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

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

道教醫學養生術包括內修與外養兩大類型,「內修」指行氣、守一、存思、導引、房中以及內丹煉養之術。「外養」,即指服食酒漿藥餌、金丹等。以下就行氣、導引、存思、守一、房中、內丹等方面做出分析。以下擇其要作具體闡述:

一、導引行氣

導引一詞也作道引,是一種以主動的肢體運動為主,並配合吐納服氣(也稱行氣)或自我推拿(也稱按蹺或按摩)而進行的一種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方法。導引行氣這一派最為古老,《莊子?刻意》云:「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晉人李頤注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唐代道士成玄英疏云:「導引神氣,以養形魄,延年之道,駐行之術。」這是通常人門對導引的理解。《神仙傳》、《淮南子》、《楚辭》中都記載了彭祖、王喬、赤松子等神仙方士導引行氣的事迹。

導引術最初很可能是從古代先民的舞蹈動作演化而來,並與先民治病的醫療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者,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古代先民發現對於傷風濕腫痛之類的疾患,可以藉「舞」而「導」、「引」之,除去「滯者」、「鬱悶」,獲得康復。導引的醫療作用也為《黃帝內經》所總結,《素問?異法方宜論》云:「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早期方仙道所盛行的導引術與先民醫療實踐密切相關,導引術實際上是一種醫療手段。上個世紀出士的漢初簡帛如《張家山醫簡?引書》、馬王堆帛書之《導引圖》,阜陽都闡明了二者之間的聯繫。

《張家山醫簡?引書》介紹了41種導引術式(其中9種論述導引術式名稱動作及動作次數,32種只論術式之名稱及動作)、導引方(即導引之應用),還論及四時攝生及道引養生理論。

這從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中也得到充分反映。帛畫《導引圖》,長約一〇〇厘米,高曰五十厘米。圖中描繪了四十四個不同年齡、性別的人正在進行導引鍛煉。其動作大致分為呼吸運動、四肢及軀幹運動、持械運動等。值得注意的是圖中還明確標明導引可以防治耳聾、痹症等疾病。在《導引圖》中,還有許多模仿動物動作的導引術式,如「熊經」、「信」(烏神)、「蠪(龍凳)」、「沐猴灌」(獼猴喧呼)、「爰謼」(狷呼)、「鷂北」(鷂背)等。後漢方士醫華佗「五禽戲」即是再此基礎上創編的。道教創立後,導引即被納入道教煉養方術體系之中,成為道教醫學防病養生的重要手段。

《雲笈七箋》卷三十六引「抱朴子曰」,從醫學角度闡述了導引術的醫療作用:

導引之道務於祥和,俯仰安須,屈伸有節,導引秘經,千有餘條,或以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已結之篤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今以易見之事,若令食即卧,或有不消之疾,其劇者發寒熱,癥堅矣!飽滿之後以之行步,小小作,務役肌體,及令人按摩然後以卧,即無斯患。古語有三疾之言,暮食既飽,便以寢息,希不生疾,故無壽也。諸風瘑疾,獻不在卧中得之,卧則百節不動,故受邪氣,此皆病。然可見近魏華佗以五禽之戲樊阿以代導引,食畢行之,汗出而已,消谷除病,阿行之,壽百餘歲,但不知余術,故不得大延年。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谷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炁。故老君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癒合,言人導引搖動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導引於外而疾念於內,亦如針艾攻其滎俞之源,而眾患自除於流末也。

上文對引導術的理論淵源、傳承、具體運用方式、注意事項等均作了闡釋,並從四個方面說明施行導引術的醫療作用,還與針灸之術作了對比闡明各自的特殊功能。

二、存思守一

存思守一方法與上古傳統的祭祀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上古祝由術應該即是從祭祀演化而來。祝由術直接從人體形氣神之最高層次「神」切入,在臨床疾病診療上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從而得到了繼承。

從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的生化論思想出發,道教認為不但天地以「一」為其本根,人體亦然。就人體而言,其各個構成部分均有其緊要之處為本根,亦稱人體神安居之處。神安則形體無病,因而存思守一的關鍵就是要從這些部位入手,既能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太平經》「修一卻邪法」云:

天地開闢貴本根,乃氣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煩,舉事不得,災並來也。此非人過也,失根基也。離本求末,禍不治,故當深思之。夫一者,乃道之本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當欲知其實,在中央為根,命之府也。故當深知之,歸仁歸賢使之行。人之根處內,枝葉在外,令守一皆使還其外,急使治其內,追其遠,治其近。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估助之。故守一者延命,二者與凶為期。三者為亂治,守四五者禍日來。深思其意,謂之知道。故頭之一者,頂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臍也。脈永一者,氣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腸胃也。能堅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貪。

上文從道的角度闡釋「一」之微旨,並對守一之內涵及其與形體臟腑之間的關係做出了深入的闡釋。魏晉代以來,道教上清派繼承了這一存思守一的思想,並成為該派煉養行為之一大特色。它主要通過其經典著述《上清大洞真經》與《黃庭經》確立下來。其中,前者把人身分為三十九戶,每戶各有主管之神,總領全身百神;若存念其神之名諱、狀貌,即能夠「招真辟非」,從而能達到「慶雲開生門,祥雲塞死戶」的目的;後者其實有兩部,即《黃庭外景經》(約出現於魏晉時期)與《黃庭內景經》(約出現於東晉時代),其存思之神以五臟一腑(即心、肺、肝、腎、脾、膽)為核心,具體又分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真。

存思的要旨在於使得「智靜神凝,除欲中凈,如玉山內明,得斯時理,久視長生也」,從而恢復人體藏象之「潛神隱智的本能」,故能獲得長生久視之功,守一其實與存思在本質上是相一致的,其存守之功則在於「得一」,即採取「純陽一氣」,《上清大洞真品》稱之為「帝一迴風之道」,能夠「泝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

三、內丹煉養書

內丹煉養術是自上古時代以來歷代無數煉養家智慧的結晶,「開宗於伏羲、黃帝、王喬、赤松,祖述於老子,闡發了漢末魏伯陽,弘揚於唐末五代之鐘離權、呂洞賓、陳摶,盛行於宋元之張伯端、王重陽、邱處機、劉永年等人。」胡孚先生首先歷史上的內丹修鍊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稱之為「內丹學」,指出它古代哲學理論為指導思想,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有其明確的修鍊對象(即精氣神三寶),並以獨特的符號系統表達其修鍊過程(一般分為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與煉神還需四個步驟),明確的修鍊目標(即性命雙修)與境界的要求;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家四派(即自身陰陽、同類陰陽、虛空陰陽三家,其中又分清凈丹法、彼家丹法、龍虎丹法、虛無丹法四派。清靜休養自身陰陽,虛無丹法煉養虛空陰陽,龍虎丹法和彼家丹法屬於同類陰陽功夫,都要給鼎器的。)

在近年出版的《丹道法訣十二講》中,胡孚琛先生對內丹煉養術之基本原理、煉養程序及其不同階段的境界,作出了詳盡的解釋。鑒於此書代表了現當代內丹學研究的最高水平,並且書中所述對於內丹煉養術(以清修為主)的入門修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故介紹其入門要旨如下:

首先,丹道修鍊入門之核心在於精氣神。《答疑辯難第十一講》指出,「人體是由形、氣、神三重結構,其中形是人的軀體結構,是物質層次;氣是人的生命結構,是能量的層次;神是人的心理結構,是信息層次。」這樣,以形、氣、神三層次為丹道修鍊核心,則種種丹道練功之法門,包括丹家所力辟之旁門,都能夠找到自己目標,歸入修鍊核之正道。作者具體說明了三個不同層次入手功法與目標效應的關係;「丹道修練功夫以動功、導引、站樁為佳,其目標在於『通經活絡』;丹道之鍊氣功夫從調息入手,進而啟動橐蘥至胎息,其目標在於『開關展竅』;丹道煉神功夫由『心息相依』而『止念』,直至元神呈現,其目標在於『採藥練丹』」明了上述三個層次,那麼,我們就很容易理解書中所介紹的各種入門方法的運用。

他又進一步指出,「丹道對形、氣、神修鍊之精義,全在真正理解鼎爐、火候、藥物三要件。鼎爐的真義是什麼?說到底就是『玄關一竅』。火候的精要是什麼?實際上是指『元神之妙用』而已。藥物的實質指什麼?實質是指『先天一炁』。學者只要將『玄關一竅』、『元神妙用』、『先天一炁』三句話真正體悟出來,則千百丹經可以一覽無餘,丹道之修鍊仙術亦可拾階而登。」需要指出的是提倡從動功、站樁入手,這是有針對坐功的弊端而設計的;書中指出:「殊不知作勢煉功,禁忌尤多,特別是打坐數個時辰,血液流通滯塞,易在腿部血管中產生凝聚瘀滯的細小血塊,這些淤血成塊後一旦沿血管流動而沒溶解,在腦部和心臟發生堵塞,會引發癱瘓或心臟病猝死。這種心臟細胞不可逆性突然壞死的病理由於事先徵兆,會被宗教家稱為屍解或坐化,誤作成仙成佛的效驗。」(《凈化身心第二講》)因此,丹道修鍊需要講究「房慮危險」,從正法入手。

其次,內丹修鍊進程的基本要求。《理事兼備第二講》指出,入門要訣是「端直其體,空洞其心,真一其意」,「蓋因『端直其體』則邪不能幹,『空洞其心』則氣機必調,『真一其意』,則氣機必調,『真一其意』,則正心誠意而神得凝鍊,如此身心意三家皆得修鍊,必有效果產生。」此訣可謂深得全真龍門派之真傳,閔一得重撰《上品丹法節次》中就指出,「三道(指:任脈、督脈、中黃之脈)蹊徑如此,而其得名之由,世鮮知之;其實身心意三寶是也。」從身心意入手,則任、督、中脈得以漸開通,而能入丹道之門。《究竟境界第十講》又通過王重陽的丹詩《四得頌》揭示了丹道入手要訣,詩云:「得汞陰消盡,得鉛陽自團,得命顛倒至,得性見金丹。」指出王重陽之《四得頌》,為三家四派丹法的總綱,凡丹道之真傳無能背離者。又雲,其實萬卷丹經,之要抓住「鉛、汞、性、命」四字,便可入丹道正途,不必再受盲師、故紙之累。

再次,丹道實修過程對火候的把握。歷來丹經著述對火候法的傳授及其繁瑣、晦澀,使人難於猜透。胡先生則使用大眾化的簡練語言,明確闡釋了火候之秘:「丹道修鍊之火候分為『內火候』和『外火候』。內火候為體內精氣神之運用,要行『中孚』卦??????功夫深入,火候變化,都在一個『化』字上著眼。至於外火候,則如體外之站樁、辟穀、閉息、煉睡魔等,則行『小過』卦,即在自己的承受能力之上再稍過一點頭,才能將人體的生命潛能真正激發出來。」如此簡易的火候法,已經完全生活化;難怪張伯端說,「說破人須失笑」。

如果以上三個方面作為我們內丹實修的指導原則,就可以避免誤入歧途。當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內丹煉養術基本原理,以提高自身關於丹道的理論修養;特別是通過弄通丹道與醫道之間的融通關係,從而更好指導自身的煉養實踐。內丹煉養術的命功修鍊在唐末五代之時就形成了兩個比較成熟的內丹煉養模式,即心腎相交與交通任督二脈的清修模式。同時期出現的內丹先後天氣與玄竅理論,使得上述兩種模式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後天返還先天的理論修仙模式。以下就這兩種修仙模式的由來作簡要闡述,從中可以發現其對傳統醫學經脈、藏象理論的闡發與貢獻。

1

從還精補腦到開通任督二脈的長壽觀;東漢時期張道陵就在《老子想爾注》中論及「還精補腦」之術,云:「道教人結精成神,今世間偽伎詐稱道,託黃帝、玄女、龔子、容城之文相教,從女不施,思還精補腦,心神不一,失其所守,為揣悅不可長寶。」後世相關文獻具體介紹了這種房中養生術,《醫心方》卷第二十八「還精第十八」引《仙經》云:「還精補腦之道,交接精大動欲出者,急以左手中央兩指卻抑陰囊後大孔前,壯事抑之,長吐氣,並喙齒數十過,勿閉氣也。便施其精,精益不得出,但從玉莖復還上,入腦中也。此法仙人呂相授,皆飲血為盟,不得妄傳,身受其殃。」經過兩晉南北朝至唐代的發展,上述還精之術逐漸演化成為逆修督脈的內煉模式。司馬承禎在其著述中最早確立了任督二脈為內煉之要,《道樞》「歸根篇」轉述司馬承禎《天隱子》存想之法,云:「存想其身,從首至於足,自足至於丹田,泝上於脊脈,入於泥丸,所想黃氣紛然如雲,直貫於泥丸??????氣從於脊上砌於泥丸矣。此修養之大綱也。」

真精之氣??????逆流於雙關之道。雙關者,夾脊之二路也。運氣朝於上宮。上宮者,腦也。入於華池,煉之成霜,達於碧海。碧海者,丹田也。以興真火,鍛之斯為玄珠之胎焉。然則,玄珠者,元宮之真氣,聚而為精,精復為形,玄珠久煉則還童矣。此黃河逆流之道,非常道也。

上文中真精之氣沿督脈之雙關,上行至上宮,下入華池,降下丹田,而結成丹胎,形成了任督二脈周流,成為「黃河逆流」之術。

宋代真元門生李景元在《淵源道妙洞真繼篇》亦非常明確地論述內煉家把握內景圖的意義,指出:

背輸看其五藏之景,有出入死生之道,乃聖人般運黃河逆流之法。唯行此訣,乃得長生之理。觀其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有腎兩枚,亦自各有黃脂包裹為一塊,各有帶二條,乃為腎之大經也。過屏翳穴後,趨脊骨之下,有一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其間有兩穴,是腎之經。經過上行,夾脊至泥丸、腦戶中,腦者是髓之海也。若人得其術搬運,不妄漏泄,而泝流至於泥丸,為大丹,可以長生久視。

上完顯然認為通過把握人體任督二脈內景,對深入探討延年益壽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2

(交通心腎的長壽觀:心腎相交作為一種延年養生的觀點,在六朝時期的《中藏經》中就明確地提出來,「陰陽大要調神篇」引古書《金匱》云:

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

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文中指出「水火通濟」即所謂心腎相交乃是延年長壽的要訣。但是,把心腎相交發展成為一門養生技術則遲至唐代才出現。

內丹道所闡述的心腎相交具有多個層次,首先,心腎交媾其實就是心、腎、肝、肺之氣液於脾土之位的和合過程。唐《真龍虎九仙經》云:「『火中有神,水內有金氣,水火五臟交,來往不離土。』??????從閃火下入肝,肝為木,木色青,故為青龍也;水入肺,肺為金,金色白,故為白虎也。龍火從左下入肝,穿右出,卻來入左;虎水從右下入肺,穿肺左出,卻入右者,五臟氣交也??????耕種脾上生黃芽,為命根。」其次,心腎交媾合形、氣、神為一體。崔希范指出:「心者,神也;腎者,氣也。神定氣和則真人降焉??????神氣之和,會成於還源還舊朴也。神不足,氣不和,則真人不降矣。」又云:「神從氣、氣從神,神能守氣,則氣能生神矣。二者相守,聚而成形,是所謂鼎也。」

崔希范明確指出心腎交媾乃是心神與腎中元氣的交媾,「神氣」之相從、相守即是所謂立丹鼎,從而能夠採取身體內之「本元」即丹藥,進入煉丹結胎的程序。因此,內丹心腎交媾是形、氣、神三者和合相交,共同完成。因此,宋明間丹經《葛仙翁太極沖玄至道心傳》「金液還丹直泄天機口訣」就通過煉養過程中的徵驗來闡述心腎相交的進境,首先指出:「坎中一點熱氣,上衝心,以意順下貫尾閭,由黃道、過玉枕,上泥丸,游九宮,自上齶而下。即把這一心腎相交初階作為築基立鼎階段,稱為「小坎離交媾」。又云:「天根機動,坤宮如震雷之聲,腹中如裂帛之響,膀胱如火熱,兩腎似煎湯,以神息沉歸海底,輕輕然運,沖透三關。

其勢如雷烈火,默默然舉,周流六虛,滃滃然升上泥丸,月窟風生,眉中湧出圓光,化生玉液。如冰片之美,如薄荷之涼,降下重樓,送歸土釜」,實為心腎交媾的持續,稱為「大坎離交媾」。又指出:「神潛虛危穴,鼓動巽風,方得二氣交於黃道三華,混一元宮,金木自然交並,龍虎自然降伏,忽時天地清朗,四五雲翳,惟見規中現一黍米之珠,懸於北海之中,光明垣赫,運用天符,火數足,金液流酥,形如,形如黍米,狀若水珠,忽然一點落於黃庭之中乃乾坤交姤之妙丹。」故所謂「乾坤交媾」實際上是心腎交媾進一步持續而已。因此,宋代以來心腎相交的作為長壽延命的內丹煉養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了。

前述關於逆轉交通任督二脈與心腎交媾養生技術,在唐末五代時期即合二為一體,是內丹煉養過程中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丹家還運用圖式以表達內丹煉養術之蘊意,五代煙羅子四幅圖(《煙蘿子首部圖》、《煙蘿子朝真圖》、《內境左側圖》、《內經右側圖》,見《道藏?修真十書》)最早全面地表達了內煉要旨;南宋李駧進一步把它集成於一張圖上即《內鏡側面圖》(參看:附錄4附圖)。至清初,高攻道士在對以往內煉圖式作全面繼承的同時,更突出其藝術性,創製了彩圖《內經圖》;先藏於清宮,後流傳於世,成為傳世精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之家 的精彩文章:

辟穀的種類
紅棗、菠菜、紅糖統統不補鐵!最補的其實是……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