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六祖壇經-聞經因緣
暢談·六祖壇經(32)
-聞經因緣-
整理者:心燈讀誦者:心音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六祖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首偈,卻不知此為何經也。他「遂問:客」官「誦」的是「何經」典呢?「客」官回答他「曰:《金剛經》」。
《金剛經》本非單獨的一本經,而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之一卷,即第577卷。就如同《普門品》,只是《妙法蓮華經》其中一品。未必要從頭至尾讀一本經典,你才會懂,任何一段你都可能契入。
六祖既然從這本經契入,當然甚是珍惜此因緣,便「復問」客官從「何所來持」,即從何處得來「此經典?客云:我從」湖北省「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弘「忍大師在彼主」持教「化,門人一千有餘,」在唐朝那個時代,五祖弘忍就有這麼多弟子,東禪寺是個大道場。門人包含出家及在家人。客官又道:「我到彼中禮拜,聽」聞領「受」五祖弘忍講解「此」金剛「經。」五祖「大師常勸」告「僧」眾及「俗」家弟子,「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你莫以為每日誦《金剛經》即能見性,誦經與受持不同。大乘經典曰:「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初學時,你當老實讀誦:讀是拿經來念,誦即默記背誦。若你想專修、受持《金剛經》,就要背起來。雖然背誦與見性無關,但能背起來,就代表你用心。事不礙理,理不礙事。你若連事項都做不到,談什麼高深的道理呢?就像有人求法於禪師,禪師不與他說法,只叫他做事。他一做就是好幾年,這是需要功夫的。你做不到,所以沒有功夫。你總是自我安慰:「開悟不見得要把經文背起來,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你認為娶妻生子、喝茶、看電影都可以開悟。你要懂得真正的核心:人家會觀察你,你有道心才會跟你講。
你可能會問:「師父,背起來,不懂有用嗎?」你先別管,背起來再說。你怎麼知道背起來不會懂呢?你的腦袋一直跟自己唱反調。人家叫你做,你就好好做,這叫直心。直心即是老實,所以才有「老實修行」一說。你常講「老實念佛」,只看到「念佛」,卻無視「老實」二字,難怪無法開悟。「老實」乃重點,適合所有修行。
若能把《金剛經》背起來,無論工作、休息或散步之時,你皆可思維法義。古時,私塾學生須把四書背起來,老師帶著學生,一邊遊山玩水,一邊講課,所謂寓教於樂。
書寫,則有兩種意思:讀經為口到,背誦乃心到,書寫則是手到。多方面配合,學習更為深入。你可以一邊抄經,一邊體悟。在未有印刷術的年代,還可抄經與他人結緣,不僅利己,亦能流通佛法。
從表面上看,受持、讀誦、書寫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其實,為人演說可自利利他,所謂教學相長。有時,誤以為自己懂了,只有講給他人聽時,才察覺到自己原來不懂。
講解《金剛經》,當依對方的程度,讓他得以受用:他若讀小學,就以小學的話講; 是大學生,就以大學生的程度講;他在做生意,就從商業角度下手。有一本書叫《和尚遇到鑽石》,就是將《金剛經》與商業營銷相結合。
真正受持《金剛經》即是依教奉行。你當依「行一切善,離一切相」,時時刻刻利益眾生。佛乃「福慧雙修,福慧圓滿」之人。「離一切相」即慧,「行一切善」即福。你若能如此修行,必然見性成佛。
◎聞後思惟:你會受持經典了嗎?
TAG:禪儒達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