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北伐的終結戰役:高粱河之戰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遼國是一個十分出名的政權,甚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當然了,遼國的出名主要是因為《楊家將》的原因。歷史上,遼宋之間不斷征戰,從五代後期,郭威、柴榮等人就一直打算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祖、太宗也都有這個想法,不過最終卻無疾而終。而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終結戰役就是高粱河之戰。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國,而後趁中原大亂時不斷興兵南下。當時的中原正是五代十國時期,人稱「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撥亂五十秋。」是一個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後晉的皇帝石敬瑭為了爭取遼國的幫助,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還稱比自己小10歲的遼太宗父親。因為這件事,石敬瑭被人們恥笑到如今,稱其為兒皇帝。後來的王朝對於失去燕雲十六州也多有不甘,後周的皇帝郭威、柴榮就多次北伐,想要奪取燕雲十六州。自此,奪取十六州成了中原王朝的精神支柱。
趙匡胤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後也想將燕雲十六州要回來,但是他畢竟是一個軍人出身的人,在軍事上比較穩妥。他為宋朝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將南方的小國家一一消滅,消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同時增加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和財政收入。趙匡胤做這些的同時還建立了封樁庫,積存每年的財政盈餘,打算蓄滿三五百萬以後,與契丹交涉索還燕雲的土地與民眾。倘若契丹同意,這些款項就作為贖款,否則就散盡庫錢,招募勇士,武力攻取。他做了一個估算,倘若以二十匹絹的價錢換算一個遼兵的首級,遼朝十萬精兵用二百萬匹絹也就搞定了。太祖的這一規劃,表明他是把對遼和戰當作嚴重問題來鄭重對待的。因而終太祖之世,宋遼之間基本維持互不侵犯的狀態。
不過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實現他的願望就駕崩了。「斧聲燭影」之後,宋太宗登基,在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979年)開始對遼國發動戰爭,試圖完成郭威、柴榮、趙匡胤等之前幾位皇帝都沒法完成的宏業。
宋太宗
宋太宗滅亡北漢後,打算乘勝追擊。但是「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疲乏」。滅國擒王之後,宋軍上下仍舊還是五代軍人習氣,「人人有希賞意」。宋太宗本人很想一鼓作氣,攻取幽薊之地。「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獨奏:「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一語正中宋太宗下懷,高興之餘,即刻命樞密使曹彬調發屯兵,準備收取「兒皇帝」石敬瑭丟失的漢人固有領土。
五月二十日,宋軍從太原分路東進,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抵鎮州(河北遼軍 正定),進入河北平原。六月初七,趙光義調發京東、河北諸州的武器裝備和糧秣運往前線。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趙光義自鎮州出發,十九日次金台屯,募民百人為嚮導,二十日至東易州(時宋遼各置一易州,西屬宋,東屬遼)之西,過拒馬河入遼境。遼易州刺史劉宇,涿州判官劉厚德相繼獻易州、涿州投降宋軍。
宋軍推進很快。六月二十三日,趙光義大軍至幽州城南,駐蹕寶光寺。
宋軍在圍攻幽州時,對城內遼軍進行勸降。遼都指揮使李扎勒燦出降後,城內軍心動搖,形勢危急。遼南京留守韓德讓和耶律學古一面安定人心,一面督促部隊日夜固守以待援軍。宋軍一部曾乘夜登上城垣,但為遼軍擊退。此後,趙光義雖親自督軍攻城,由於軍隊過於疲勞,未能取得戰果。
六月三十,遼景宗耶律賢命南京宰相耶律沙和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兵增援幽州。七月初六,耶律沙的援軍到達幽州與宋軍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兩軍戰至黃昏,遼軍耶律沙部不支,開始撤退。這時,耶律休哥的騎兵從捷徑趕到,士兵都手持兩個火把,「宋師不測其多寡,有懼色。」耶律休哥到達戰場後,向宋軍的南翼進攻,原集結在清河北的耶律斜軫向宋軍的北翼進攻,兩路夾擊宋軍。耶律學古聞援軍趕到,也從城內向外出擊,宋軍大敗南逃。
宋軍心怯,遼軍勢猛,南北西院大王奮勇當先,先前敗走的耶律沙重整兵馬又返戰場。耶律休哥身受三處傷創仍舊縱馬馳殺,不一會,宋軍不支,崩潰四散。大敗之下,宋太宗本人也身中流矢,狼狽得乘驢車狂逃,僅以身免。此次高梁河大戰,宋兵被斬首的就有一萬多,遼軍「匹敵兵仗、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據宋人筆記《黙記》所記,「(宋)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遼軍)追之,僅得脫。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嬪盡陷沒。(太宗)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其棄天下(日後死亡)竟以箭瘡發雲」。可見,宋太宗此役大腿上兩處入骨箭傷,成為他日後病死的主要原因。
TAG:史海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