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堪為法器的佛子是啥樣的?看看你達標了沒
中觀寶鬘論 學習分享07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己四
宣說法器之法相
誰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
彼謂具信者,定勝妙法器。
誰能善觀察,身語意諸業,
知利自他已,恆行即智者。
那麼,堪為法器的具信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具慧者又是怎樣的人呢?
法器,就是能夠承受正法的人。堪為法器的具信者和具慧者的法相是怎樣的呢?
這裡提到的是一種比較高的要求。
由於貪圖肉、皮等而進行殺生等拋棄正法,是以貪心或慾望而越法;
我們應盡量不因貪心而不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言,做傷害眾生等違越正法的事情。越法,就是違越正法。
諸如,由害心等驅使而殺生,是以嗔心而越法;
因為家仇國恨等各種各樣的害心而殺生,屬於因嗔恨心而做違越正法的事情。
害怕國王的懲罰而舍法是以怖畏而越法;
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滅佛」、「禁佛」運動,有很多人因為害怕國王的懲罰而捨棄佛法。
秉持諸如為了父母等殺生無有罪過而舍法,即是以痴心而越法。
在二十四孝中,有卧冰求鯉,這都是由於痴心而殺生。為了父母而殺生,不僅對自己不好,對父母也不好。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些類似的借口。比如,拿著公家的錢去捐款,嘴裡卻口口聲聲地說這是為了眾生的利益,但實際上是捨不得自己的錢。
任何所化眾生,遠離以上四種越法後不以慾望、嗔恚、怖畏、愚痴而違越正法並對業果等誠信不移,這種人稱為具信者。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進行判斷的話,平台君是不夠資格的。雖然不至於殺人,但還是會對蚊子、蒼蠅、跳蚤、老鼠等眾生心生厭惡。
也曾很多次想過,如果被強迫在碎玻璃鋪的路和唐卡鋪的路之間二選一,自己會怎麼做?恐怕無論如何,自己也無法下定決心去走碎玻璃鋪的路 ,而是很不要臉地想:「我內心不捨棄三寶,念一個緣起咒,然後從唐卡上走過……保護好肉體,我還可以偷偷修行。」其實是因為自己的我執太重,害怕身體受到傷害。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對國王懲罰的怖畏嗎?
有很多修行人為了正法,哪怕被殺也不願改變自己的信仰。但是反觀自己,暫時來說好像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如果被人以死相逼,讓我們放棄自己的信仰,或許嘴裡真的會說:「我不信了,因果輪迴都是不存在的。」心裡再悄悄地補一句:「在勝義諦當中。」
「三寶也是不存在的。」心裡依然悄悄地補一句:「在勝義諦當中。」
是不是很孬,是不是很孬?我們善於給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掩蓋自己內心的貪、嗔、痴、慢、疑、恐怖等,不願示人的那部分東西。其實我們在行持正法的時候,到底有多真誠?能不能堪為法器?這都是能夠看出來的。
我們抱怨上師不給我們傳更高的法,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根器尚未成熟。所以,平時常拿著這四條標準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堪為法器,如果不堪為法器,就算上師給我們傳了非常殊勝的法,我們也無法做到穩穩地接住,滴水不漏。
正由於此人能逐漸被引向解脫,因此堪為決定勝的殊妙法器。在講到「不越」之時,諸如,為了謀求食財的皈依,雖說也沒有離開四種越法,但也可以稱為「具信者」。
任何人認真全面觀察自己身口意的善、不善、無記狀態後,斷除一切不善與無記法而奉行善法,完全迴向無上菩提以成辦眾生之利,了知這是對自他二者今生來世有利之事後持之以恆地進行取捨,就稱為智者。逆行倒施者縱然通達五明也不稱之為智者。
總之,明確三士道的次第,進而如理如法身體力行,這樣的人就叫做具信者與具慧者。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在弘揚佛法,卻會執著於平台粉絲多少、閱讀量多少、轉發率多少,甚至還會忍不住和其他平台進行比較,因為是「我」辦的平台,所以依然會有我所執,一不小心,又成了捆縛我們的執著。打著弘揚佛法的旗號,干著增長我執和我所執的勾當卻不自知,這是非常不划算的。我們要跳出我執和我所執,哪怕從一部分的執著中跳出,也算是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解脫。我們應該不斷觀察身語意三門,看自己在行持善法的時候發心如何,是否堪為法器。注意,千萬不要輕描淡寫、浮皮潦草地說什麼「我不堪為法器」就算了,一定要深入分析,狠抓靈魂深處一閃念,包括「修加行是不是為了讓自己的修量小組第一?還是為了進密法班?」「這麼認真的發心是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怎麼樣?」
觀察以後,還要為了讓自己成為法器而努力。說話、做事都要問問自己的發心和目的,如果能為眾生帶來暫時或究竟的利益,哪怕在別人看來不太好,也要鼓勵自己去做。如果自己的發心不好、不純凈,哪怕在別人看來很好的事,也不要去做。
要知道,表面上的聞思修和表面上的行持六度萬行,不一定就是好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控好我們的心,不要讓心囿於自己這一畝三分地,而是要隨時隨刻提醒自己發起菩提心,所緣的對境,從自己開始,擴散到身邊的每一個人,再擴散到所有眾生。並且,不要僅僅停留在愛的層面,這是人天福報的因,這是增上生,而不是決定勝,發心的細微差距,會導致果報有天壤之別。就算不為了果報,我們也應該隨時隨刻監督自己的內心。
如果忘記發心,就趕緊補上:「之前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補發菩提心,之後所有的善業都發菩提心,現在也要為了讓一切眾生解脫而發誓成佛……」這樣一來,就在這個時間點,之前所行持的善業和之後將行持的善業都沒有被浪費。這波操作可以說是很機智了,這對經常忘記發菩提心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身為佛教徒的你,願意為了眾生而放下心中的諸多禁忌嗎?
※如孝法師:今天很重要的事情,也許對明天的你就什麼都不是了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