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三年漲價5塊9,年營收超百億,火鍋界頭牌「海底撈」的上市之路

三年漲價5塊9,年營收超百億,火鍋界頭牌「海底撈」的上市之路

品途解讀:六年間,對於海底撈的上市傳聞從未間斷,但都以闢謠告終,如今海底撈上市在即,此舉是「自我救贖」的拐點還是海底撈新的起點?

作者/王君亞

編輯/吳春輝

火鍋界的頭牌赴港上市終於邁出了實質性一步。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在過去的六年中,海底撈上市的傳聞貼頻頻出現,創始人張勇也是在面對何時上市的問題上一直含糊不清地表態,甚至在一個月之前還否認上市計劃。

其實,早在2012年就有消息傳出,海底撈進入上市輔導期,但此後聲音漸微,所有實質性操作卻沒有停下腳步,海底撈為何在這時宣布上市呢?

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認為:其一,海底撈正計劃大規模地擴張開設新店,需要巨額資本支撐;其二,海底撈在努力保持穩定的增速,無奈競爭激烈,盈利下降也是事實。

在餐飲火鍋這個行業大背景下,競爭也愈發激烈,早在2014年,呷哺呷哺就已擁抱資本市場,另一邊巴奴、大龍燚等新火鍋品牌正在崛起,這些因素都是海底撈並非靠自己的「服務」就能單打獨鬥解決的潛在風險。

因此,選擇上市是海底撈「自我救贖」的一個拐點,正如張勇所言,上市讓海底撈有了一層保護,讓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能幫助海底撈解決一些困難,同時可以促進公司正規化。

海底撈演算法

毫無疑問,海底撈公布的股權書,數字十分亮眼,它有著足夠的吸睛能力和感染力。

據招股書顯示,海底撈2017年總營收為106.3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8.08億元增長了36%;凈利潤11.9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78億元增長了22%。

海底撈已經成為中國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的餐飲企業。而這組數據對應中國「快餐」火鍋呷哺呷哺的數據,無論從營收規模還是凈利潤都是其三倍之多。

儘管三年來,海底撈的營收和凈利潤表現亮眼,但在招股書中有一組數據是,2015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在 91.8 元,2017 年人均消費為 97.7 元。在消費升級物價飛速上漲,房租、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時代,海底撈的人均竟然比三年前多出5塊9,僅增長6%。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的凈利潤,海底撈靠的是速度擴張門店,據招股書顯示,2015年,海底撈還只擁有112家門店;截至2017年末,門店數量達到了273家。

快速的開店數量,但也讓海底撈儘快看到回報。據悉,海底撈每間新餐廳的開業需要800-1000萬元投資,由於大規模開店,海底撈2017年資本開支達到了15.18億元。海底撈表示,根據以往記錄,其新開餐廳一般在1-3個月內達到月度盈虧平衡,在2015年、2016年,新開餐廳現金投資回收期一般為6-13個月。

高回報的背後則是比「快餐」火鍋呷哺還要高的翻台率。2015年到2017年,海底撈火鍋店的平均翻台率也從每天4次,上升到每天4.5次、每天5次。同店銷售額年均增長達到14%。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外賣是海底撈近三年重點發展的業務,2017年業務收入已超過2億元。海底撈表示,自己是第一家推出外賣業務的火鍋餐廳,在中國超過40個城市推出了外賣業務,而且所有外賣均由海底撈自己的員工完成配送。

靠火鍋起家的海底撈儼然已成了一家多元化餐飲公司,股權結構也變得錯綜複雜,在管理、資本、市場等多方刺激下,海底撈變得龐大,也變得更瘋狂。

瘋狂海底撈

成立於1994年的海底撈,因為貼心到「變態」的服務,曾被稱為「業界神話」。據張勇當年敘述,在開辦海底撈初期,一位幹部下鄉到店裡吃火鍋,但張勇發現他的鞋很臟,於是,安排了一個夥計給他擦鞋。從此,海底撈便有了給客人免費擦鞋的服務。

或許,這就是海底撈一系列「變態」服務的開始。如今,海底撈總員工數為5萬人,在員工管理和培訓上,公司也下了大本,去年收入近三成用在員工成本上,達到31億元,排除董事薪酬等其他因素,員工平均薪酬約6萬元,在同行中領先。而員工幸福指數對企業影響深遠的程度,是決定一家企業走多遠的重要因素。

在《海底撈你學不會》的書中和張勇多次採訪中,都被提及海底撈對員工的尊敬就是信任。

信任的標誌就是授權。據報道,張勇在公司簽字權是100萬以上;100萬以下是由副總、財務總監和大區經理負責;大宗採購部長、工程部長和小區經理有30萬元簽字權;店長有3萬元簽字權,這种放心大膽的授權在民營企業實屬少見。

張勇對一線員工的信任更讓同行匪夷所思。一線普通員工有給客人先斬後奏的打折和免單權。不論什麼原因,只要員工認為有必要都可以給客人免一個菜或加一個菜,甚至免一餐。這等於海底撈的服務員都是經理——這種權力在其它所有餐館都是經理才有的。

對員工的信任,成為海底撈近些年來經營狀況良好的重要因素,其背後的資本也是絡繹不絕,但上市的資本之路卻異常坎坷。

在海底撈創立17年時,也才僅有60家門店,但每家門店的面積均在2000平方米左右,這就導致大店裝修費就要上千萬,小的也要幾百萬。然而,海底撈不僅沒有銀行貸款,連找上門風投的錢都沒要。

張勇曾坦白講,「如果用了投資銀行的錢,就要按人家的計劃開店。可是我覺得生意跟人一樣,該幹活就要幹活,該吃飯就要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不是每年你想開幾個店就能開幾個店。」

然而,在2012年海底撈卻公開稱要上市,當時,海底撈的大本營四川簡陽市政府官方網站公布了一份海底撈上市輔導計劃。但此後再無下文,這份文件也在之後不見蹤影。

三年後,2015年海底撈再被傳出上市計劃,甚至有消息稱,海底撈已與投行會談,最快2016年啟動IPO。不過海底撈公關部門發文稱暫無上市計劃,不知那一次是「夭折」還是「炒作」。

而就在這一年,張勇對外稱還沒有將海底撈打包上市的計劃。時任海底撈財務總監苟軼群也表示過,不管從財務的健康狀況,還是從「專心做事」的角度上來說,海底撈都還沒有上市的必要性。他還認為海底撈一旦上市,會被禁錮在上市公司的一些規範體系內,所以「目前(2015年)上市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自此之後,儘管海底撈依舊時不時會傳出上市傳聞,但接踵而來的是張勇一次次闢謠,如今,吃貨們真將海底撈送進了IPO,透過這場上市之路,招股書漂亮的數據背後,似乎又隱藏了諸多苦澀。

透過招股書看到,海底撈由於快速擴張,其凈流動負債增長明顯。從2015年至今,海底撈有明顯的凈流動負債。截至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3月31日,其凈流動負債分別為6040萬元、3.856億元、1.1564億元、1.4415億元人民幣。

海底撈認為,為擴充其餐廳網路,其資本開支預計會繼續增長,因而必須保證足夠的現金流量以抵禦財務風險。但2017年中「瘋狂」的開店現狀將持續到2018年,據悉,海底撈計劃2018年開設180家至220家新店,目前海底撈共有餐廳320家。

同時,海底撈的翻台率和單店接待率已經接近飽和,卻堅持直營的商業模式,極大限制了門店的擴張速度。

所以,巨額流動負債,讓海底撈所面臨的資金壓力著實不小,所以到資本市場融資可能是海底撈上市的主要原因。對於本次IPO募集資金用途,海底撈募資額的60%擬用於擴充計劃,20%擬用於研發和實施新技術,15%擬用於還貸,5%作為一般營運資金使用。

如今再回過頭來看張勇對於上市的言論,「上市讓海底撈有了一層保護,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能幫助海底撈解決一些困難,上市還可以促進公司正規化,也能讓海底撈更為『知名』和『成功』。」似乎暗藏的寓意更加深刻。

海底撈的挑戰

張勇在資本運作方面十分「精明」,這一切也為海底撈的營收數據增添了不少驚喜。

張勇先後通過底料分拆上市等資本運作構建了集頤海國際、蜀海供應鏈等為一體的餐飲集團。隨著海底撈遞交招股書,其相關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也被相繼挖出。

據資料顯示,張勇是雲鋒股權投資中心、海悅投資、海景林羲域投資中心的間接出資人之一,這些公司的關聯方有騰訊商業、巨人網路、科大訊飛、韓都衣舍等公司,海底撈還作為股東出現在和邦股份的招股書上。

根據同在港股市場的呷哺呷哺火鍋連鎖店30倍市盈率估算,海底撈市值可達358億元。作為海底撈創始人及控股股東,張勇、舒萍夫婦持有62.7%股份,據2017年胡潤百富榜榜單,張勇、舒萍夫婦以50億元的財富排名第825位。隨著海底撈的上市,二人財富必將倍增。

眼下,海底撈這張資本帝國的網越織越大,然而想要更平坦的上市,並非是靠背後的盟友支撐。

在2015年,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過,海底撈是按照30%左右的擴張速度發展,基本上保持穩定。

而今透過招股書似乎並非如張勇所說,隨著開店數量的增加,盈利也保持相對穩定的說法。2017年海底撈的總營收破百億,但利潤率沒有得到增長,反而下滑了1.3個百分點。

火鍋市場已是紅海,貴為中國火鍋行業頭牌,海底撈被學習和模仿從未停止過,與其他火鍋品牌的差距也正在縮小,不僅如此,在大消費的刺激之下,新零售逐漸被市場接受認可,基於線上線下的整合,新派餐飲品牌和模式也成為熱點。

新競爭與老對手並存,擺在海底撈麵前的道路並不通暢。寺庫李日學將上市看做是對企業的中考,不知道張勇將上市比擬為什麼,不管是什麼,對於海底撈都是另一次開始。

張勇曾說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的管控能力,但是海底撈的服務力最深入人心,它有著極強的故事性和傳播力,不管哪種都被打上了海底撈的標籤。

儘管選擇上市之路,如何更大的實現品牌價值,海底撈勢必在未來應該從變與不變之間進行取捨。而這意義對於張勇而言,似乎比擁抱資本面臨的挑戰更大。

品途聊天室

海底撈上市在即,

留言說說,

你對海底撈的愛還一如從前嗎?

【轉載須知】

1.文章為品途商業評論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文章轉自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作者標註原文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別太樂觀!賣身BAT或是死亡的開始
標準化低、附加值少、品牌化弱,生鮮產業如何破局?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