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是魏國人,為何為秦國效力?
最新
05-21
商鞅魏國人,記載為鬼谷子徒弟。自習法家一派。即是魏國人為何效力秦國,今天就我自己的語言總結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效力秦國並非商鞅的初衷,商鞅曾經周遊列國查看各國人文歷史和本國君王的德政。最後選擇秦國時遇到秦國當時的國君秦效公。秦效公時期的秦國經濟凋零,民生疾苦,而且人文思想落後。商鞅走遍了秦國的州縣。認為秦國唯有變法方能圖強,當時孝公接納了商鞅的建議,支持他改變秦國律法。這個過程中秦孝公也曾出現過兩難的境界,為了推崇律法,不得不將孝公兒子流放,孝公哥哥施以鼻刑。還有秦國老貴族的一再阻撓,孝公雖然常處兩難之境,但到死還是一直幫助商鞅推行秦律,所以商鞅選擇秦國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秦孝公是少有的英明君主。
第二、秦孝公時山東諸國都已漸成實力,各國也都有不同的改革措施。商鞅感覺如果在一個國力日漸勝的諸侯國進行變法,是很難推行的。比如當時的魏國、劉國、趙國都屬於列國比較強勢的國家。只有秦國屬於落後的國家。教育要從「娃娃入手」秦國當時也算是一個剛剛董事的孩童,抓教育正是大好時機。
第三、戰國時百家思想齊出,有能之士也是數不勝數。像是孫斌、龐涓等都為各實力諸侯國的相國。另有大部分有能為的某國之士也都在選擇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去應聘。所以那個時候對於一個打工競爭和壓力也是很大的。商鞅選擇秦國這方面的原因也是有的。唐代史學家杜佑曾言: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這說明當時的諸侯各國都在吸納人才。而人才們也在不斷的選擇中。
※戰國時六國人才遠比秦國多,為什麼最後卻輸給了秦國?
※清朝滅亡之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TAG:星暉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