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起效?看完此文,不走彎路!
這段時間,後台經常收到一些新灸友的諮詢:
「老師,一個穴位要灸多長時間?」
「老師,我都灸十多天了,怎麼還沒有效果?」
「老師,我這個毛病要灸多長時間才能好?」
……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一而足。
那麼,針對這些問題,今天小編就深入介紹一下,給灸友們答疑解惑。
一、灸量,是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證
首先,說到效果,最最關鍵的一定是灸量,這是根本保證!我們都知道「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量變」是「質變」的前提,量不到位,說啥都沒用。
那麼,到底多大的量才夠數呢?
灸法大師周楣聲認為:如果是保健灸,一般每個穴位艾灸30分鐘,但如果身體已經出了問題,那麼30分鐘就無異於「過家家」,幾乎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改善。像這種情況,建議採用溫和灸,一般每次艾灸一個穴位,盡量不超過兩個穴位,時間至少1.5-2小時。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時間太長了?其實,與古人相比,1.5-2小時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扁鵲心書》記載,中風灸關元,五百壯,傷寒太陰證急灸關元、名門各三百壯。動輒三五百壯,這差不多是從白天灸到半夜三更的節奏哇!
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效果的好壞!所以,灸量到位的古人素有「灸法效如桴鼓」的說法,認為艾灸的效果就像敲鼓,一敲即響,當然,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定得建立在灸量到位的基礎之上。灸量到位,才能效果最大化!
二、如何判斷艾灸效果?
1
得氣
這是極為重要的一條!
古人認為:灸之要,氣至則有效。很多灸友艾灸時,都能感知到一種「氣」的變化,「氣至」就是:表面不熱深部熱,局部不熱遠部熱,此處不熱他處熱(或者麻、脹、痛及其他非「燒灼皮膚」的熱感)。
也就是說,灸療的要點,在於「得氣」,通過艾灸某一個敏感的地方,讓這個地方發生「感傳」現象,從這個地方傳到其他地方,就說明有效果。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僅僅是皮膚感到燒灼、燙痛,就會表面熱深部不熱,艾草的藥性就難以滲透,就只是在做無用功,或者效果很差。
2
灸感
灸感通常有十種表現:酸、麻、脹、痛、癢、冷、熱、風、寒、涼。比如,艾灸期門穴,結果乳房脹痛不舒,說明很可能有乳腺增生等毛病,因為肝經上膈,布胸脅繞乳頭而行。這種脹痛其實就是灸感,說明身體在自動「找病」,說明艾灸的相應部位及其對應臟腑潛藏疾患。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溫暖舒適,病感減輕,還是感覺不舒服,都是灸感的體現。在這種情況下,請一定要好好把握,讓整個灸感過程發展、壯大,直至消失。當然,灸感的出現受取穴、身體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沒有灸感並不意味著沒有作用,大家也不要著急,順其自然。
3
排病反應
有些人艾灸過後,經常出現癥狀比之前加重,或多年沒出現的癥狀突然發作,或染上新病等現象,這些就是「排病反應」。
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艾灸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陽氣提升之後,正氣就會增強,就有能力與病邪抗爭,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自然不會輕易就範,就會頑強抵抗,二者相互博弈,身體就會出現排病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排病反應不是副作用,此時應該繼續艾灸,讓體內正氣越積越多,最終將病邪驅逐出體外。
三、艾灸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看了上文,有些身體有問題的灸友可能要問了:那我到底需要艾灸多長時間才能好呢?說實話,再專業的醫生也沒有辦法精確地告訴你康復時間。不過,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以及下面的幾個標準,我們可以大致推算身體何時可以痊癒。
1
病症不同,艾灸時間不同
一般而言,針對這一點,我們首先要遵循以下幾條鐵律:
病在淺層易治,病在深層難治;
病在經絡易治,病在臟腑難治;
形質未變易治,形質已變難治;
病程較短易治,病程較長難治。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種情況具體分析:
輕症疾病
一般1-3個月就能有明顯效果,比如胃炎、盆腔炎等。但並不是說有所好轉就可以中斷艾灸,而是要徹底調理好。
慢性或重症疾病
對待慢性或重症疾病,一定要做好長期艾灸的打算,具體時間根據病情的輕重而定。一般而言,至少要3個月,也可能是半年甚至更長。當然,長期艾灸並非要每天進行,可以隔1天或2天艾灸,也可以連灸2-3天,而後停1-2天。
急性病症
對於急性病症,像拉肚子、急性感冒等,若癥狀消失,一般可在短時間內調理好。比如,感冒打噴嚏,可以灸鼻子兩邊的迎香穴,一般艾灸一次後,噴嚏就會減少,艾灸三次後,差不多就可以痊癒。
改善體質或調整全身的灸療
改善體質或調整全身的灸療,建議堅持做保健灸,最開始每天灸,而後轉為兩三天灸一次,建議選擇養生保健大穴,像足三里、大椎、神闕等。保健灸理當常年進行,養成這樣的習慣,對身體非常好,特別是先天體質不好的人,一般灸一年左右會有明顯效果。
綜上所述,艾灸時間因人而異,重病重灸,小病小灸,養生輕灸,灸量的選擇建議以身體能夠承受的上限為標準。如果感覺量灸少了沒感覺,也沒有什麼特殊反應的話,建議加大灸量。
2
穴位不同,艾灸時間不同
看灸感
如果一個穴位產生了明顯的灸感,請盡量延長此穴位的艾灸時間,甚至可以主要艾灸此穴位,直到灸感消失為止。
看主穴配穴
一般而言,主穴比配穴的艾灸時間要長。
看腰腹四肢
一般而言,腰腹部艾灸時間長,四肢末梢艾灸時間短(四肢穴位有灸感或作為主穴時除外)。
當然,這也要分情況區別對待,比如,在炎熱的夏季,或出現上火癥狀時,建議主灸四肢,少灸胸腹。
看皮膚紅暈(僅供參考)
很多時候,一些有經驗的灸友會建議新灸友:艾灸到皮膚出現紅暈就好了。不過,這條不能算硬性標準,因為每個人的皮膚不同,有的人皮膚特別不耐熱,一灸就發紅,有的人皮膚特別耐熱,怎麼灸都不發紅。當然,還有像小編這樣的「黑妹」,怎麼灸都看不出紅來。
四、艾灸一段時間後,撞「牆」怎麼辦?
其實我們的身體是非常智能的,灸量的多少,艾灸時間的長短,身體無時無刻不在反饋給我們。比如,經過初期排病階段,或者靜心艾灸後,會有一種通體舒泰、宛如新生的感覺,原先的勞累疲乏一掃而空。
有人會問,是否沒有上述「灸感」就沒有效果呢?當然不是,因為灸感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的,如上文講的酸麻脹痛酥癢等,還有一種是隱性的,比如,一段時間排便通暢、早起不困難、穴位周遭的痛感消失等,都屬於隱性灸感,只是沒有顯性的那麼直觀罷了。
有些灸友還會發生一種「撞牆」的現象,就是艾灸一段時間後,感覺一直沒有突破。病症有好轉,但並沒有痊癒,不繼續艾灸又不行,感覺像在衚衕里撞牆一般。這個其實就是艾灸的療效邊際效應,此時建議採用下列幾種方法:
改變艾灸的經絡腧穴
因為人體經絡是一個整體,單獨某幾個穴位對應的經絡暢通,並不代表整體經絡的通暢。
適當加強灸量
病疾分表裡臟腑,就像上文說的,對於深入臟腑的病症,艾熱的滲透效果呈遞減趨勢,猶如冬天的雪球,只有正午陽光充沛時直射,才能起到從根本上融化的作用。
配合使用其他治療手段
如刮痧、砭石、艾精油等,疊加使用,可充分發揮艾灸的作用,衝破「撞牆」效應。
註:礙於篇幅,下次有機會專門解釋艾灸「撞牆」現象及應對方法。
中醫講究「道」,它給予我們方向,所以在運用時最忌死板。再回到本文開頭涉及的那些問題,我們不能「千人一面」地教導所有人,這種情況要怎麼艾灸,艾灸多長時間,什麼時候能好……具體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把控,畢竟艾灸實踐性非常強,很多經驗需要自己體會。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