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審美意識通史》,打通美學研究的「任督二脈」

《中國審美意識通史》,打通美學研究的「任督二脈」

美學

由朱志榮教授主編的八卷本《中國審美意識通史》(以下簡稱《通史》)已由人民出版社於2017年公開出版發行。這是朱志榮教授近年帶領其研究團隊在美學研究領域砥礪耕耘的新成果。

原文:《書寫美學研究的新篇章》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 李根

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與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這套《通史》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通史》始終立足於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聚焦傳統審美意識的產生、發展及流變的過程,全面且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傳統審美意識的演化軌跡。審美意識作為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美學理論的源頭活水,從不同的歷史時期與時代變遷中體現出了美學觀念與文化思想的存在。因此,《通史》作者在具體的研究中從各個歷史階段的藝術作品和器物入手,展開了深入細緻的實證研究,通過發掘和整理古代中國人於藝術品、器物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中所寄託的審美意識,充分開掘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思想與藝術意味。當前的中國美學研究,有著美學思想史和審美文化史的不同研究路徑,且有著思想觀念與審美風尚的研究之別。而《通史》打通了美學思想史與審美文化史的界限,既有觀念形態的審美意識分析,也有感性審美經驗與現象的梳理,同時還對社會風尚和歷史流傳的器物有著深刻的描述。這種美學史的研究立足點與撰寫方式特點鮮明,具有學術研究的創新性,也從研究方法上倡導出了審美意識、美學思想與美學理論史的互補統一。

作者在《通史》的撰寫中深入於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實踐,在藝際會通中總結與梳理審美意識的規律與特點。就當下的美學研究而言,美學思想史主要從邏輯角度出發研究概念、範疇以及觀念;審美文化史則往往從文化發展和審美環境角度進行分析。而《通史》在時間與空間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活動,其研究範圍全面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藝術門類與日常生活,進而從詩詞歌賦、書畫作品、音樂舞蹈、雕塑器物乃至建築工藝等不同的角度探尋中國審美意識的起源、演化和變遷,突出展現一定歷史階段不同類型的藝術風格與特色。更為突出的是,《通史》的研究還重視不同藝術之間的相互借鑒和相互影響,在具體分析中不僅突出了審美活動的藝術特質,還從中尋繹出了傳統審美意識發展的規律與動因。這種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選擇,與中國美學重感性經驗與品鑒形態的特質是相符合的。這樣的研究方法不僅有助於呈現中國美學史研究的多樣性與具體化,也能夠幫助美學研究者返觀美學思想與美學理論,從而推動美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與完善。重視方法論上的實證研究,這是中國美學史研究領域值得借鑒與學習的寶貴經驗。

在《通史》的撰寫中,作者高度重視傳統藝術中的意象理論,力圖通過傳統文學藝術中的意象來發掘和總結中國古代文藝的審美經驗。從先秦的漢字書寫、岩畫,到玉器、陶器和青銅器等器物造型中,作者不僅深度剖析了這些原始藝術中的藝術審美特徵,同時也進一步闡明了原始先民「觀物取象」、「擬諸形容」的藝術思維方式,這也成為傳統意象理論的源頭。此外,作者立足歷史時期主流藝術門類的意象觀念對於審美意識的發展與豐富,從兩漢的神化意象到魏晉南北朝以古琴為標誌的音樂審美意象,從唐人詩歌與詩歌理論中意象思維的提煉到宋元詞曲中典型意象的營構,乃至明清園林、小說藝術作品對於意象與審美情趣的豐富與拓展,這些都在中國傳統的審美中形成了獨特的意象符號乃至意象體系。對它們的深入探討,不僅為當下的美學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點與維度,也使讀者充分地意識到了審美意象之於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通史》的出版問世,不僅奠定了審美意識研究的基礎,開拓了中國美學史研究的新範式,也對立足全球視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7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留學生眼中的「一帶一路」,他們想帶回去的不止「新四大發明」
酒後騎自行車也算酒駕?大爺,皮一下很開心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