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代與聯想,誰拋棄了誰?

時代與聯想,誰拋棄了誰?

編 者 按

聯想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曾經風光無限的聯想看到了互聯網的前景,也曾試圖通過轉型、投資或自有建設佔有市場,可惜卻沒有深挖金礦的決心和毅力。在本可能創造歷史的年代,聯想玩了一圈最終回到原點,眼睜睜地看著四大門戶和BAT的相繼興起,而自己卻什麼也沒落下。

對聯想來說,這個5月真是難熬的一月。

剛剛被彭博社評為全球最差表現科技股,而後又被香港恒生指數剔除,接著又起「站隊高通,反對華為」的傳言,被指「賣國」。

聯想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5月4日,香港恒生指數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聯想集團將被剔除出恒生指數成分股,據彭博計算,在過去十年之中被剔除出恒生指數的公司,在剔除之前股價跌幅的中值是48%。聯想這個跌幅這在彭博統計的171隻全球科技股中表現是最差的

聯想被指「不顧國家利益」、「賣國」後,柳傳志站出來為聯想正名

90年代中期,為了提高國民經濟信息化程度,國家大幅度降低國外信息技術產品的進口門檻,外資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國內的電腦品牌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聯想毅然舉起了振興民族信息工業的大旗,與國外品牌展開激烈的競爭,並快速佔領中國市場。

彼時,聯想是 PC 電腦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廠商,一度被視為是「民族科技企業」、中國科技公司的代表。

但隨著中國其它科技企業的崛起,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聯想已經漸漸換成了騰訊、阿里、華為等企業。

在過去的5年中,聯想集團的股價下滑了56%,市值損失近58億美元。

白線為近五年聯想股價走勢

從風光無限到「節節敗退」,時代與聯想,究竟是誰拋棄了誰?

銷售主導下,對技術的輕視

聯想成立於1984年,靠著11個技術人員和20萬元起家,在商業模式和運營上並沒有優勢。

當時的創業條件和經濟環境決定了它首先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據說為了生存,柳傳志甚至曾經在社科院門口賣過運動褲衩。

真正讓聯想發生改變的,是1985年後倪光南帶著他的「聯想式漢字系統」加盟公司,聯想開始代理IBM微機及至代理AST微機,決定走AST之路,從此才真正開始了聯想電腦之路,從代理走到自主生產,打響自己的品牌戰略。

在90年代到21世紀之初,技工貿發展戰略的說法非常流行。所謂技工貿,就是分別指的是技術、工業生產、貿易三個不同的方向。像華為就是當時技工貿公司的典型代表。

1994年柳倪之爭的爆發,代表技術導向的總工程師倪光南最終離開了聯想,標誌著技術主導的聲音在聯想徹底淹沒。和華為有所不同的是,聯想雖然也是高科技企業,其實更側重於貿,其次是工,最後才是技以追求中短期營收和利益最大化。

在聯想,銷售始終是主導,這種策略帶動聯想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一位前聯想員工這樣說:「一般是市場上什麼火,我們就做什麼產品規劃,然後需要研發要支持,整個環節里,研發基本是最底下的一環。企業的激勵機制跟研發也沒什麼關係。」

聯想對技術研發的不夠重視,從它對技術研發投入的多少就能看出來。

據2006-2015公開財報顯示,聯想歷年的研發支出中,僅2015財年的研發收入佔比達到了2.6%,其餘年份均低於1.9%,而谷歌和微軟的研發投入佔比都在13%以上。

在這10年間,聯想累計投入研發成本僅僅為44.05億美元,尚不及華為2015年一年之中的研發支出。聯想和國際科技巨頭之間在研發投入上的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與自主研發相比,聯想似乎更願意用簡單粗暴的買買買來獲取專利和技術。

收購IBM的筆記本和低端伺服器業務,不僅帶來了新的市場和營收,也為聯想帶來了相關專利和技術。

併購IBM後,聯想在PC市場的排名一躍成為了全球第一

同年,聯想又斥資29億美元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也給聯想帶來2000多個移動通訊專利技術和谷歌的專利授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聯想在智能手機通訊技術上的不足,有利於拓展國際市場。

但真正的問題是,科技一直在發展,買來的技術就算能全部消化,也終究會落後。如果沒有自主的技術研發基因,聯想一直在艱難地保持技術上的跟隨,根本無從談起構建對競爭對手的技術優勢。

在比拼耐力的長期競爭中,技術研發能力成為其致命短板,和其他科技巨頭們相比,聯想缺少了核心技術競爭力,被落下的距離越來越大。

從PC向移動終端轉型的失敗

2000年以來,智能手機橫空出世,全球PC出貨量很快被智能手機趕超,PC 的出貨量陷入負增長........於是,聯想開始向移動終端轉型。

但事實的發展並不如願,隨著運營商政策的變化,補貼的大幅減少使得聯想等原來依賴運營商渠道的廠商直接面對消費者市場,而這恰恰是聯想的弱項。小米、榮耀、魅族等互聯網手機品牌卻已經快速成長,成為不容忽略的新興力量。

相比其他廠商簡單清晰的品牌策略,聯想手機的品牌以及品類繁多混亂,光是品牌就有樂phone、聯想、樂檬、vibe、zuk、moto等,再加每個品牌下眾多的手機型號,有人戲稱其堪比手機界的「寶潔」。

過多的品牌名稱和混亂的品牌定位,導致用戶視覺混淆,難以留下正面、深刻的品牌形象。同時,公司內部因為多品牌成為左右手互搏加劇了內耗。

在2014年收購了摩托之後,聯想手機的市場份額不升反降,不敵華為、小米,甚至是中興、TCL和步步高系品牌的表現都好過聯想。

僅僅一年時間,2014年聯想就從國內第一跌至第三;2015年6月1日,聯想突然宣布劉軍離職,據外界推測就是與業績不佳相關。到2015年底,聯想已跌出前五,形勢不容樂觀,並且出現了聯想歷史上的第二次虧損。

2016的公開財報顯示,聯想智能手機在國外市場總銷量同比增長15%,售出1670萬部。由此,聯想勉強維持住全球第四大廠商的位置,但其全球智能手機銷售量同比下跌18%,僅售出2020萬部。

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的移動業務收入整體同比下跌4%至32.45億美元,占集團收入約25%。唯一的好消息則是,聯想移動業務實現了第一次營運收支平衡。

在智能手機領域,聯想現階段的競爭對手不是蘋果和三星,而是華為、小米、TCL、中興等國產品牌,華為、中興、TCL在國外推廣迅速,而小米、魅族、360則在國內興起,聯想背腹受敵,面臨雙重壓力。

當時,除了收購來的摩托外,聯想旗下的其他品牌與上述品牌相比,在市場號召力上都沒有任何優勢。

雖然聯想較早地看到智能終端移動化的大趨勢,並且付諸行動,希望複製在PC行業的成功模式,但卻一直沒有做大做強。

向互聯網企業轉型的失敗

聯想是PC製造產業上曾經的霸主,但畢竟是過氣產業。

很多昔日的王者都選擇退出市場進行產業升級,比如Thinkpad就是IBM退出後轉給聯想的,而IBM專業做更有前途的軟體和服務去了。雖然現在IBM也在新時期遇到了一些挑戰,但不可否認當時其轉型是非常成功的。

目前科技巨頭如谷歌、蘋果、微軟、Facebook等,無一不是以軟體和服務為重(其中蘋果是個例外,其硬體業務贏利驚人,但其軟體和服務的實力仍然超強)。同樣側重於硬體的三星,雖然在產業鏈擁有著無與比擬的強勢,但仍然不被市場看好,而事實上三星近年來給外界最大的話題就是面臨的危機和可能的衰退。

早在國內互聯網剛剛興起時,聯想就敏感地捕捉到了互聯網泛生活化和服務化的趨勢,並意識到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在1999年10月投資上億美元創建了FM365門戶網站,擁有新聞、郵箱、搜索、遊戲、軟體等頻道,最鼎盛時曾與新浪搜狐網易並稱四大門戶,代言人是當時正紅火的謝霆鋒和周迅,那時東三環國展的大廣告牌令人記憶猶新。

但這股旋風來得快去得也快,當新浪、搜狐等門戶陸續壯大並且成功上市時,FM365卻在互聯網寒冬中倒下,2003年10月網站停止。

據說被迫中止業務的原因是,FM365域名由於人為疏忽未能續費而過期,被美國SnapNames公司代表客戶搶注成功。這種低級失誤與聯想一直推崇的嚴謹企業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啞然。

儘管次年4月重新拿回該域名的所有權,可是之前豐富的內容卻沒有了,加上當時仍正值互聯網泡沫期,聯想乾脆停止了FM365的運營,把域名指向了聯想的官網。直到2015年03月,這個域名分配給旗下ZUK手機業務,FM365網域被重新定向到神奇工場ZUK網站。

當然現在和早年的門戶業務毫無相關,上億美元的投資從此成了水漂,聯想向互聯網企業的轉型也就淺嘗輒止。

2000年至2004年間的4年時間裡,聯想為其互聯網戰略前後投入5個億,從FM365,到贏時通,到新東方網校,到聯想翱龍,但最終都無一例外地興沖沖地投入,凄慘慘地撤離。

聯想看到了互聯網的前景,試圖通過投資或自有建設佔有市場,可惜卻沒有深挖金礦的決心和毅力。在本可能創造歷史的年代,聯想玩了一圈最終卻回到了原點,眼睜睜地看著四大門戶和BAT的相繼興起,而自己卻什麼也沒落下。

渠道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

客觀地說,聯想不能完全認為是工業品牌,但不能否認其PC業務在國內市場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於政企市場和渠道經營優勢。

在手機業務的運營商渠道時代,聯想也曾經活得有滋有潤,但到了真正的消費品牌自由競爭時代,聯想並沒有發揮想像中的品牌優勢。這其中的最大原因是,聯想沒有能夠實現工業品牌上向消費品牌的轉型。

仍以聯想手機業務來看,前面說過了疑似因業績問題而宣布離職的劉軍。劉軍的離去,當時也引發業內的關注。其中有人這麼說:

這一切,很難說是劉軍的錯,他根植於聯想,他的思路根本就是聯想集團在PC時代思路延續。規模、成本、供應鏈管理……不就是聯想PC成功的關鍵嗎?如果聯想移動要成功,那勢必要從聯想的最根部做革命性改變,這恐怕是個一把手工程。

也就是說,聯想把在PC業務上的成功經驗,直接複製應用到了手機業務上來。

但這幾年來隨著移動社交的興起,用戶的喜好、消費觀念和品牌認知早就發生了改變。其中互聯網思維這個新名詞興起,一度成為包打一切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究竟互聯網思維是什麼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個人的看法——互聯網思維至少包括了四重含義:平等思維,顧客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身邊的朋友;全心全意的服務思維,更好的服務意識,更佳的用戶體驗;快速反應思維,順應移動社交的即時性,最快速地解決問題化解危機;大數據思維,化數據為財富。

所以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因為互聯網思維,我們看到了小米、榮耀等品牌迅速崛起,攻城撥寨。隨著華為、小米等推出筆記本進入個人電腦業務,聯想在PC端的傳統地位也面臨著來自互聯網思維的挑戰。

渠道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用戶思維優先、渠道為輔的時代正在到來。從用戶角度出發,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以用戶為中心」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從工業品牌向消費品牌的轉型。

聯想曾經有一句響徹中國的廣告詞:「人類沒了聯想,會怎麼樣?」在萬千用戶的心中,聯想代表著我們征戰世界的武器,它是最美好的一個夢想。

於聯想本身呢,它不是沒有過夢想,它也不是沒有過實現夢想的機會,只是都搞砸了。如果聯想能夠撿起曾經的夢想,或許前景又回不一樣。

來源:綜合整理自理財頻道、螞蟻蟲、港股那點事等

編輯:Jennie

關 於 全 球 創 新 論 壇

INNOVATION DRIVES THE FUTURE

「全球創新論壇」由北大後E促進會發起與傾力打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協辦,匯聚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和創客,傾力打造全球創新思想的發源地、創新產業的聚集地、創新投資的新高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創新論壇 的精彩文章:

「AI新時代不會淘汰人,只會淘汰不想做事的人」——博鰲亞洲論壇上,科技大佬們都說了啥?
Google I/O 2018花式展示了6項黑科技,讓你更懂AI

TAG:全球創新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