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中國城市化的兩部曲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在我看來,可以用我所寫的一本書《人地城》中的一句話來概括:「人類演化的一條軌跡,是更多的人離開土地,匯成城市。」
翻看1978年的數據,當時全國人口9.6億,鄉村人口7.9億,城鎮人口1.7億,城市化率18%。全國的就業人口4億,2.8億在農業,0.69億在工業,0.49億在服務業,農業就業佔總就業的70%。考慮到老年人和青少年在農村大量參加農業勞動,但在城鎮卻無法正常就業,農業實際的就業佔比要更高一些,可能達到80%。10億人口8億搞飯吃,說的就是這個局面。
40年之後,中國的城鄉局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看公布的2016年數據,全國總人口為13.8億,就業人口7.7億,其中2.1億在農業,2.2億在工業,3.4億在服務業。考慮到農業就業可能存在的高估,實際的農業就業還要少一些。農業就業的佔比,已從80%下降到27%甚至更少。很多人已經離開土地,匯入城市了。每年春節的返鄉潮,是大量農民工已經進城的集中寫照。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迄今已經3000多年。300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第一次改變了這一局面,中國農民第一次大規模地離開土地,這無疑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最根本的社會結構變遷。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容器,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人類社會已經取得的經濟增長,是和城市的發展伴生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化的成果。而中華文明的復興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城市化能走多遠。
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民進城的步伐,在筆者看來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從鄉村到工廠,第二步再從工廠到城市。
中國農民進城第一步:從鄉村到工廠
據筆者的觀察思考,從鄉村到工廠的第一步從1978年開始,大致到2012年結束。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基本實現了初級和中級的工業化,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一階段的重大事件,包括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民營企業蓬勃發展、住房商品化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
通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10億人的吃飯問題,把8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為工業化提供了勞動力基礎;上世紀80年代風起雲湧的鄉鎮企業,是農民從鄉村到工廠的第一次嘗試。因為不能離開土地,農民就把工廠開在了農村;1992年以後,農民工進城的限制取消,城鎮中的工廠——也就是民營企業開始迅速崛起。
住房商品化和加入WTO這兩件事,為城鎮里的工廠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房地產拉動了基建、建材、汽車、家電、機械等行業,使得過去十多年中我國沒有內需不足問題。加入WTO則使得中國巨大的勞動力和世界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場結合,帶來了巨大的外需。內外需結合,拉動了中國的工業生產,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生產技術得到巨大進步,形成了巨大的產能。
在和世界市場結合的過程中,在內外需的雙重拉動下,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的競爭力得到極大提高,基本完成了初級和中級工業化,為更高級的工業化奠定了經濟和技術基礎。回首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成就。
這一發展階段的典型特徵,是全國成了個大工地,各地都在修工廠、搞基建、建房子。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是快速工業化的重要抓手,實質是降低工業化的初始成本,快速形成產能,開拓和佔領國內外市場。大規模基建的實質,是完善基礎設施網路,降低市場流通的成本,幫助形成更大規模的市場。房地產的實質,不僅是滿足居住需求,更重要的是為投資渠道匱乏的中國居民提供了重要的儲蓄機制,為居民發行「城市發展股票」,買了這個「股票」的人,都獲利頗豐。
中國農民進城第二步:從工廠到城市
前面講的是從鄉村到工廠,中國農民進城的第一步。在此之後,中國農民開始了從工廠到城市的第二步征程。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城市替代工廠,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從2013年開始,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集中表現為經濟增速的「三個反超」和房地產價格的「一個分化」。這「三個反超」和「一個分化」,從數據上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
經濟增速上的「三個反超」,指的是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反超、消費型城市對投資型城市的反超、服務型城市對製造型城市的反超。這三個反超,說明以服務和消費為基本特徵的大城市,已經取代以投資和製造為基本特徵的中小城市,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房地產價格的「一個分化」,指的是從2013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場結束了大中小城市「同漲同跌」的局面,開始了「大城市大漲,中城市小漲,小城市基本不漲」的分化格局。2013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分化元年。
房價是一個城市發展潛力的綜合反映,房價的分化說明中國城市發展遍地開花的局面已經結束,而潛力大的城市開始領跑。
「三個反超」和「一個分化」的背後,是中國經濟增長機制的重大變化。經濟發展的動能,從工業化轉變為了城市化。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則從工廠轉變為城市。農民作為中國經濟和社會變遷的生力軍,將要完成從工廠到城市的關鍵轉移,完成從工人到市民的身份蛻變。
在中國農民進城的第一階段,表面上進的是「城」,實際上進的是「工廠」。大量的農民工,進的是車間和工地。在快速工業化的背景下,這有高度的合理性。
沒有就業機會的進城,不會帶來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拉美國家比如巴西、阿根廷,雖然城市化率很高,但由於沒有充分的產業支撐,經濟發展遇到很大瓶頸,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的城市,其實就是工廠,因為這些城市是以工廠為核心建立的。沒有工廠,就沒有就業,沒有生產,沒有經濟增長,沒有稅收。相關的生產型服務行業,也是以工廠為依託的。我們回頭看這一段歷史,一定會從「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這兩個充滿時代特色的詞語中,清晰發現工廠在這個階段城市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不過,由於缺乏市民身份和基本的公共服務,這些進城農民有了一個特殊的名稱——農民工。這個詞的意思,是他們不是市民,而是工人,還是城市的過客。
那麼中國農民進城的第二步,就是從過客變成居民,從工廠走出來,融入城市。儘管面臨各種困難,中國農民的吃苦耐勞和創造財富的能力毋庸置疑。
中國的「再城市化」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一個以農民為主的國家,因此中國農民進城的「兩步走」,必然對應著中國城市化的「兩步走」:第一步是城鎮化,第二步是都市化。
中國城市化的第一步是城鎮化,核心是建工廠,以工廠為核心建城市。這一步高度符合中國當時的國情,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這一步中,中國完成了初步的工業化,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形成了初步的國內市場,為進一步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打下了基礎。目前這一步已經基本完成,中國已經實現了基本的工業化,成為了世界工廠,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城市化的第二步是都市化,是把以前以工廠、以生產為核心的城鎮,改造為以市場、以交換為核心的都市,或者叫「再城市化」。再城市化不是拋棄以前的城鎮,而是以「城」為基礎,發展「市」。在「城」與「市」的二元對立中,「城」是經濟基礎,「市」是上層建築,「城」是硬體,「市」是軟體。「城」與「市」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在很多國家,從鄉村到工廠、從工廠到城市這兩步,是同時進行、交替前進的。但在我國的具體國情下,這兩步被分開了。具體說,工業化領先於城市化單兵突進,根源於中國的兩個天然存在的優勢。
首先,是後發國家的技術學習優勢。中國的經濟起飛晚,可以充分學習高收入國家的先進技術,然後和自己的勞動力結合,快速實現工業化。不僅技術,很多產品也是借鑒高收入國家的發展路徑,風險很小。
其次,成熟的世界商品流通市場給中國帶來了現成的市場資源。中國的改革開放恰逢第二次經濟全球化,世界商品流通市場趨於完善,中國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市場資源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而不必一步一步去開發市場,這樣就進一步加速了工業化。
和工業化相比,城市化沒有那麼快。工業生產在勞動力、資金、技術到位的情況下,可以快速複製、快速迭代,工業化的速度可以非常快。但城市的本質是人口聚集而成的一套生態系統,是一套基礎設施之上的功能機構複雜分工網路,只能慢慢生產出來,不是一下子能「複製」出來的。
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和城市的慢慢生長,客觀上形成了「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局面。
中國的再城市化,就是要解決城市化滯後的問題。以前,我們比較注意城市硬體;以後,則要更加註意城市軟體。具體而言,就是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承載力,吸納更多的人口,讓城市的毛細血管充分發育,讓城市成長為健全的生命有機體,更加便利、舒適、宜居。
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成為13.8億中國人身體舒張、靈魂飛翔的港灣。這一點做得有多好,決定著中華文明的高度。
城市發展能將中華文明帶上更高峰
人類從鄉村向城市的遷移,並不是哪裡獨有,而是伴隨著整個文明史。無論是東方的中華文明,還是西方的地中海文明,每一次繁榮都以一個當時標準的超級城市為特徵。從古巴比倫到古希臘,從古羅馬到君士坦丁堡,從商朝的殷都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洛陽,從唐朝的長安到宋朝的汴京、臨安,再到明朝的北京,都是當時的超級大城市。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的本意,是古羅馬帝國的每一條路,都通向首都羅馬,都可以為羅馬運送糧食和物品。公元150年左右,也就是將近2000年前,古羅馬帝國達到鼎盛,疆域橫跨地中海,其首都羅馬盛極一時,人口達到100萬左右,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百萬人口的巨型城市,比我國的唐朝長安還要早500年左右。當時的羅馬,是地中海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也就難怪條條大路都要通往羅馬了。
史學家保羅·貝洛赫在《城市與經濟發展》一書的開篇寫道:「這世界上沒什麼事情比城市的興起更令人著迷了。沒有城市,人類的文明就無從談起。」人類歷史上有趣的故事,都發生在城市裡。
城市不僅在歷史上是文明的坐標,也是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載體。在主要發達國家,城市化率都達到80%左右甚至90%以上。而且,目前95%以上的經濟產出都在工業和服務業,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農業的產值比重很低,在1%左右,德國、英國都只有0.65%左右。農業就業的比重也很低,較高的日本有3.6%,德國、英國都只有1%多一點。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正在向進一步的城市化邁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也僅有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才能將中華文明帶上更高的高峰。北上廣深已居於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列,人口規模已經很大,資源集聚能力已得到證明。還能走多遠,想像空間無限。中國是個大國,人口基數大,發展潛力大,城市化率還只有58%,又恰逢數字技術和智能革命的時代,因此,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李克強:中國永遠不會搞擴張 也不會走國強必霸的道路
※中信建投:對美大豆加關稅,對我國通脹影響有限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