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自覺「咽部不適感」的病例聊到一個治療痰凝氣滯的經方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21)
從一個醫案談起
2018年5月4日青年節那天我接診了一個患者,患者男性,自覺咽喉不適,總覺得有東西,同時伴有咽干,唾液有血,心胸處熱,胃脹,刷牙時偶有噁心感,就診於當地醫院,診斷為:輕度食管反流性胃炎;予西藥治療,仍有咽喉部不適感,為求進一步診療,就診於我處。
患者有3+年的淺表性胃炎病史。
患者舌淡略紫,舌苔薄白而少,脈稍弱,是一個氣陰兩虛夾瘀之象。
氣陰兩虛
患者的主證是痰凝氣滯,當用開結化痰,順氣降逆之法。其病因則與胃氣陰兩虛有關。胃氣羸弱,肺胃宣降失常,水津補布,聚合為痰,痰凝氣結,上逆於咽。事實上,患者不僅僅會在咽喉部有不適感,在心胸處也可能會有梗阻感,燒灼感。痰凝氣滯日久,則會傷陰,化瘀。
所以一診用了這個方案:
姜半夏9克 姜厚朴6克 紫蘇葉12克 生薑6克
麥冬12克 蒲公英15克 山藥10克 木香6克
中藥配方顆粒 ,7劑 ,每日兩次 ,每次一袋 , 200毫升開水沖 , 飯前溫服。
患者服藥後前三天咽喉感覺很舒服,第四天又有咽干之感,同時唾液有血色。
遂二診如下,加了收斂止血補虛的仙鶴草,益氣養血的大棗,養陰清肺的北沙參,以及涼血清心的丹參,其中仙鶴草和大棗是一個葯對,有補虛強壯之效,方葯如下:
姜半夏9克 姜厚朴6克 紫蘇葉15克 茯苓12克
生薑6克 北沙參12克 麥冬12克 蒲公英15克
山藥10克 木香6克 仙鶴草12克 丹參12克
大棗12克
中藥配方顆粒 ,7劑 ,每日兩次 ,每次一袋 , 200毫升開水沖 , 飯前溫服。
患者服藥7日後,訴癥狀較強明顯好轉,唾液亦已無血色,只是仍有口乾,遂在前方的基礎上再加南沙參12克。北沙參和南沙參都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之效,不過,北沙參滋陰之力強一些,南沙參益氣化痰的力量強一些。
我醫案中用到的經方
其實不管我怎麼變化,都是在一個經方的基礎上加減,這個經方的名字叫半夏厚朴湯。
這個方子原記載於《金匱要略》中的「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原書敘述如下: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半夏厚朴湯方: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用,日三,夜一服。
如果按照漢制一兩為15.625克換算,原方的劑量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半夏,按照漢制換算一升就是90克,可見我前面的用藥量似乎有點過分小了,但是,由於患者病程較長,身體較虛,所以謹慎一些是應該的。
這個方子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僅只用於女性,男性也可用之。原文敘述的「咽中如有炙臠」,不是纖維食管鏡下的結果,而是患者的主觀感受。《千金要方》描述得較為確切:胸滿,心下堅,咽中怗怗,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咽部異物感
這個「如有」就把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都囊括了。
在這個方子中,半夏,茯苓,化痰除飲去濕;紫蘇葉行氣解郁,厚朴下氣除滿,兩者一上,一下,共散氣結;生薑健脾,鼓舞胃氣;這個葯又有祛飲化痰散結的作用,又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在古代,這個方子又叫七氣湯,所謂七氣也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他們認為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七氣所生的氣逆,氣結,其主要表現有:臟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沖兩脅,上塞咽喉,有如炙臠,吐咽不下。
紫蘇葉
在現代則可以治療慢性咽炎,支氣管炎,頸部異物感,甲狀腺囊腫,頸部淋巴結腫大,頑固性腹痛等等伴有上述病機和表現者。
在加減時,有陰傷津少者,可與麥門湯,百合固金湯等配合;兼有咽喉腫痛,咳痰不利者,可去生薑,加瓜蔞,杏仁,海浮石,連翹,桔梗;有鬱鬱寡歡,嘆息不已者,可加柴胡,鬱金,青皮;咽部異物感明顯者,可加威靈仙。
TAG:醫師黃繼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