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媽媽要選擇救弟弟?

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媽媽要選擇救弟弟?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紀實文本的影像化,它以地震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對龍鳳胎姐弟因唐山大地震而改變命運的故事。它用大部分時間講述的是餘震,一個地震劫後餘生支離破碎的家庭,橫跨32年撫平傷痕的心路歷程。影片追求的不是場面的宏闊、視野的震撼,而是一種更令人心靈震顫的表達。劇本《餘震》的作家張翎表示,小說強調的是一個「痛」字,通過對疼痛淋漓盡致地描述,引起人們對災後心理創傷的關注。

影片中,母親面對一塊樓板兩頭壓著自己一雙兒女,而且眼下只能救活一個的殘酷事實。這是個殘忍且無解的人生難題。無論救兒還是救女,母親都會面臨終生無可逃避的心靈摧殘。母親無奈中的瞬間選擇,把自己推向了靈魂的痛苦深淵。一聲歇斯底里的「老天爺,你這個王八蛋!」的憤怒哭喊,不用辯解,不用偽裝,這就是她的內在的泣血之聲。

災後,母親成了全家惟一健全的存活者。活著是美好的,可是,對母親來說,活著並不輕鬆。丈夫的獻身、兒子的殘疾、女兒的失去,成了母親表面結了痂內里卻爛成一片的傷疤,她無法完成自我的救贖。她拒絕他人示愛,拒絕兒子搬家的要求。守在那片小小的空間,守著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其實,這是母親創傷的表現,專業的說法

影片冰釋前嫌的結局讓觀眾看到了希望。事實上,電影中展現的人性的美好只是一種理想,它迎合了觀眾善良的願望。即使母女面對面地重逢了,多年積攢的疼痛也不會徹底消失。方登童年時期被遺棄的陰霾像一個幽靈,會壓抑在靈魂的深處,會在家庭中,代代傳遞。釋迦牟尼說:「活在當下!」可是,我們會用生命和血液遵從過去,遵從童年的無意識,遵從兒童時期心理的現實。兒童的眼光是局限的,她只能看看到好或壞,全或無,長大後,會帶著過去的心理印記。即使有親情,社會支持,心理干預也只能給予他們力量,和苦難同在、和疼痛並存。

《唐山大地震》跳開了物性災難化的敘事和主題概念化的表述,透過受災的個體,直擊人性最柔軟的區域,上演了一場感人肺腑、震撼心靈的情感大戲。地震這樣的天災,使很多家庭潛藏著一輩子無法治癒的心結,破壞了人的確定感和心理同一性。很多創傷的家庭,表面有著超乎尋常的平靜,內心卻蘊藏著驚濤駭浪。中國文化強調克己、壓抑,鼓勵堅強、白助,電影也大多願意陽性賦義,展現看似美好的結局。但我們不要忽視了他們內心的疼痛,他們也會怨天尤人、也會脆弱無助,也會孤獨恐懼,也會憤怒絕望。過去的情感,我們不去揭示它,過去的就不會過去。當然,如果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養育者,一個足夠涵容的母親,一個健康的人格,地震災難帶來的傷害就不會具有毀滅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玖伍微光 的精彩文章:

TAG:玖伍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