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的理由

讀書的理由

讀書的理由

讀書的理由

孔夫子在《論語》中開宗明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首先認為讀書學習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又說「終日而思之,不如須臾之學」。一天到晚想破了腦袋,還不如用一點點時間來閱讀。又可見讀書還是件比冥思苦想有用得多的事。

後來的學者,把讀書這回事賦予了更多更堂皇的理由。黃庭堅說,三日不讀,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一個人三天不讀書,他就能看出那麼大的變化來。現在的人沒有這樣敏銳的感覺了。不過,一個人要是三年不讀書,那臉上恐怕是人都能看出一些俗氣、獃氣乃至匪氣來的。而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還不能說就是少數。

《增廣賢文》裡面很多鞭策人讀書的語錄,「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還有兩句罵人的話,「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家中養了一個男孩,倘若不讓他讀書明理,長大了無非有幾斤死力氣,拉車推磨而已;養一個女孩,不讓她上學讀書,養到一定時候就抬出去,像豬一樣論斤賣了。

還是近代國學大師梁啟超說得有趣。他說唯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不過他後來又倒過來說了一遍——唯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不過這也沒有什麼,無非讀書、打牌乃是兩件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事情。一個人,一個星期七個晚上,用三到四個晚上來讀書,或者三到四個晚上來打牌,就很好了。其實現今的人,一個星期七個晚上加一個通宵把牌打得烏煙瘴氣的,並非絕無僅有。

梁啟超的兒子,建築學家梁思成沒有他父親那麼風趣,他說,作為一個建築師,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無怪乎他撰寫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竟有史詩般的魅力!

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出現井噴現象,而且會一次、二次、多次。這話很有一點鼓動性,是德國哲學家尼采說的。

近年來不少領導人也提倡讀書。不過總是有一點遺憾。因為很少有人像當年毛澤東一樣,見面就問:「你讀過《紅樓夢》嗎?」他是深知文學名著的力量的。嚴格意義上說,很多閱讀都脫不開僅為「獲取知識」層面上的功利色彩,唯有文學名著,它會使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愉悅,受到感動,增長智慧,有利於心智的成長,有利於人格的完善。

生活好了,獲得資訊的方式多了,使得很多人遠離書店,懶摸書本。其實讀書應該是一件極方便也很經濟的事情。看一看楊絳先生怎麼說的吧——讀書就是跟智者面對面交流。無須預約,無須客套,可以討論,無須說再見。

讀書是一生的事情,無須著急一口吃成個胖子。不間斷地充實自己,無休止地應對挑戰。回望有大成就者或者人們通常說的成功人士,他們的一生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美國羅斯福總統夫人說,每天用十五分鐘來閱讀,每個月就能讀一至兩本書,一年下來就讀了二十本書,一生就有可能讀一千本以上的書。看看,這有多好!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古籍修復技藝亮相第二屆琉璃廠文房四寶藝術節
恢復繁體字,就叫回家嗎? ——從蔡襄帖里的「愛」說起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