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打仗運糧是門大學問,搞不好,目的地還沒到,糧食卻被吃完了

古代打仗運糧是門大學問,搞不好,目的地還沒到,糧食卻被吃完了

隋煬帝抓光了百姓,耗光了國庫,建成了京杭大運河,落得一身罵名。但還讓人有一點點欣慰的是,京杭大運河不是獻給皇帝的花瓶,它是中國歷史上調運糧食的重要樞紐,直到現在,京杭大運河還在工作著。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在中國歷史上,北京一直都是糧食流通消費的密集地。春秋時期,北京是燕國的首都,當時的北京叫做「薊城」。凡是統治者所在的地方,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代表一個地區最發達的水平。為了供給軍需,滿足百姓生活需要,各地的糧食都可能被運送到北京。但在早期,地方勢力割據一方,戰爭不斷。在北方的國家很難從南方調運糧食,更多的只能從周邊調運。因此,真正大規模調運糧食還是從隋唐時期開始。

唐代的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描寫的就是用馬匹,將南方的水果荔枝,運送的北方的過程。難道中國古代是用馬來調運糧食的?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古代,快馬加鞭的把南方的熱帶水果運到北方,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其成本之高昂是普通老百姓不能負擔的。短途還可以,長途就不行了。再加上糧草數量龐大,馬匹很難負擔。

隋朝統一全國之後,南方的糧草可以運送到北方來。能達到運載量大,運輸速度塊,成本低等標準的運輸方式,只有走水路。這也是京杭大運河誕生的根本原因。

唐代糧食運輸已經較為發達了,在經濟比較繁榮的幽州(今河北),已經出現了大米行、粳米行、油行、磨行等細分的行業。到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經過科學家郭守敬的治理改造,運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每年經過運河運輸的糧食可以達到300多萬石。

雖然古代沒有現代的物流技術,但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糧倉貨存體系。「水通則隨近運轉,不通即且納在倉。」在運輸的河道上都設置專門的糧草儲存倉,如果能水路運輸,那就繼續往前運送;如果不能,就先儲存在糧倉里。運送到目的地的糧食也會儲存在相應的倉庫中,以便後續的買賣或調取使用。

有運輸就必定由損耗,尤其是糧草走水路。為了方面打撈,古人把要運輸的貨物改成袋裝,方便打撈。官府會對損耗的糧食進行估算,防止偷盜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舊唐書》、《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風起念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算得上「千古一帝」的只有三人,康熙算一個,唐太宗不在其中
中國最後一位王爺,4年前才去世,生前居住的王府還成為旅遊景點

TAG:無風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