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沃夏克大提琴曲:從朱利安·韋伯說起

德沃夏克大提琴曲:從朱利安·韋伯說起

作者:賈曉偉

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曲的好版本多如牛毛,富尼埃、斯塔克、卡薩爾斯、杜普蕾等等,連羅斯特羅波維奇都錄製了好幾版。每個大提琴家都雁過留聲,幾乎不給他人留下擠進來的地盤與可能性。飛利浦公司1988年為朱利安·勞埃德·韋伯錄製了此曲的版本(他可被叫做小韋伯,他的哥哥——那位更為有名的音樂劇作曲家,是大韋伯),出品的唱片封套是他與指揮瓦克拉夫在河邊的合影。在聽這張唱片之前,我最熟悉小韋伯的是《溫和之夢》,一張小品集錦。他在裡面拉得好聽,甜美,想來會唱片大賣,消遣味道的甜點受人歡迎。

唱片上的德沃夏克

之所以在聽德沃夏克的經驗里加上小韋伯,是知道他因為背部疾患,已經退出公開演出(早些年,他娶了一位上海的女大提琴家,也到上海做過音樂會)。英國樂評家萊布雷希特曾撰文表達惋惜之情。後背的問題,不止是大提琴家,也是鋼琴家的職業病。當然,手指的病例多多,幾乎讓演奏家神經質(普遍的感覺是指尖不熱,難以撩起火焰,甚至沒有感覺)。是時候聽聽他的大作品了,因為不再演出,也就可能不再錄音。小韋伯只能在唱片里與樂迷相聚了。

不過,在演繹德沃夏克時(唱片的另一支曲子是埃爾加的大提琴曲),他似乎有意減弱力度,拒絕抒情似的火熱。大提琴也像小了一號,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對德沃夏克有另一種理解,小韋伯是在提煉一個更為精緻的德沃夏克。這種理解與演繹與其他大提琴家完全兩樣。

大提琴協奏曲,是德沃夏克除了《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外最為樂迷熟知的曲目,寫成於1895年(此時他曾經深愛的女人約瑟芬娜在故國身患重病,而他身在美國)。作品裡遍布思鄉之情,也有不少對約瑟芬娜的悲傷感喟。德沃夏克對這部作品十分滿意,知道它的感情分量與價值。就力度而言,在貝多芬之後,德沃夏克是一個具有交響能力的繼承者,儘管與勃拉姆斯等大師相比在複雜性上弱一些,但也不遑多讓,許多作品都大氣磅礴,勢不可擋。他有一種感情的力量,正好適合杜普蕾與羅斯特羅波維奇這種表達者一試身手。

我個人喜歡的版本是富尼埃的絕佳音色版,斯塔克的完整與均衡版,其他版本,則各有特色,權作參考。杜普蕾的埃爾加甚好,但德沃夏克作品的抒情性應當局部抑制(小韋伯的抑制有點過了,作品的規模變得太小),一旦放任,就失去了濃度與火力。她還是把德沃夏克解讀得有些嚴重。羅斯特羅波維奇技術高級,音色精緻,善於抑揚頓挫與線條的瀟洒伸展,但有時不夠內在。富尼埃與斯塔克都是在深入研究作品後的復原式表達。

尊重原作,少加個人觀念,其實很難。大提琴時常被當成了煽情的利器,不來個滿弓出箭,如泣如訴,好像就虧待了大提琴。樂迷也痴迷抒情的揉搓,若不是滿眼淚水好像就沒理解作品。但好的表達,一定是克制與嚴謹的產物,濃情只是表達的一種,而非全部。作品裡「素樸」的一面,遠比「感傷」的一面可靠與長久。這幾乎涉及音樂表達的哲學與神學問題。從浪漫主義開始的音樂作品,都有一個如何看待感情的問題。「感傷」與「煽情」的廉價,會敗壞音樂酒液的純度。

德沃夏克的作品裡,情感的配比是適度的。他寫此曲時,在大提琴與樂隊的關係上有意提高大提琴的聲音,避免被樂隊的聲音淹沒。個人的情感藉此升華,抵達音樂的深處,所謂幽暗的江河,匯入了大海的起伏與咆哮。他的作品裡一直有大格局,而非以小情小感容納。個人的悲泣與哀悼,如果沒有大格局的支撐,便無從升起,與無限相遇。

萊布雷希特感嘆,小韋伯告別樂壇後,英國後繼乏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老一輩演奏家消失於陣陣蕭瑟的秋風裡,新一代卻接不上茬兒。80後與90後的新秀技術不錯,卻缺乏對作品的深度讀解與表達能力。他們成長於一個人工智慧與互聯網主導的「新世界」,對古典音樂的核心內容不能全部領悟。對德沃夏克的思鄉與深重的心結難以體驗,於是他們開始假裝感動,不住地玩弄技術內涵並煽情了。(賈曉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揮別蝴蝶斑 拒做「黃臉婆」
瘦女神才是女神 推薦一周減肥食譜讓你閃電瘦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