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經院博物館館藏老碗 民間日用器皿的文化氣息

海經院博物館館藏老碗 民間日用器皿的文化氣息

碗,是海南民俗博物館日用古瓷陳列大系之大宗:時間跨越千年;窯口已明確江西景德鎮民窯,湖南銅官、衡山、醴陵窯,廣西小江瓷等;瓷種青花居多,而粉彩、釉下彩量雖寡卻不乏精品。本篇小文說說館藏餐具碗,以就教於方家。

粉彩牡丹詩文碗

2005年暑假的一天與老妻踏看石山鎮早年廢棄的玉敦、玉庫村,在屋塌牆圮、草木封堵間尋覓古村舊貌時,遇到回舊址採摘果實的符姓大姐,聊天中斷牆邊一已朽竹筐里幾隻髒兮兮的破舊碗碟引起我的注意,經主人同意大致翻檢了一下,選了幾隻請求她轉讓。高挑、端莊、和善的大姐熱情慷慨一揮手「幾個破碗拿去拿去」,硬是不接受老妻一再塞給她的錢。

後經省博塗高潮研究館員鑒定為清同治粉彩詩畫碗。粉彩由景德鎮創燒於康熙年間,上承「古彩」發展而來,其中又融合了明代景泰藍以及來自歐洲的琺琅彩工藝,成為獨具一格的粉潤雅緻、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釉上彩瓷。

碗外壁超過一半精細描繪牡丹花枝,另一面小楷書七絕:「最愛姚家富貴花,淡黃深綠上窗紗。洛陽三月韶光好,一刻千金價莫賒。」

「富貴花」即牡丹,典出陶淵明「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姚家」即《馬未都說收藏》里提到的成語「魏紫姚黃」,原指宋代洛陽牡丹兩個名貴品種——千葉肉紅出於魏家,千葉黃花出自姚家——後泛指名貴花卉。

「紗」下似乎多了一點,這是照顧間架勻稱而為之。 而「富」少一點也是書家們常玩的文字遊戲。「紗」卻寫成「沙」,《漢語大字典》註:「沙、紗古今字……古無紗字,至漢始有之。」

另外詩句巧借楊萬里詩句「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之意境,形容紅花綠葉生機盎然,借光影把色彩映上紗窗。

碗底礬紅圖標為盤腸,謂迴環貫徹、一切通明,又是長壽、無窮盡的象徵。口徑17.8厘米、高6.5厘米、底徑6.5厘米,口沿有小沖。

青黃釉素麵碗、印花碗

上世紀60年代後期70年代初,老家湘北農村持續學大寨熱潮,大搞挖高填低的田園化建設,筆者下放的社隊正坐落在戰漢乃至唐宋元明文化遺址附近,改土工地常挖到古墓,挖出滿是泥土的壇壺碗碟,均用鋤頭砸破看是否有金銀珠寶。隊里一被管制的老頭瞅機會帶回家幾隻碗(好在別人都不敢沾手)。1986年舊地重遊,見到老頭的兒子,老人前幾年已作古,說起當年事,便邀我去他家看看。難以置信,老人睡過的床底下竟然翻檢出10來只似曾相識的碗碟。

器型、大小與1980年代前農家飯碗類似,口徑19.5厘米,底徑7.0厘米,高8.0厘米。玉壁底,斜壁,腹微隆起,口沿微撇外側稍內收。胎色灰白,瓷胎內塗白色、外飾磚紅色化妝土,碗內施滿釉,外壁施半釉,外壁有少許流釉。釉色青黃潤澤,品相簇新。此等青瓷器型、胎質、釉色當是與唐代時跟越窯齊名的長沙窯(又叫銅官窯)產品。在我手中30來年,因保管不善,原先的青黃釉及磚紅色的化妝土已淡去許多。

長沙窯唐末五代時衰落後,湘江中遊興起一種「粉上彩釉繪花」瓷,燒造中心在衡山縣賀家山湘江村一帶,定名為衡山窯,時間跨度為北宋至元末。其產品除粉地彩瓷外,還兼燒另一具有時代特徵的青瓷,窯址出土的青黃釉「金玉滿堂」菊瓣水波紋印花碟(碗)即為代表性器物。筆者所藏青瓷碗與此器形、大小、釉色、印紋一模一樣,只是少了「金玉滿堂」四字(拙著《古城·墨池·書院》有圖)。它們的印紋,是拉坯後趁未乾時,用特製碗碟狀印模按壓成形。

碗碟內花紋繁密,凹凸不平,應該是陳設器或是禮器吧!

破損是當年挖掘所為,嚴重脫釉及殘缺是自己後一個當年拙劣的修補伎倆造成的,說起來心疼!

2005年4月的一天,跟隨湖南澧縣考古隊在十里崗遺址、護城村唐宋古墓群搶救性發掘被破壞的唐墓時曾提取同樣青黃釉碗。前年澧縣考古隊封劍平隊長以及澧縣文物局原局長曹傳松光臨海經院,曾一再肯定有此館藏不易。

青花龍紋碗

前些年在海口東湖古玩城淘得青花龍紋碗一,幾隻變形雲龍繞外壁一周,龍走雲生,雲是龍世界。人們大都希望哪一天能藉助超自然的力量——龍——來改變自身的狀況。崇拜神靈,除虔誠供奉外,民間歷來盛行「娛神」,龍燈遊戲及「趕珠」「二龍戲珠」畫片,其源蓋出於此。

底足露胎處現大塊火石紅。色釉藍中泛青灰,以溫潤淡雅見長,應為取代「蘇泥勃青」的「陂唐青」的青花鈷料。大小、器型與上世紀60、70年代鄉下還在使用的青花飯碗相同,為明代晚期景德鎮民窯燒制。

2011年4月5日清明節,筆者應邀赴海口市西秀鎮好俗等村觀光,午餐後在村裡轉悠找到一個青花大碗(盤)底,清洗後發現不僅大(底徑14厘米),而且有印刻「祠堂玉龕」,不消說是村裡雍正舉人陳應運公祠堂的大供碗。2012年11月收入《興隆、好俗造訪舉人故里》的拙著《回望鄉紳》出版,翌年清明受邀再訪好俗,順道給陳平政等鄉親送書。一年後清明節三度拜謁舉人陳公墓,有村民拿出一直丟在祖屋旮旯里的青花「趕珠」大龍碗轉讓給了民俗博物館。

2015年4月,因便兩次考察民俗博物館的廣西浦北小江瓷第四代傳人陳世俊先生鑒定,青花大龍碗為清代早期小江瓷供碗。畫片率性、流暢、靈動;口徑達26厘米,超大卻端正、規整,儘管有衝線欠完美也實屬難得。

多年來只在海口市億聖和古玩城發現一隻類似大龍碗,口徑24厘米。據陳世俊先生說,超大的碗盤他只在海南民俗博物館見到過。

物質享受的追慕漸漸淡去,精神文化的皈依已成氣候,其表徵之一是古件舊物收藏因蘊含傳統要素而為人們熱捧,今天,即使是民俗、日用之老物件也不可多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南物語 的精彩文章:

TAG:海南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