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角下關於『斬首』的考古學記錄」 報告紀要
原標題:「跨文化視角下關於『斬首』的考古學記錄」 報告紀要
2018年5月16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類學組主辦的「人類骨骼考古系列學術報告」之二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會議室舉行。本場講座嘉賓是來自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李丹妮(Daniela Wolin)博士,現為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學會博士後及訪問助理教授。她為大家帶來題為《跨文化視角下關於「斬首」的考古學記錄》的學術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輝副研究員主持該講座並點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首都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們聆聽了此次講座。
「斬首」現象自古有之,古代的斬首現象可以從生物考古學、壁畫、肖像、甲骨文等途徑獲知,多為祭祀或殉葬;現代的斬首現象可由圖像影音傳播,多為極端組織的恐怖事件。從生物考古學的角度利用性別、年齡的鑒定方法,病理及創傷在骨骼上的體現可以觀察到「斬首」現象,可以告訴我們這些被斬首的人如何死亡,並揭示他們生前的生活體驗。李丹妮博士介紹了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考古和歷史記錄中斬首的具體情況。並將這些例子與中國商朝晚期的殷墟進行比較。
北美洲
卡霍基亞——密西西比文化 (公元1000年至1150年)
卡霍基亞是在哥倫布進入美洲前墨西哥北部最大的城市,在卡霍基亞的大廣場中央有一座僧侶土墩(Monk』s Mound),由木頭及泥土建造而成,周圍有較小的土墩存在,被一木柵欄圍起來。72號土墩中墓主以腳朝西北的方式被置於加高平台上,平台上覆蓋由大約兩萬隻海貝殼製作的串珠,被排列成獵鷹的形狀,由此被稱為「鳥人墓」。在「鳥人墓」的附近發現有不見手骨及顱骨的男性骨骼及被砍頭的女性骨骼(如圖一)。有些人不見下頜骨或頭骨碎裂。可能為從後方砍頭所致。牙齒檢測發現,他們並非來自本地,可能為俘虜。經同位素檢測,地位較高的食肉多,女性較男性吃更多的玉米。
圖一
中美洲
阿茲特克文化(14世紀-16世紀)
在墨西哥城阿茲特克大神廟附近發現了骷髏巨塔,至少有650個人的頭骨混合在塔狀的石灰岩建築結構中。頭骨包含男性,女性、成年和未成年個體。可能為俘虜。阿茲特克人認為,世界的正常運轉是由神靈維持的,而神靈的力量需要通過鮮血來不斷維持。如果不再祭祀,太陽會不再升起。阿茲特克有兩套曆法系統,一個是按照宗教儀式日程排列的神聖歷,另一個則是太陽曆。按照曆法而舉行祭祀。
瑪雅文化(公元前1500年-16世紀)
斬首的現象可以從瑪雅文化中的文字、壁畫、陶器中觀察到。瑪雅人認為祭祀是與神靈交流的渠道。當向神靈祈求時就會使用活人祭祀。在距今已有大約1400年歷史的瑪雅古城遺址烏克蘇爾(Uxul),發掘出土了24具瑪雅戰爭俘虜的骸骨。這些遺骸曾被斬首、肢解並隨意埋葬。這些遺骸發現於一個人工洞穴內。一些人在牙齒上鑲嵌有玉石(如圖二),可能是地位較高的統治階級成員。有可能是戰俘;也有可能是當地被篡奪政權的統治者。
圖二
南美洲
莫切文化(公元200年—700年)
莫切文化沒有獨立的文字體系,但從繪製的陶罐上可以觀察到宗教和政治儀式的場面,一個戴著貓頭鷹頭飾的武士模樣的人像——男祭司,一個接一個地將一些看起來像是囚犯的喉嚨劃開。而另一個結著辮子、戴著古怪頭飾的女人——女祭司則拿著一個高腳酒杯,似乎是在盛接囚犯的血,供端坐在金字塔上一個衣飾複雜、長著利齒、相貌猙獰的人——西潘王飲用。那長著利齒的人右手握著權杖,一邊喝著人血,一邊看著囚犯魚貫來到他的面前,依次被砍頭,身體被肢解——有時他的手裡還提著一顆剛剛割下來,滴著血的人頭。在月亮神廟的廣場遺址發現70多具人類骸骨。這些死者不屬於自然死亡,而全都是被殘忍屠殺的。都是男性,一大部分是被割喉而死並被肢解。不是當地人,可能為俘虜。
納斯卡文化(公元前200年—公元700年)
納斯卡線條在納斯卡地區,是指一片綿延幾公里的線條圖案,這些圖案形象生動莫測,有神秘的幾何圖形,有充滿想像的奇怪圖案,更有形象鮮明的動物圖形,如蜘蛛、禿鷹、蜂鳥和猴子等(如圖三)。有「獵頭」顱骨,如圖四用一根植物纖維繩拴著懸掛起來的頭蓋骨,這可能是豐產的象徵。這位犧牲者可能是乾旱時期祈雨用作祭品的當地人。
圖三
圖四
瓦里文明(公元600年—公元1000年)
瓦里首都華里出土的骨骼,發現的31個斬首顱骨,其中42%都有創傷痕迹,顱骨上可見小的砍痕為剔肉痕迹,是否為食用未有定論。犧牲者為俘虜。
商代晚期(公元前1250年—1050年)
商代晚期的斬首現象可見於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台西遺址、洹北商城遺址、殷墟遺址和大辛庄遺址等(如圖五)。從甲骨文中可以得到關於祭祀,斬首的相關信息。祭祀犧牲的方法有淹死、斬首、活埋等等。祭祀的數量通常在1-1000之間,以含有1、3、5數字為佳。獻祭的對象為神靈、帝王、祖先等等。產生斬首現象的原因為商代暴力與權力的結合。形成因戰爭而獲得俘虜——祭祀——殺俘虜——戰爭的循環。在殷墟王陵區墓道中有頭骨或顱後骨,大部分為成年男性。3個祭祀坑中無頭骨,只存軀幹骨;2個祭祀坑中僅有頭骨,部分頸椎。均可觀察到斬首現象,年齡為青年—成人。部分骨骼可觀察到營養不良的現象:壞血病、骨膜炎、勞動痕迹等。可能說明了犧牲者生前生活水平較差且進行強體力勞動。經同位素分析,犧牲者較少食肉。說明犧牲者可能為外地人戰俘,在殷墟進行強體力勞動後,作為人牲獻祭。斬首痕迹為由後向前分離,通常在第3、4節頸椎處可見創傷痕迹,也會在枕部、下頜處可見創傷,可能說明了活體祭祀,在進行儀式中人牲掙扎亂動導致受傷點不一致。就出土文物看斬首工具可能是大而利的工具——鉞。但鉞多作為權利象徵禮器出現,是否作為斬首工具仍要探討。
圖五
在跨文化的視角下,斬首現象的出現有相似之處。正在形成城市化、農業的形成,人牲的來源以及斬首的理由等。人牲的來源多為因戰爭而俘虜來的人。斬首的理由有與神靈溝通、彰顯權利,社會地位、紀念品展示、祖先榜樣等等。
講座結束後,與會學者就斬首工具、勞動創傷、人牲來自何方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人類骨骼考古系列學術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類學組主辦的系列學術活動,主要是邀請國內外中青學者對有關人類骨骼考古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我們希望通過這種交流活動,加強學者之間的溝通,共同推進人類骨骼考古的學術進步。
(整理記錄:侯潔 審稿:王明輝)
※洪石:漢代銅玉枕研究
※徐良高:兩周考古的新思路、新發現與新突破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