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北方言里的「爾」字

晉北方言里的「爾」字

原標題:晉北方言里的「爾」字


晉北方言里的「爾」字


宋旭

有山陰網友丁一厚先生微信老宋,問及山陰話里的「爾」字。


丁先生所言之「爾」,大概是言其「扔」或「丟棄」之義。其實,該語懷仁也說,相信整個晉北地區都有該語的存在。


考「爾」,不得不說「扔」字。


「扔」,上古(秦漢)音為「nyung」,廣韻(隋唐宋)音「nying」,中原音韻(元代)「reng」。可見,「扔」之音有一個從「n」母向「r」母轉變的過程,符合章炳麟所言之「娘日歸泥」音理。「扔」之義,《說文解字》:「因也。」何謂「因也」?仍也,因襲也。《博雅》釋「扔」:「引也,就也。」為「因襲」之引申義。《廣韻》《正韻》皆曰:「強牽引也。」又《後漢·馬融·廣成頌》竄伏扔輪。《注》言為輪所摧也。


從以上韻書可知,從秦漢到隋唐,「扔」,均無「丟棄」或「拋擲」之義。為借字記音。其音所表達的「丟棄」或「拋擲」之義,來源於「遺」、「投」二字。


「遺」(上古音「lul」),《說文解字》:「(遺),亡也」。段玉裁註:「失也。」而「投」字,上古音「do」,意為「拋擲」、「以物擊物」。「d」音流化,即為「l/n」。而「n」與「l」,音位相同,方言中存在互轉關係。如我們現在方言里仍說「拿石頭塄他」,也就是「扔石頭打他」。


至遲在元代初期,「扔」音轉為「r」母,讀作「reng」。而其因記音所表的「投擲」、「丟棄」之義也被保留了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具體到丁先生所說的「爾」字,方言里只有「丟棄」或「丟失」之義。


那麼,「扔」和「爾」有什麼關聯?


老宋有一個八竿子也許能打得著的理由。


早在南宋時期,蒙古就佔領了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其後,蒙人大舉南下。南下的蒙人免不了要與漢人接觸,要學說漢語。但是,蒙古人(包括突厥人也是)有一個語言缺陷,那就是詞首為「r」或「l」的發音,對他們來說,比登天還難。所以,蒙古語本族辭彙中,沒有以「r」或「l」為詞首的辭彙。


而「扔」字的首音正是「r」音。

怎麼辦?



辦法是有的。那就是在首音之前再加一個母音。如「俄羅斯」,本來是「ros」,漢譯為「羅斯」,蒙古人在「羅斯」前面加上「o」音,便成為了「俄羅斯」。同樣的,蒙古人要說「扔」字,必須在「r」音之前再加一個母音,才能避免自身的發音困難。由於蒙語存在「母音和諧律」,所以,其所加母音必須要與該詞首個輔音之後的母音相一致,如「ros」→「oros」,


如此,蒙古人說「扔」,就是在「r」前加上「e」音,即「ereng」,其發音遂變為「爾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爾」了。

關於「爾」字,現代漢語有一個字,為「扌+爾」。其釋義為:「〈方〉(即只見於方言),扔。」關於「扌+爾」字,從《說文》到《康熙字典》,均不見該字,可能為近代人所造。


如此,「爾」,實為蒙元時期的「蒙式漢語」辭彙,其本字就是「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地名背後的歷史:《山海經》中的「高柳」
晉北方言里的「日怪」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