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震驚!原來它不叫馬踏飛燕!

震驚!原來它不叫馬踏飛燕!

相信小夥伴們應該都知到

最近蘭州在抖音上火了!

有不少外地的朋友

被騙

來到蘭州

吃著牛肉麵、逛著正寧路

打算從蘭州這座黃河川流而過的城市

開啟一段

關於甘肅的神秘之旅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具有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

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

形成一道獨特的西部文化風景

蘭 州

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館

文溯閣本《四庫全書》是甘肅省的鎮省之寶。2000年12月,選定在蘭州市區北山九洲台新建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樓,於2003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7月落成。藏書館總投資5000萬元,佔地50餘畝,建築面積5727平方米。館內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在建築規模、安全性能、內部設施、現代科技應用等方面均達到全國同類館的領先水平。

張 掖

張掖萬國博覽會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為了拓通絲綢之路,經營西域商貿「互市」,保證長治久安,決定西巡。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山丹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舉世聞名,載入史冊。此年六月,隋煬帝御駕親臨張掖,登山丹焉支山,參禪天地,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舉行「萬國博覽會」,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山丹境內的重大活動,史稱「萬國博覽會」。

武 威

馬踏飛燕

馬超龍雀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彩塑一佛二菩薩

彩塑「一佛二菩薩」造像出自天梯山石窟第3窟。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市南50公里張義堡,因山道崎嶇,峰巒疊嶂,形如懸梯而得名。它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天梯山石窟是北涼王沮渠蒙遜於公元412年到439年之間開鑿,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歷史。由於歷代戰亂,特別是經歷了1927年甘肅古浪8級地震之後,天梯山石窟僅存洞窟18個,北涼、北魏10窟,唐4窟,其餘4窟皆殘破。1959年由於修建黃羊水庫,天梯山面臨著被淹的危險,為了保護文物,在經過詳細調查、清理、記錄、拍照、臨摹等工作之後,天梯山石窟的大部分文物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1927年5月23日,中國甘肅省古浪縣西北的水峽口一帶發生了8級大地震。震中烈度高達11度,死亡4萬餘人。)

《儀禮》簡

涼州《儀禮》簡 1959年出土於涼州磨嘴子6號漢墓。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每簡有字60個左右,都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上有削改和閱讀的記號。這批簡可貴之處在於,首先它是九篇完整的《儀禮》。《儀禮》是古代經典的組成部分之一,這對於我們研究漢代經學和《儀禮》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被譽為「天下第一漢簡」。

平 涼

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

1964年12月,在甘肅省平涼涇川縣城關鎮水泉寺發現的唐代大雲寺塔基地宮,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最外層為石函。 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敕令將所得14粒佛骨舍利送入涇州大興國寺(今大雲寺)地宮供養。武則天時期,偽造載有女人當皇帝故事的佛典《大雲經》,並「敕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處,藏《大雲經》,使僧人升高座講解」。在這一政治背景下,涇州在隋大興國寺遺址上建造涇州大雲寺,動工之際,發現了隋代供養的舍利。武則天認為是吉兆,遂請人精心打制金棺、銀槨、銅匣,以玻璃瓶盛裝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宮,建塔立寺。

人頭銎戟

1972年10月出土於靈台縣白草坡西周墓葬。戟長25.5厘米,寬23厘米,重275克。人頭形刺刃,頸部有橢圓形銎,長鬍三穿,援斜出如鉤,有脊棱,援基飾一牛首,方內三齒,陰刻牛頭形徽識。國家一級文物。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從同墓葬出土的有銘文的青銅器可知,人頭形銎青銅戟的主人為伯,他與白草坡西周墓地的另一墓主人潶伯在周康王(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時期被封到這裡,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殷商移民及異族方國的鎮撫。從外貌上就可以判讀這不是一個華夏族人像,而很有可能是一個生活在這一地區並與西周有長期的戰爭的具有雅利安人血統的游牧民族。而符合以上條件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鬼方」。

白 銀

東羅馬鎏金銀盤

1988年秋,甘肅靖遠縣北灘鄉本山村東街裝的一戶農民在建房挖地基時發現了一件有胡語銘文的鎏金銀盤。公元4-6世紀時期,銀盤最大徑31厘米,高4.9厘米,重3190克,盤心所飾這位持杖倚獸的青年男子,中外學者大都判斷為希臘神話中的迪奧尼索斯。中圈所列的十二個人頭像,有人認為是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山包括太陽神、月亮神在內的十二神;有人認為是狄奧尼索斯神的眷族。在古代希臘宗教故事中,迪奧尼斯是象徵豐收與植物的自然神,尤以酒神著稱。即公元4-5世紀,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前期與中國保持友好往來,據《魏書》記載,東羅馬帝國曾三次派使團訪問過北魏。

天 水

彩陶鯢魚紋瓶

彩陶鯢魚紋瓶:1958年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細花紅陶製成,小口翻唇細長頸折肩深腹平底,腹部兩側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關於這件彩陶瓶上的動物形象,考古界也有爭論,郎樹德介紹說,一種意見認為紋案就是娃娃魚的真實圖案;還有學者分析圖案是人首蛇身,可能是伏羲氏的形象;還有人認為是龍的原始圖形,鯢魚的臉似人形,兩眼有神,身軀捲曲,所以他們認為這種人面鯢魚應該是中國最早的龍圖。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1973年出土於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細泥紅陶。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器形為兩頭尖的長圓柱體,下部略內收,腹雙耳已殘。口做圓雕人頭像,這件距今5000餘年的人頭瓶,塑造了一位端莊、典雅、古樸、大方的美女形象,體現遠古先民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的藝術表現手法,把人頭與葫蘆瓶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有趣生動,是大地灣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

唐三彩鳳首壺

1972年12月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出土。壺高31厘米,口徑4厘米。 甘谷縣出土的唐三彩鳳首壺,是唐代甘肅天水鳳文化的見證。同時,三彩鳳頭壺的造型明顯受到當時波斯薩珊王朝器型的影響。融合中西文化風格於一體的唐三彩鳳首壺的出土,正是古「絲綢之路」經濟貿易繁榮景象的一個佐證。

隴 南

垂鱗紋秦公銅鼎

高41厘米,口徑40厘米。折沿,平唇,雙立耳。斂口,垂腹,平底,三蹄足。足上刻有「山」字形扉棱,以扉棱為鼻脊飾獸面紋。口沿下飾一周竊曲紋。腹部飾三周垂鱗紋,頸部與腹部間以兩道凸弦紋相隔。耳外廓飾重環紋。器腹內壁刻「秦公作鑄用鼎」。1999年,隴南市禮縣大堡子山出土。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於甘肅禮縣城東13公里處的永興鄉、永坪鄉境內,1990年到1993年前後,遭到了大規模的盜掘。專家們通過對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後初步認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並確立了此陵園為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甘肅共青團 的精彩文章:

TAG:甘肅共青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