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剋星」橫空出世?中國:18年前我們就造出來了
近日,台「中山科學研究院」稱其在配合西方軍事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成功研製出「收發分離多基雷達」。這名字聽著頗為拗口且冷門,但「中科院」稱其功能非常強大:能在數個測量接收站同時工作的基礎上,能夠在遠距離上對隱形戰機進行偵察、追蹤並最終鎖定,導引導彈完成攻擊——換句話說,就是「殲-20剋星」。
圖為「收發分離多基雷達」的機動接收站。
那麼,暫時放開某些人宣稱的「殲-20剋星」這一說法吧。首先,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收發分離多基雷達」,的確能發現現行概念下的隱身戰鬥機,諸如F-117、F-22A、B-2乃至殲-20毫無疑問都被包括其中。
而鮮為人知的是,所謂「收發分離多基雷達」所使用的原理,實際上是由中國大陸首創的。根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這種被稱為「多輸入多輸出」的雷達探測機制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形成雛形,在2000年時宣告完成。由於該成果顯而易見的重要性,使得它分別獲得了200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2001年度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因為直到2003年,國際上才將這種探測機制統稱為MIMO,這才有了所謂的「收發分離多基雷達」。
圖為被攝影師拍下的B-2轟炸機。
因此,「收發分離多基雷達」能發現隱形機,這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但是,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戰例早已證明了,在戰場上遇見晴好的高雲層天氣時,最基本的人體肉眼也一樣能清楚地發現隱形機的航跡,甚至是辨認隱形機本身。
但是,地面防空部隊依舊對此完全束手無策:防空導彈可不會順著期待的目光命中目標。而世界上尚不存在能射擊高度達一萬多米,還能保持精準度的高射炮。因此,單獨一台搜索雷達「發現」第四代隱形戰鬥機,乃至給出準確的距離和高度,其實都沒有什麼用。
圖為尺寸異常巨大的55Zh6ME米波警戒雷達。
但是,由於運作波段問題,「收發分離多基雷達」並不能像一台傳統的3D雷達那樣給出準確的目標坐標和方位:由於原理限制,「收發分離多基雷達」只能運作於米波(VHF)環境下。而眾所周知的是,米波探測技術雖然有反隱形能力較強的優點,但其探測精度和抗電子干擾能力都極差,只能作為大型固定預警雷達的波段。
圖為殲-20的紅外感測器特寫。
和被S-125擊落的F-117不大一樣,第四代戰鬥機擁有的不僅僅是極低的雷達反射截面,更有超群的戰場感知能力:諸如殲-20、F-22A和F-35等第四代戰鬥機普遍裝備的全方向紅外感測器,能在一百公里之外輕易辨識和識別大型防空導彈發射的火光和軌跡特徵,更有甚者還能收集地面照射雷達制導站持續不斷發出的波束,利用「射頻管理「技術輕易地擾亂半主動/駕束制導體系的防空導彈。而「收發分離多基雷達」礙於其機制,並不能為導彈導引頭引導至目標所用,真正要「打下」隱形機還必須要體系的配合才能奏效。
圖為殲-16電子戰機。該機將是殲-20的重要幫手。
相對應的是,第四代隱身戰鬥機也並非「單打獨鬥」。即便是在獨自突入敵軍深處,進行「踹門」打擊的同時,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的背後也有無數的偵察情報、指揮控制單位在進行無時不刻的支援。
而剋制四代機這張「鬼牌」的最好辦法,無非就是反過面來的鬼牌自己。只有在雙方的兵力、情報、指揮、技戰術都在平衡線上時,守方才有機會同樣使用隱身的第四代戰鬥機,出現在攻方的同類裝備面前——至於那些號稱「殲二零剋星」的雕蟲小技,在體系的碾壓面前只能是徹頭徹尾的玩具。(利刃/TO)
※推殲20定製機還不夠,魅藍還聯合時裝大牌做夾克
※殲20研發成功讓旁觀者疑惑,如此強大隱藏性能戰機作何用途?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