朝的,現在轉而入朝於趙,當然為魏國所不能容忍,於是由龐涓率兵八萬伐趙,很快包圍了趙的國都邯鄲。第二年,趙軍有點支持不住,便向齊威王求救。齊威王與臣下經過慎重討論,認為應當援趙,但基於齊國的自身利益,決定齊軍並不直接去與魏軍主力作戰,而是先調動部分兵力,聯合宋、衛兩國,攻打魏國的襄陵(今河南雎縣西),使魏處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同時,讓趙、魏繼續火拚,以待「乘魏之弊」。眼看趙、魏雙方損失都夠慘重了,齊威王才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八萬大軍救趙。孫臏「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GIF

邯鄲城下情況緊急,田忌打算直奔趙國解邯鄲之圍。孫臏不同意,指出:「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批亢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疲)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聽罷,頓開茅塞,看到這確是一個「避其強靜,擊其倦勞」的好戰術,於是立即揮軍直趨魏都大梁。這時,魏軍在圍攻邯鄲中還算得手,然而,整個形勢對於魏國反很不利:齊、宋、衛三國聯軍依然圍攻襄陽,楚國乘機攻佔了魏國南部的睢,秦國乘機攻佔了少梁(今陝西韓城南),而其中威脅最大的當是齊軍主力直搗大梁。大梁系魏國國都,是政治、經濟的中心,豈敢丟失?加上孫臏運用「怒其氣」、「示之寡」的誘敵辦法,使龐涓的軍馬來不及稍事喘息,即從邯鄲回馬救大梁。

魏軍長途跋涉,一路奔跑,折騰得人困馬乏,疲憊不堪。當行至桂陵時,齊軍早已據有利地形,守候多時。齊軍士氣旺盛,又是以逸待勞,兩軍交鋒不久,魏軍即被打得大敗。以後,幾經波折,魏國與齊、趙先後結盟議和,並歸還邯鄲。「圍魏救趙」作為攻其必救、以逸待勞的著名戰例,一直受到軍事家的推崇。

當然,一次戰役並不足以徹底擊敗魏國,魏國依然保持著強大的聲威,並於公元前三四四年稱王。從政治上看,稱王這一著,表面是提高了魏國的地位,但它卻激怒了一時屈從於魏國的諸侯國,韓國等大國立即表示反對,於是戰事又起。

公元前三四二年,魏國派龐涓率軍攻打韓國。韓國是七國中較為弱小的一個,抵禦不住魏國的攻擊,就派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群臣商量,鄒忌主張袖手旁觀,以求坐收漁人之利;田忌力主出兵救韓,以防韓降魏後齊國孤立;孫臏卻另有考慮,他指出,韓魏兩國剛剛交兵,雙方均未疲憊,我軍如此時趕到,等於代韓挨打。實際上,魏要破韓,韓必賴齊,我們不如暗地結交韓、支持韓,讓韓竭盡全力拚殺,待到韓魏兵力衰竭時,齊再出兵救韓擊魏。這樣「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孫臏如此老謀深算,齊威王自然從計而行。

經過一段時間苦戰,韓國「五戰五不勝」,力不能支,再一次向齊國求救。齊威王見時機成熟,遂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仍做軍師,率大軍前去救援。田忌採納孫臏的建議,再用「圍魏救趙」之法,不西走韓國,而是直奔大梁。

龐涓得悉齊軍攻入魏國,欲奪大梁,立刻命令魏軍撤圍回國,同時,太子申也率國內駐軍,會師龐涓,以求夾擊齊軍。這時,諳熟兵法的孫臏對田忌說:「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這就是有名的「減灶誘敵」的戰法。田忌、田嬰照孫臏的計謀行事,避開魏軍鋒銳,率軍遷回東撤,一路上丟盔卸甲,逐日減灶,終於造成龐滑的錯覺。在追蹤三日後,龐涓高興地說:「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於是,「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這時,齊軍已退到齊國境內。經孫臏計算,估計魏軍這天晚上將到達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馬陵這地方,地形複雜,樹多林密,正是伏擊殲敵的有利地形。孫臏決計在這兒擺戰場。他命令士兵伐木堵路,只留一棵大樹不砍,而從上面剝去一段樹皮,再在那段露出白木的地方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他又挑選了一萬名弓箭手,埋伏在道兩側的叢林里,並命令他們:「暮見火舉而俱發」。只強回夜色降臨,龐涓果然率輕騎追至馬陵。橫七豎八的樹木擋住了魏軍的去路,龐涓只好下馬探察。往前走了不幾步,見路旁一棵大樹上有一段白木顯露,隱約似有字,便叫士兵點起火把照照看,一看,竟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大吃一驚,高喊:我中孫臏的詭計了!急忙命令魏軍後撤,但已經晚了,火把象信號一樣,引來齊軍萬箭雨下,魏軍頓時死傷慘重。龐涓自知智窮兵敗,拔劍自刎,並嘆息說:「遂成豎子之名!」意思是:當初未殺孫臏,倒在今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臨死尚逞驕橫,其實這正是兵家所忌啊。龐涓所率主力一敗,田忌、田嬰乘勝追擊,連戰皆捷,將魏太子申也俘擄了。魏國遭受徹底失敗。

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發現了失傳了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孫臏兵法》是孫臏和他的弟子們一道對自己作戰經驗的光輝總結,也是一部了不起的兵書。就在這部書的《陳忌問壘篇》中,具體說明了齊軍利用戰車、武器做障礙物,迅速殲滅「窘處隘塞死地之中」的魏軍的情景。孫臏象其他賢相名將一樣,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治國之「寶」,齊威王有此「寶」,終於飛了起來,一鳴而驚天下。就在馬陵之戰以後,魏國又對秦作戰失利,魏惠王只好採取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而按兵」的建議,同齊國修好。公元前三三四年,魏惠王率韓國和其他小國國君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同時,齊威王也稱魏惠王為王。魏國失掉了霸主地位,齊國又一次強盛起來。「會徐州相王」恐怕是齊威王最為得意之時,因為它標誌「一鳴而驚天下」的局面終於形成了。

好了,故事講完了,感謝大家的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說古說今說人文 的精彩文章:

TAG:咖啡說古說今說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