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很冤枉,他並不是害死楊令公的大奸臣,而是大宋的忠臣
《楊家府演義》中潘仁美的原型是宋朝一代名將潘美,河北人士,出生於軍人家庭。先前在柴榮帳下任職,後得到趙匡胤的賞識。潘美驍勇善戰、有勇有謀,為維護大宋江山統一,抵禦外敵立有汗馬功勞。
在北宋初期,潘美的顯赫軍工是有口皆碑的。他治軍有方,使「北方以寧」。他手握兵權,卻令朝廷十分放心。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解除了大批開國將帥的兵權,唯獨潘美不僅沒有解其兵權,還十分重用,由此可見,潘美為人之一斑。
《楊家府演義》中潘美被認定為大奸臣,最關鍵的證據來自楊業戰死的一場戰役,很多人認為是他藉機害死了楊業。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宋史》的記載,楊業的死,主要責任應歸於缺乏作戰經驗卻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遼國集合十餘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軍分東西兩路迎擊敵人。東路由名將曹彬統帥,西路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王侁和劉文裕任護軍。
兩軍在朔州交戰。交戰中,遼軍強大,宋軍失利退守代州。王侁邀功心切,主張強取。他命令副帥楊業進軍,楊業以為不可,他提出不與遼軍正面交鋒、改由小路進襲朔州的策略,但王侁拒而不聽,硬逼楊業率軍迎戰遼軍主力。王侁還蔑視楊業道:「君侯你一向號稱無敵,今日卻不願交戰,難道是有其他打算嗎?」楊業本是遼國盟邦北漢的大將,後歸降大宋。作為降將,楊業明知王侁的指揮錯誤,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唯有聽從命令。
出發前,楊業對潘美等將領含淚道:「此行必不利。我是太原降將,本就當死。幸得皇上不殺,並且授我兵權,讓我為帥。此次並非我不願意進攻,而是想尋找最佳時機,立尺寸之功以報國恩。現在諸位責備我避敵,我只好先各位死於敵前。」隨後,他與王侁、潘美約定,請他們在陳家谷口安置伏兵接應。
楊業與遼軍鏖戰,自午至暮,部眾傷亡大半。他帶領餘眾撤退到谷口,陳家谷口卻空無一人。原來,王侁等在陳家谷口設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沒見到楊業,王侁以為楊業取勝繼續追擊敵人了,為了邀功,隨即領兵撤離谷口。潘美阻止不了,只好跟著撤退了。此事在《宋史》有記載。
楊業知道大勢已去,拊膺大哭,再率帳下兵士力戰。最後士卒死傷殆盡,其子楊延玉陣亡,楊業身中數十處創傷,猶手刃近百人,終因力盡被俘。楊業被俘後,遼國將帥都勸楊業投降,被楊業拒絕,絕食三日而亡。
不可否認,楊業之死,潘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畢竟他是統帥,卻未能節制王侁的輕敵妄動。把責任全部歸於潘美,並不公正。有歷史學者認為,宋太宗一朝,監軍權力甚大,其實就是皇帝派往前線的耳目。潘美雖是外戚和主帥,但也受制於監軍王侁,故此害死楊業的大半責任,應該在王侁而不在潘美身上。《宋史·楊業傳》中就說:「美不能制(王侁)」。可見,潘美在此事件中主要負有領導責任,此外實在不能再追究他什麼了。
再者說,歷史上的潘美老成持重,是一員驍將,與楊業共事七年,一直配合默契,兩人之間根本不存在演義中所講的過節,所以他沒有理由對楊業蓄意陷害。或許是小說家們認為王侁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攤上了這件事。
※孔子斬了同樣開私塾的對手 理由還特別讓人折服
※宋朝娛樂業發達 最牛的藝伎竟當上了皇后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