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軍將領的大意疏忽竟輸在了險路設伏這種常見的兵法上

秦軍將領的大意疏忽竟輸在了險路設伏這種常見的兵法上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秦軍疏忽大意被險路設伏的故事。

險路設伏,為古代用兵之常法。它的基本要旨是在敵必經的道路上,選擇隘口、狹道、叢林等利於伏擊的地形,設置機關,布下口袋,待敵至而突然出擊之。這種戰法真是百用不衰,而且常常收到驚人的效果。公元627年的晉秦崤山之戰,晉軍就是運用這種戰法,使秦軍全軍覆沒的。

秦穆公派大將孟明視伐鄭,被鄭國的牛販子弦高設計退走。秦軍回撤時順便抓了一把,滅了小國滑,滿載從滑國搶掠的青年男女、玉帛和糧食,浩浩蕩蕩地回返秦國。晉軍的中軍元帥先軫,認為秦國的日益強大是晉國稱霸的嚴重障礙,主張在秦軍必經之險要東、西崤山附近設伏,殲滅秦軍主力。晉襄公同意這麼干。

先軫屈指計算了一下秦軍到達東、西崤山的大概時間,就調兵遣將:令他的兒子先且居引兵五千伏於崤山之左;胥嬰引兵五千伏於崤山之右;狐射姑引兵五千伏於西崤山,預先伐樹林,塞其歸路;又命梁弘和菜駒引兵五千伏於東崤山,待秦兵進入伏擊圈就從後縱兵追擊。部暑停當,先軫軍一班宿將同晉裹公率大軍離崤山二十里下寨。這正是「整頓窩弓射猛虎,安排香餌釣鰲魚」。

果然不出所料,秦軍按先軫預計的時間,進入晉軍的伏擊地域。晉軍採取卡頭、斷尾、斬腰的戰術,將秦軍截為數段,圍困在上天梯、墮馬崖、絕命、落魂澗、鬼愁窟、斷雲峪等險峻地段上。秦軍欲進不能,欲退無路,雖有千軍萬馬,卻似老牛掉進枯井裡——無法施展身手,急得就象熱鍋上的螞蟻群,東旋西轉,沒個定處。秦軍主帥孟明視命軍士從左右兩側翻山越溪尋找路徑,無奈各制高點和大小關口皆控制在晉軍手中。就這樣,數萬秦軍被「包了餃子」,所有輜重都成了晉軍的戰利品,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秦軍將帥當了晉軍的俘虜。

崤山為秦晉兩國的接合地帶。過了崤山,就是秦國的地面。秦軍的將帥們難道不知道崤山之險,對伏兵一點也不提防嗎?那倒也不是。早在出兵伐鄭之前,白乙丙的父親百里奚就預言過:鄭不足慮,可慮者晉也。崤山地險,爾宜謹慎。待秦軍歸來之時,白乙丙又提醒孟明視,此去澠池而西,正是崤山險峻之路,吾父諄諄叮囑謹慎,主帥不可輕忽。孟明視也是秦軍有名的領兵將帥,並不是一點謀略頭腦也沒有的榆木疙瘩,途經險路需防伏兵之類的常識還是有的。然而他存在著蠻大的僥倖心理,以為馳驅千里尚然無阻,到了家門口還會出什麼大亂子?所以沒從最困難、最險惡處著想。該預見的不預見,該偵察的不偵察該防範的不防範,自然吃虧也就到眼前了。

雖然孟明視採取了一點防備措施,如把大軍分成四隊,間隔一、二里路,逶迤而進。可這如其說是措施,不如說是自欺欺人。這種建立在僥倖心理上採取的所謂措施,對付小股游擊隊的騷擾還馬馬虎虎,遇到大兵團的合圍伏擊就只能幹瞪眼了。秦軍進入伏擊區域後,也曾發現有晉軍埋伏的徵候,此時果斷採取措施,或許為時還不算晚,可是孟明視一錯再錯。當先鋒褒蠻子殺退晉將萊駒「投石問路」的一小隊人馬,孟明視接到「有些小晉軍埋伏,已被殺退」的報告後,他沒有由此推斷出有晉軍大兵埋伏的可能,反而把凶象當作脫險的吉兆,更加麻痹大意了,竟然把先前分開的人馬合為一隊,逕直湧進晉軍布下的口袋裡。

晉軍方面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主帥先軫不僅預測了秦軍的歸程,路經崤山的時間,並且周密地部署了兵力。有前堵的、後截的、左右策應的、控制險要的、誘敵深入的、伐木斷路的……這樣,一方周密部署殲敵,一方疏忽大意喪師,就成為事物發展的必然了。它說明,險地固然利於設伏,也並非沒有破敵的辦法。成敗的關鍵因素是用兵雙方主觀指導上的正確與否。伏者正確的預見和部署,為殲敵創造了條件;可如果被伏擊者有先見之明,早有防範或臨機應變,同樣可以置伏擊者於無用之地,讓其白費心機。故事今天就講到這裡了,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科普:戰國時代什麼人才能被稱為「公子」?
老房子拆出一把劍,被主持人嘲笑,專家剛看一眼就愣住了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