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孔子這樣的聖人,和我們有什麼差別?

老子、孔子這樣的聖人,和我們有什麼差別?

問:像老子、孔子這樣的聖人,與生活中品德高尚的人,境界差別在哪裡?

程東:每個人都為自己活著,因為我與別人都是絕對獨立的個體,無法重合,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自己不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誰會為你負責呢?於是大多數人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這就是我們說的自私。由此可知,自私是人的天性,無可厚非。但人與人又是不同的,有人自私,也就有人不自私。這樣的人顧及別人,關心別人,待人如己,捨己為人,他們就成了品德高尚的人,令人尊敬。如果一個人心中想著天下所有人,願為所有人承擔責任,無私無我,就像老子說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樣的人就是聖人。

人生世間,都從我出發,也只能從我出發。不管你是為什麼,是為我還是為他,是為事還是為人,都是我在為。我在為,所以都是為了我。因此不管你是為什麼,即使是為別人,其實也是在為自己。因為為別人付出,為別人犧牲,這是我為我做的選擇,根本上還是我為我。我為我是使我有成,有成就有大小之別。一個自私的人,其所成小;一個無我的人,其所成大。所以為別人付出,這是最好的為自己,因為這是我的放大,是我的大成。所以有我小成,無我大成。無我之人,我的一切都放棄了,我的境界就可以無限大,精神所在就會無比廣闊。而內在與外在是相應的,一個人能夠為別人無私付出,便會贏得人們的尊敬,視之為品德高尚。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且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人們即稱之為聖人。

一般人都是我為我,我不管別人,別人關我什麼事?這樣的人眼中只有我,沒有別人。自私的人眼界小,所以心量小,沒有真正看明白,不知道為人也是為我,無我才是真我。他立在小我上,一切都以私心為衡量,第一要我得,第二要我成,第三我要勝過別人、超過別人。他總想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成功,總想著要比別人得的多,要讓別人服從我,總想著要居於別人之上。他不知道,就在自己總想著我的時候,我就已經掉下去了,就只剩下一小點。那個真正的我,那個光明無量的境界,就為我這一點私,蒙蔽了,消失了,見不到了。

真正的我是本來就在的,不需要立。如果要立,就立在一切存在上,立在一切人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有的人都是我,這就是真我之立,也是真我之成。所以我不為我,我為所有人,這是真正的為我。如果你只知為我,就立在世間的小我上了,這是自私的我,就把真我局限了。所以為我之人不知我,他的那個小我,就算立了,也沒有什麼意思。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看他講得多好!這就是聖人在世間所要做的事。他做什麼呢?他立別人,用立別人的方式立自己。能夠成就別人,這才是我最大的成就。如果只想著立自己,為立自己而踩別人,這不是聖人,這是小人。

一個人是否明心,是否覺悟,不在於他說了什麼,不在於他能講出什麼道理,不在於他是否能講解經講法,而在於他做了什麼。所以看一個人,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他就是把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小我過不去,私心還在,甚至更盛,把懂得的道理當作爭奪世間名利、勝過他人的工具,他就沒有明心,而且更迷了。

真正明白的人,我無所立。若要有所立,就以立人為立,這就是我最大的立。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天所以大,就因為它可以生萬物,容萬物,不佔有萬物。若說它有所立,它所立的就是萬物。而萬物看起來都是自立的,不是它立的,這就是天之道。

這個立是樹立的立,立也是利,利益的利。立是讓你自立,利是讓你自成。在立你的時候,在利人的時候,我沒有我,我沒有把自己放進來,我沒有想要獲取什麼。這就是孔子說的「己欲達而達人」。讓你達成,是我之達;讓大家獲益,即我之益。

人生必有所為,所為都是為我。而為我有境界高低之別,大概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下面的是為小我之人,這就是自私的人;最上面的是無我之人,他以人為我,所以為人就是為我,這就是聖人;中間的是同情他人的人,以己度人,所以有不忍人之心,他雖然還有我,但是願意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這是我從人的內在境界講的,內在境界會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人的內在境界是心,外在境界是事。有的人只見外在之事,不見自心,一切都在事上說,在外物上求利益,論得失,講是非,他就掉下去了。他落在外物上,所以就小,就成了「小人」。有的人也在做事,但他追求的是事業的成功,不是個人的利益所得。這樣的人有大胸懷,能夠容人,能夠付出,會將利益分享給別人,於是他在做事上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但是不管他達到多高的境界,還是落在事上。他可以是一個事業成功的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但還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聖人不只是有事功,他還有後面的境界,即心的境界。在心與事兩邊,他不僅只有事,還會顯現心的境界,而且以心的境界為主,以心的境界來感動人、改變人、提升人,使人智慧上達,明心見性。所以,聖人行的是道,不僅是做事業;給予人的是滋養心靈的文化,不僅是外在的利益。這樣的人就是文化上的聖人,老子、孔子就是這樣的人。沒有聽說老子做了什麼事業,孔子的事業也做得不怎麼樣,一直不太成功,但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大,他們是我們心靈的塑造者,是我們的民族魂。

做事業的人,如果要想把事情做好,把事業做大,他就必須不斷地去除私心,放下小我,把我放大。他的事業是被他的心決定的,他的心有多大,他的事業就有多大。像王陽明那樣,能滅掉心中賊,就能滅掉山中賊。你要能把自己的心收拾好了,外面的事也就好收拾了。當然,王陽明的境界很高,他有這個自覺,所以他是先滅心中賊,再滅山中賊。有很多人開始可能沒有這樣的自覺,但是他為了把事業做得更好,就會不斷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把自己的境界擴大,他也會達到相當的高度。

每個人天性中都有上達的可能,這就是人性中的天良。人性相通,所以天良本善,這就是孔子說的仁。這是仁愛的仁,仁慈的仁。人在為自己爭利的時候,物慾會使天良泯滅;人在做事的時候,特別是想把事業做大的時候,天良就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那個時候他會有一種責任感,他會覺得責任比自己的利益要重大得多,於是他就可以做到無我。很多企業家就是這樣,當他的事業做到一定程度以後,他就會對企業的員工,對我們所在的社會,有一種責任感,這個時候他的我就放大了。

道是前後貫通的,心、相、事、物是上下貫通的。人們開始都是為了自己,為追求自己的私利,才會去做事業。但是事業越做越大,對利益的看法就會改變,心就會隨之改變,我就會越來越大,於是內在與外在都不斷向上走。所以你可以從事走到心,也可以從心走到事,可以在明心時做事,也可以在做事時明心,兩邊都是通的。

當然,如果你以內心的通達為追求,而不是在追求利益,外在的成功就不會滿足你。所以追求道的人,不為自己追求利益,也不為自己追求事業。這樣的人如果要做事,就只有一個目的:把人們帶到內心光明的境界。我們就把這樣的人稱為「聖人」。

往期回顧

作者簡介

程東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潭柘書院國學大先生。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二十餘載,出版有《真性論》、《中國道路》、《佛不立相·金剛經諦鑒》、《究竟無證·壇經諦義》、《道可道,非恆道·解老子第一章》、《明心講談》等多部著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聖人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國文化與西方有衝突嗎?

TAG:聖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