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濟南名士為官清正愛護百姓詩詞優美——張養浩

濟南名士為官清正愛護百姓詩詞優美——張養浩

大家好,歡迎閱讀小談歷史風雲,今天給大家講一講濟南名士張養浩的故事,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二月,朝廷舉行科舉,會試進士,張養浩被任命為禮部侍郎知貢舉。知貢舉,這是培植個人勢力,結黨營私的好機會,但張養浩卻為國選人,不徇私情。發榜後,濟南同鄉、新進士張起岩等人,登門拜訪,張養浩派人送出一張紙條,上寫:「但思報效,奚勞謝為!」新進士們只好退回。隨後不久,他便被拜官禮部尚書。

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張養浩被任命為參議中書省事。英宗也是一個腐朽皇帝,他整天忙於游宴不問朝政。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正月元宵節,英宗下令官內張燈火,結鰲山,與臣民共慶燈節。張養浩認為,國家連年災荒,民不聊生,大張燈火,勢必要加重百姓的負擔,也是極大的浪費,於是,他向左丞相拜住上《諫燈山疏》。拜住又上奏英宗。百官聞此,大吃一驚,都為張養浩捏著一把汗,因為這樣要招致身之禍。英宗見到奏疏,果然大怒,本想加罪於他,殺但一轉念:在朝廷之上公開拒諫,會有損於自己的形象,便轉怒為喜地說:「非張希孟不敢言。」反而對他誇獎了一番,還他金帛,並下令停止了張燈。

張養浩官至禮部尚書高級官員。但當他看到元朝統治集團野蠻貪殘,政治參議中書省事已是中央黑暗,自己的政治抱負根本不能實現時,便失望了。他感到,達官貴人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京師,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他在散曲《辭參議還家》中寫道:「昨日尚書,今朝參議,榮華休戀,歸去來兮!」於是,他便以父親年老為由,辭官歸農了。以後,朝廷曾次下詔書,任命他為史部尚書,他都沒有赴任,在一直閑住了八年。

在濟南賦閑的八年時間裡,張養浩登泰山、游龍洞、「傲山林,縱情詩酒」,寫下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既有吟詠故鄉山水,抒發個人情趣的散曲小令,也有譏刺權貴,揭露黑暗吏治,表達自己厭棄仕祿的詩文。其詩如《大明湖泛舟》、《綽然亭獨坐》,散文如《登匯波樓》、《濟南龍洞山記》,散曲如《即景》、《探春》等,都寫得清秀俊逸,優美生動。這一時期的作品,構成了他的《歸田類稿》《雲庄休居自適小樂府》兩個集子的主要部分。

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朝廷又任命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讓他前往陝西賑濟災民。他本想「泯跡於仕,甘老雲庄」,但這時他再也不能將國事置之度外了,因為,成千上萬的災民正等待著他的賑濟呢!他辭別了老母,決然就道。張養浩由濟南出發,經河南至陝西,一路之上,他看到的是滿野的饑民,成堆的屍骨,他「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由於他的「發粟賑貸,民賴以活者不可勝數」。到任不久,災情便有了好轉。

陝西之行,使張養浩對元朝政治的黑暗腐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內心深處,充滿了憤怒與惆悵。看到眼前的百姓在遭難,也使他想到了歷史上那些遭難的百姓,今事往事,刺痛了他的心,一路之上,觸景生情,他揮筆寫了許多散曲。至潼關,他寫了《山坡羊水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從秦漢的興亡史中,發現了這樣一條規律:封建帝王們,興盛時,大興土木,奴役百姓;滅亡時,兵戎相見,殺害百姓。不論何時,百姓都是最苦的。另外,他還用同樣的[山坡羊]曲調,寫下了《洛陽懷古》《北邙懷古》、《沔池懷古》(二首)、《驪山懷古》(二首)、《未央懷古》、《咸陽懷古》(二首)等八、九首散曲小令。在這些作品中,他借北邙、沔池、洛陽、潼關、咸陽、未央宮、驪山等這些歷史名城、古迹,對秦、漢、隋、唐等朝代的興亡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作了深刻地揭露,對人民的悲慘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時也暗示元朝統治者,如不改弦更張,同樣也免不了覆滅的命運。

張養浩在陝西行台任上,「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還不到六十歲便去世了。 他死後,「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今天的故事小編就講完了,大家喜歡嗎?歡迎在評論區與小編共同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談歷史風雲 的精彩文章:

TAG:小談歷史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