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柱撐起的國立大學,蔣介石在此表明中央對九一八的態度
文|劉瀛璐
國立中央大學之前身,經過數次易名和重組。肇始兩江總督張之洞創立三江師範學堂(1902年),後更名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兩江停辦後於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1921年在南高師基礎上組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國立東大與其他幾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江蘇大學,同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以示簡明,本文均以中大指代。)
中大學子曾不無張揚地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南高之高,高於日月之上;中大之大,大乎天地之外。」許是為了彰顯這種超越感和當局雄厚的實力,又趕上西方思潮的湧入與追捧,才鑄成了今日所見的中大模樣。
受西方古典復興手法影響,中大體育館突出入口
中大校園整體布局採用中軸對稱。南大門和大禮堂兩點一線,其他建築物排列在兩側。這兩大建築,也是中大的「面子」。1933年,中大藝術系教授陳之佛設計的中大校徽,大禮堂嵌在南大門之內,寓意「全國最高學府」「涵蓋全部學科」,禮堂邊下端有數行水紋,「表示學校設在長江之濱,歷史源遠流長」。
南大門門樓由民國建築師楊廷寶設計,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素有「南楊北梁」之說,指的就是楊廷寶和梁思成。畢業於清華學堂、留美歸來的楊廷寶,曾設計了京奉鐵路瀋陽總站、東北大學校舍、瀋陽少帥府、清華大學圖書館等知名建築。大門建於1933年,由三開間的4組方柱和梁枋組成,簡明的幾何體卻足以構建出莊嚴宏大的氣派,同樣的手法在巴黎凱旋門上也可得見。2010年,南大門曾被評為南京最美校門。自建成起,門額上的校名幾經變遷,見證著校園歷史。
大禮堂位於校園中央,白色主體,自然鏽蝕的銅綠穹頂配以八邊形的採光窗,是中大的核心建築。1930年校長張乃燕在任時動工修建,後因經費困難停工。繼任的校長朱家驊動用在政府中的關係,以召開國民會議的名義,獲得撥款,才得以推進。大禮堂由建築系盧毓駿教授主持,佔地2026平方米,1931年4月底竣工。典型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朝南的門廳上配有四根愛奧尼克式列柱,共同承托著上方的三角形山花。雅典衛城使用的愛奧尼克式列柱是古希臘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之一,因為更加秀美又會被稱為女性柱。標準的愛奧尼克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正面看起來像一對羊角。這種柱式在中大建築中頻繁被使用,整齊劃一,氣勢呼之欲出。
孟芳圖書館,位於原中大校園中軸線西側
走進禮堂,34米高穹頂宛如天空籠罩,三層觀眾席可容納2300人,在當時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禮堂,也成為當時諸多官方大型活動的首選場地。1965年,大禮堂東西兩翼加建了由楊廷寶設計的兩座三層教學樓,便形成了今日東大校園內所見的大禮堂全貌。193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紀念日,國民政府會議在大禮堂正式開幕。蔣介石在開幕式致辭,張學良、馮玉祥等44位國民黨政要員出席。據擔任會議警官卞稚珊回憶:當時主席台下構築有鋼筋水泥的地下室,內部有一個中隊的官兵擔任警戒;主席台頂部設有瞭望台,東西南北各置一挺重機槍。主席台上蔣介石、張學良的休息室完全由蔣介石侍衛隊把守,防範森嚴。
1931年9月22日,蔣介石、戴季陶、朱家驊等人來中大禮堂開會,學生們聞訊等在大禮堂門前,請願見蔣介石。很長時間後,蔣介石才走出禮堂,站在門口台階上和學生見面,保證中央正視九一八事件的態度。也是在當天下午,中大學生在大禮堂成立了中大學生抗日救國會。
大禮堂西南側是郭秉文任校長期間,費心拉來冠名贊助修建的圖書館。郭秉文得知原江蘇督軍將部分遺產捐給南開建造校舍,便勸說繼任督軍齊燮元也仿效前任,獨資捐建圖書館。齊燮元應允後,由外國人帕斯卡爾設計,1924年建成。共花費16萬元,以齊燮元之父齊孟芳之名命名為「孟芳圖書館」,由張謇題寫館名。同樣使用愛奧尼克式柱廊、仿石材構造的水刷石粉面,是純正的西方古典建築。1933年,在基泰工程司的設計下,擴建閱覽室和書庫,從空中俯瞰,如「品」字形平鋪在校園西邊。
在三大建築周圍,生物館(1929,現中大院)、科學館(1927,現健雄院),中央大學醫學院附屬牙科醫院(1936,今金陵院),體育館(1922,今體育館)等以同樣畫風搭建起了一個西方古典主義的中大完整校園。生物館門廊上的恐龍、體育館入口處的雙路西式扶梯都是設計師的點睛之筆。1924年4月20日,泰戈爾來中大,在體育館發表演講,盛況空前。此外,在校園東部,還留有學生宿舍等建築,都是當年中大工學院院長劉敦楨與建築系教師設計建造的。據中大畢業生、女作家蘇青回憶,當時中大女宿舍分東、南、西、北四樓:南樓光線足,東樓空氣好,北樓形式美,西樓臭蟲多。
校園西北角,一座中西結合的「梅庵」深藏其中。梅庵是兩江師範學堂校長李瑞清之號,1920建成時是茅草屋,直到1932年重建變成磚混結構。現作東南大學藝術學系教室使用,門前還掛有李瑞清手書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8字校訓木匾,以示後人。梅庵前,一株1600多年前 「六朝松」是校園的至寶,被兩層鐵柵欄「保護」著,儘管已經被鑒定實為柏樹,但「六朝松」的聲名已經深入人心。古書青庵,凝視著國子監、兩江師範、中央大學,直至今日的文脈流傳。
※抗戰時公費留學有多難?他一封信爭取回被砍學科,兩個月衝刺奪冠
※慘遭西方拒絕的坦贊鐵路,為何只有中國支持?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