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王朝經營隴中

唐王朝經營隴中

唐太宗至唐玄宗年間相繼出現的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經濟繁榮、疆域擴大,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之一。在這一時期,唐朝對隴中也進行了有效的經營。

由於唐朝初期建立和改善了地方行政機構,實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了一定的耕地,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吏的苛索。改變了隋末社會動蕩、人口流亡、土地荒蕪的凋敝現象。唐朝非常重視馬政,設立牧馬監以發展畜牧業。唐太宗貞觀以後。設置8坊、48監,由關中西部逐步向西發展,「由京渡隴,跨隴西、金城、平涼、天水數郡……員廣數千里,其間善水草腴田皆隸之,故其馬繁盛「(明·楊一清《為修舉馬政事(二)》)。唐初在隴中地區置隴西牧監,隴中地區為當時全國四大牧業基地之一,有馬45萬匹,牛5萬頭,羊28.6萬隻。至天寶十三年(754年),隴右郡牧都司奏:馬、牛、駝、羊總計60多萬匹(頭),其中馬為32萬匹,牛7萬多頭,駝500多頭,羊20多萬隻(宋·王溥《唐會要》)。當時,隴西牧監遵從朝廷旨意,非常重視市場貿易和引進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及外國的良種馬匹,改良本地馬種,於是「既雜胡種,馬乃益壯」。當時公私馬數量巨增,唐睿宗年間(710年—712年),太平公主在隴西就有馬逾萬匹,庶民也家有十馬。可見隴中在唐代畜牧業經濟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唐代後期,隴中地區的畜牧業雖不及初唐時繁盛,但仍有發展。西域的優良山羊被引進狄道,畜種得到改良,畜產品相應增加。洮河流域別是狄道發展成為隴中的毛褐生產基地,直至民國時期,狄道毛褐猶享譽隴右。

由於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隴中地區經濟發展,百業繁榮、建築、畜牧、交通運輸、銅器製造、制陶、造紙(臨州特產)、毛紡織、制硯(洮硯)、商業等均盛極一時。唐代渭州(今隴西)為隴中與周邊商品交換的市場和絲綢之路的重鎮。西域各國商賈在渭州進行絲綢、陶瓷、文具、銅鏡、紙張等交易。20世紀90年代末,隴西縣境內出土過東羅馬帝國拜占廷金幣和波斯薩珊王朝及卑路斯王朝銀幣,還出土過「和田(古于闐)馬錢」。正如《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所載:天寶年間(742年-756年),自唐都長安安遠門以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永遠的都》,日本人眼中的長安!
考試的魅力:為什麼說科舉制直接促進了唐朝的詩歌繁榮?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