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跨界小白」不能學心理諮詢?別再嚇唬自己了

「跨界小白」不能學心理諮詢?別再嚇唬自己了

簡單心理Uni

課程/實習/督導/同伴

學心理諮詢,來簡單心理Uni

這裡是「諮詢師初長成」專欄,一個專門記錄心理諮詢學習者成長的專欄

這裡沒有「雞湯」,沒有「成功秘籍」,有的是200+位來自不同專業、不同職業的學習者,在經歷各自人生的起伏之後,找到自己的方向,腳踏實地地成為心理諮詢師的真實故事

每一期,會有一位學習者分享TA的學習故事。

每段相遇都有意義

跨界小白心理諮詢師養成記

作者:蔡竺穎

「簡單心理Uni心理諮詢基礎課程」四期學員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自由職業者

選擇心理學絕非偶然

每段相遇都有意義

「每段相遇都有意義……」

這是我在簡單心理Uni入學前的自我介紹中,最想對夥伴們說的一句話。

我想說,我是一個跨界心理諮詢學習小白,我做著一份跟心理學不相關的職業,但我選擇學習心理諮詢卻並非偶然

大概在兩三年前,我因為喜歡攝影,無意間做了簡單心理的志願者,為我所在城市的諮詢師拍攝宣傳視頻,也和一些諮詢師成為了朋友。

其中一位諮詢師對我調侃說:「知道你身邊為什麼老是出現諮詢師嗎?也許這是你想要做的事。」

我當時並沒有很快領悟到這句話的含義,只是被好奇心驅使,抽空去了解了成為一名諮詢師的成長路徑

從一個熱心的助人者最終成長為一名資深的諮詢師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第一步就是要開始一個長程的系統性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捷徑,我們更像是拿著諮詢師使用說明,進行自我的職業養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體驗,我逐漸理解了自己的選擇:有些相遇雖是偶然的邂逅,但它的意義卻不是憑空出現的。

誰說「跨界學渣」

不能成為心理諮詢師

我們的初階學習分為理論實踐兩個部分,實踐的時候,我因為聆聽者測試沒有通過,對自己充滿了消極的認知。

我開始在意自己的標籤,我想,我這種跨界學渣,可能真的不太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吧。

後來我發現,我所糾結的「跨界」問題,從更深層次的層面來說,是「我很在意自己會成為誰」

在學《發展心理學》的時候,老師曾讓我們課下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同一性的狀態會不會隨著性別、親密關係、職業、宗教信仰、政治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簡老師註:同一性(identity)最早由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同一性的建構包括明確你是誰、你的價值和你選擇的未來生活方向。

當時我就覺得這是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而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很難回答的原因——「同一性」絕非是一個恆定不變的標準。

同一性有四種模式:

1)同一性成熟的人在很早就做出了承諾,堅持將一個職業幹了很多年;

2)同一性早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承諾,比如很早就接受家人鋪好的道路,去一個穩定的工作單位奮鬥終生。

3)同一性彌散的人一直都像有翅膀的鳥,卻不知道飛去何方。

4)同一性延緩的人最為糾結,他們探索了很多工作領域,卻還在猶豫自己想要許諾的部分。

我是一個同一性延緩的人,我的愛好有很多,也在每個人生階段經歷了不少兩難選擇。

比如選大學的時候我猶豫過到底是要選美術學院還是電影學院,也考慮過很多將來的職業生涯方向,但是後來的我依然從事過跟藝術無關的職業。

現在,我想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這似乎與我過去的規劃相去甚遠,但事實上我那些過去的成長經歷,都在不經意間為我現在的願望提供了支持與幫助。

每一次,在我的自我重新整合的時刻,我會發現我所做過的事情都是有關聯的。

夢想幻滅以後

接受變化,接近真實

從零開始做一件事都必定會經歷三個階段:幻想期-嘗試期-現實期。經歷過諮詢學習的幻想期之後,我在學習和體驗中經歷了挫折,因此被動地把自己卡在了第二個階段。

具體來說就是我的腦中曾有一個成為諮詢師的藍圖(幻想期),現在卻怕夢想夭折(不敢嘗試),所以面對未知的路途不知應該何去何從(害怕面對現實)。

在團體督導的時候,我坦誠地說出了自己的擔憂,督導也給了我最直接的關懷:「不要害怕,多嘗試。」

然而嘗試以後,最難接受的就是變化。變化會讓理想化破滅,把人代入真實。

學習諮詢就是一個不斷接受變化,接近真實的過程,這讓我對「同一性的狀態會不會隨著性別、親密關係、職業、宗教信仰、政治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個問題也有了新的理解。

我想同一性的狀態是會隨著性別、親密關係、職業、宗教信仰、政治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變化的。有時候我們看到他人表面上的社會角色,會很不自覺地去給人貼標籤,但我們不知道,在這些角色背後,有著怎樣的發自內心的「認同感」

成為心理諮詢師

我為何而來

跨界學習小白的生活有些忙碌,要一邊抽時間來學習,一邊兼顧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想剖析我自己到底為何而來,是什麼動機讓我在工作生活之餘,把心理諮詢當作另外一種詩和遠方

在第一堂課的時候,老師就曾經給我們布置過一個作業,要我們探索自己的從業動機是什麼。那個時候我寫下的答案是簡短的,四個字:助人,自助。

顯然,我並沒有展開自己的思路。

我的書架上有一本叫《心理治療師的動機》的書,當時不知道什麼原因我把書買回來,卻一直都沒有去翻。

直到有一次,我在某機構的接線實習激發了我的一些負性移情,我才開始產生動力去把這本大型文獻綜述打開。

翻閱著這本書,我漸漸意識到心理諮詢是一個嚴肅的職業,卻又不僅僅是一種職業——它還是一種使命感。我們要隨時覺察自己是否太過於理想化,是否對自己的入行動機認識不清。

這本書里說了動機的幾大類型,也搜集了九位真實的治療師的例子。每一位治療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心路歷程,但也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專業面前幾乎沒有人是沒有局限性的。

以前的我在認識到自己動機里的局限性時,總有些害怕和緊張,但事實上這些恰恰可以幫助到我自己。

當自我的局限性被真正看到,真正接納的時候,它們將會轉化為我們在以後工作中擅長的部分,也能避免讓我們去選擇自己不那麼擅長的部分。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諮詢師通常會向來訪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你為何而來?」這大概就是來訪會來做諮詢的動機。

而作為諮詢師,我想我也要不時問問自己:「我為何而來?」這或許是未來我們在諮詢的過程中需要去不斷去面對自己的過程。

當學習遇上工作

我該如何取捨

我自身基礎比較薄弱,在吸收了理論知識以後,需要在課下花大量的時間來消化。有段時間我的工作非常忙碌,只能在加班中擠出時間來和我的夥伴做課後模擬練習。

記得那天我非常感性地對我的夥伴吐槽,我說:「我真的很想辭職,專心來學習……」

我是個文字民工,常常需要加班,工作內容也有些燒腦,所以和夥伴在那天練習完以後,我又接著去完成了工作。但是在第二天,我就被我的頂頭上司批評了,他說我寫的文字糟糕透了,他看到我在迴避一種情緒

一階學習結束的時候,我收到了老師的評語,我看到那次模擬練習里我所迴避的部分,其實跟我的那次工作狀態完全吻合

這件事讓我很驚訝,我反思了自己當時的防禦,我在保護什麼,以及我需要去自我探索的部分,然後頓悟……

同時我也發現創作文字的過程和諮詢里共情的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都需要貼著讀者或來訪的情緒,循序漸進。

而無論是文字的讀者,還是諮詢師的來訪,他們都有著相似的敏感性,因此我們寫下的東西和在諮詢中傳遞的信息都會被對方捕捉到,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產生閱讀後的療愈和治療後的影響吧。

每當工作和學習這兩件同時進行的事情發生衝突的時候,我還是常常會糾結:能不能求同存異?我該怎樣去取捨?

不過糾結也並不可怕,它意味著我們是可以去選擇的人,有選擇意味著有更自由的可能。

有糾結也必定會帶來思考,這個時候的我們也最有機會對現狀進行反思和微調。能同時進行的兩件看似毫不相關的事情,或許也是相關的,就像我自己的工作和諮詢呈現出的相似性。

心理諮詢師就是這樣一個糾結與自由相伴相生的職業,在接下來的漫漫路途中,我也終將會面臨更多更複雜的選擇。

感恩在這條路上一起同行和即將一起同行的夥伴。那些被賦予意義的「相遇」,終將默默轉化為我們前行的動力。

「最終,我們將成為我們自己」。

更多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單心理Uni 的精彩文章:

我不想做偉大的母親,只想成為你「足夠好的媽媽」
來訪者威脅我要自殺,我……

TAG:簡單心理U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