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的自殺戰

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的自殺戰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薩蘇,近代史專家,軍官團成員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發布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宏大,也最殘酷的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落幕.然而,有人卻似乎並不情願和平降臨人間.

日本天皇投降詔書

8月15日下午,在已經彈痕累累的九州大分航空基地,一名日軍將領走上了飛機跑道,無視日本已經投降的現實,下令發動飛機的發動機,親自帶隊繼續發動出擊。和所有準備投入決死戰鬥的日本高級軍官一樣,這名日本將軍摘掉了領章和階級章,穿著一身普通的士兵軍服。他試圖發表一番演講,卻發現機場上沒有可以作為講台的地方。一名手下找來了一個汽油桶,讓他站了上去。這位將軍進行了一番演講之後,便登上一架彗星轟炸機, 帶著十一架日機直撲在外海狂歡戰爭結束的盟軍艦隻。他的部分部下起飛後醒悟戰爭已經結束,以迫降的方式抵制了這次攻擊。最終,只有七架飛機追隨宇垣而去,在戰爭已經結束的時刻發動了日本軍隊最後一次自殺攻擊。

這名叫做宇垣纏的日本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自殺戰」創始人之一, 日本第五航空艦隊司令官.此前的一年之中,成千上萬日本青年人被驅使著,或狂熱,或戰慄地登上飛機,在效忠天皇的口號聲中駕機起飛.他們或者因為飛機殘破,訓練不足中途墜毀,或者被盟軍的戰機和高射炮擊落,那些最幸運的成員,其命運便是撞在盟軍的戰艦上粉身碎骨,成為沒有墳墓的幽魂。

自殺戰,是日本法西斯在二戰末期採取的一種瘋狂而野蠻的作戰方式。隨著戰爭進入1944年秋天, 曾經猖獗一時的日本海陸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早已威風不再.盟軍在連續取得中途島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塔拉瓦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之後,成功地將戰場推進到日本在中太平洋的最後堡壘 – 菲律賓。

困獸猶鬥,負責防守菲律賓的日軍將領們心急如焚,但依靠現有的裝備和戰術卻完全沒有辦法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更令他們絕望的是,開戰後兩年的激戰打斷了日本航空兵的脊梁骨,在珍珠港曾令盟軍膽戰心驚的日軍優秀飛行員們此時大多已長眠在太平洋海底.而新手們由於極端缺乏訓練和飛行經驗,戰鬥力大幅下滑。他們在戰鬥中完全抵擋不住那些迅速成長起來的盟軍飛行員,雙方的戰鬥力相差越來越大。即便突防成功,這些年輕飛行員的戰果也很糟糕,因為這些」菜鳥」們連轟炸固定靶標的命中率都十分低下。

面對嚴峻形勢,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想出了一個常人難以接受的作戰方式.這個頑固的武士道徒提出,在戰鬥素質短期內無法提高的情況下,與其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運氣上,不如組織飛行員駕機對盟軍艦隻進行撞擊,這將大大提高命中率,而且,飛機撞擊命中後不但其載彈量遠遠大於普通炸彈,而且殘存的機內燃油會同時引發火災,造成更大的殺傷。

大西瀧治郎是日本海軍宿將,曾指揮對重慶的戰略轟炸,造成大隧道慘案。他建議實施自殺攻擊的靈感可能來自於中國戰場。在轟炸重慶的戰鬥中,被稱為日本海軍航空兵「轟炸之王」的奧田喜久司大佐被中國飛行員擊落,連隨身攜帶的天皇賜劍都被繳獲。但為了維護他的名譽,歸還的部下形容這位大佐是在飛機負傷的情況下撞擊中方戰略目標而死,使其被渲染為日軍的英雄,並給大西留下深刻印象。雖然奧田的撞擊根本就是藝術渲染,但戰鬥中的確有少數日本飛行員于飛機損壞等情況下以絕望的心態進行過自殺性攻擊。例如聖克魯斯海戰中就有一架負傷的日軍飛機撞擊了美軍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這種情況在各國軍隊中都曾經發生過。但是,組織自殺作戰在一支正常的軍隊中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常規的敢死隊和以死亡為目的發動自殺攻擊完全是兩回事。後者意味著飛行員最終的結局必然是撞擊敵艦同歸於盡,而完全沒有生還的希望,這是對生命的放棄和蔑視,違犯了最起碼的人道主義原則。

然而,在法西斯統治下的日本,士兵本來就被視為數字和消耗品,是只應該懂得服從命令的」人形機器」。日本投降之後,美軍曾派人收集日軍殘餘兵器並加以研究。在繳獲品中有一些填充液氧燃料的魚雷,需要被帶回美國。運輸之前必須先將易燃的液氧燃料放出,這是個極端危險的工作。美軍感到無從下手,於是要求被俘的日本海軍人員進行操作。結果,他們派出了一名級別最低的二等兵,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打開了魚雷的燃料閥門,然後開始拚命奔跑,來逃出危險區。

魚雷沒有爆炸,這個士兵是幸運的,但二戰中日軍輕視人命的傳統可見一斑。

對於已經輸紅了眼的日軍上層來說,任何救命稻草都是要去抓的,而人道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一殘忍的戰術獲得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豐田副武大將,日本海軍戰列艦第1戰隊司令官宇垣纏中將等的支持。此時,盟軍已經發起了對於菲律賓要地萊特島的大規模登陸作戰。10月19日,大西從霞浦的海軍航空兵學校召集了一批學員作為第一支自殺部隊,並為他們選擇了一名有經驗的老手帶隊,以期在第一次出擊中能夠取得理想戰績。為此,大西親自動員曾擔任航空教官的關行男大尉帶隊。

在後世日本右翼分子的描述中,神風隊員個個都是自覺自愿,毫不猶豫地為天皇效死,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第一個被選中的關行男大尉,也不是輕易就接受進行自殺攻擊的命運。在場人員回憶,當大西向他提出要求的時候,關行男閉上了眼睛,並沒有馬上同意。他是獨生子,而且在1944年5月剛剛結婚,與青梅竹馬的妻子新婚僅僅四個月。關行男是一名技術出色的老飛行員,他並不認為自己會在戰鬥中被輕易擊落,還有著能夠活過戰爭,與家人團聚的期望。

關行男

不過,在經過一夜之後,關行男最終接受了自己的命運。10月20日,大西簽署了日軍第一份自殺攻擊的作戰命令「簽於戰局之變,茲以艦載戰隊機二十六架組成駕機撞艦部隊。本攻擊隊取名神風特攻隊,下轄四隊,即敷島隊,大和隊, 朝日隊和山櫻隊……小官等力爭在25日前殲滅東方海面的敵機動部隊」。

10月25日,關行男率領被編入「敷島隊」的五架零式戰機,每架攜載二百五十公斤炸彈,在薩馬島海域襲擊了美軍航空母艦編隊,措手不及的美軍看到這五架日軍飛機流星般飛撞而來,目瞪口呆。結果,萬噸級護航航空母艦聖洛號當即被撞沉,另外兩艘航空母艦白平原號和基特孔貝號重傷起火。在戰後的日子裡,對關行男參加第一次自殺攻擊的過程進行研究的人們認為,他當時很可能受到了日軍上層的壓力和脅迫,禍及家人的危險使他不得不選擇了投入自殺攻擊的道路。這一點,關行男曾在出擊前對前來採訪的記者有所透露。他說:「我有即使不衝撞敵艦也能用炸彈命中的自信。如果讓我們這些優秀的駕駛員去白白送死,日本的未來很灰暗。我不是為了天皇也不是為了帝國,而是為了妻子和最愛的人去死。」

神風隊員

似乎不符合邏輯的話語,暗示著難以言喻的悲傷。

然而,對於日軍上層來說,這一切都是不值一提的,他們看到的,僅僅是戰績。儘管關行男等的攻擊沒能改變戰局,但日軍的自殺戰在戰術上的確給盟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在菲律賓航渡作戰中,麥克阿瑟的旗艦納什維爾號被撞中,麥克阿瑟本人險些喪命;戰列艦新墨西哥號艦橋被撞,許多高級將領陣亡…… 菲律賓戰役中,出動的日軍自殺飛機命中率達到出動飛機總數的26.8%,帶著火焰迎面飛來的自殺飛機成為許多盟軍官兵的夢魘。自殺飛機本質是一枚由飛行員制導的有人導彈,而且無需返航,因此命中率高且即便負傷也能完成任務,這一點明顯讓已經焦頭爛額的日本陸海軍軍頭們看到了將戰爭拖延下去的希望。

受困於汽油和飛機不足,日軍飛行員的素質每況愈下。於是,本來僅僅是為了救急組織起來的「特攻」,很快成為日軍的標準戰術。大批日本飛行員和飛行學校的學員被組織起來,組成一個個名稱華麗的自殺攻擊部隊,以「集體加入特攻」的方式投入對盟軍的作戰。他們被統一稱為「神風特攻隊」。這一名稱來自於聯合艦隊參謀豬口力平,含義是期望這些自殺部隊如忽必烈時代佑護日本的「神風」一樣挽回戰局。1274年和1281年,蒙元大軍曾兩次試圖登陸日本, 但都因颱風造成巨大損失而失敗,日本人將這兩次颱風稱為「神風」。

1945年3月16日,太平洋戰爭最後一次決定性戰役 -- 沖繩戰役打響,深知此戰含義的日軍調來了大批飛機,以「菊水」為代號,發動了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大規模自殺攻擊作戰。日本陸海軍中一時掀起了一股自殺戰的狂潮。日本海軍開發了人操魚雷「回天」,陸軍則把汽艇裝上炸藥命名「震洋」;積極支持進行自殺攻擊的宇垣纏中將除了不斷督促部下出擊送死之外,還全力推動專門自殺飛機 – 「櫻花」的開發和使用,這種日本第一型噴氣式飛機竟然被用於自殺,令人哭笑不得;連日本海軍旗艦,世界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也攜帶單程燃料出擊沖繩,進行自殺攻擊。

今天,在日本九州的原日軍航空兵基地知覽,仍保留著一座「特攻隊員」紀念館。裡面保留了大量當年自殺隊員的遺物和遺書,照片等展品,處處渲染著自殺隊員們的「忠貞」,「勇敢」,「純潔」和「一機換一艦」的豪情。甚至,日本有人還籍此以掛羊頭賣狗肉的「和平目的「試圖在聯合國將其申遺。然而,這是當年自殺隊員們的真實寫照嗎?

跟蹤當時的歷史資料,走進真實的自殺隊員中,會感到完全沒有這種渲染的色彩。

真實的自殺隊員,其平均年齡只有十七歲,大多數是未成年的少年。他們在青春剛剛開始綻放的時候,便和羅馬斗獸場中的角鬥士一樣成了祭壇上的犧牲。以筆者所見,他們中那些倖存到戰後的人員,在回憶文章中沒有一個用正面的眼光看待這種殘酷的戰術。沒有返航的油料,沒有降落傘,「櫻花」那樣的專門自殺飛機一起飛起落架就會脫落。。。。。。在當時,他們只是無法反抗自己的命運而已。甚至,戰後日方的報道還披露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 在自殺戰中,日軍普遍給年輕的自殺隊員服用興奮型藥物甲基苯丙胺 –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冰毒」,以毒品使他們在作戰中消除對死亡的恐懼,陷入瘋狂。日軍生產的這種毒品如此之多,以致於戰後流入社會,造成大量犯罪,這就是曾令日本社會談虎色變的「覺醒劑」。

而這些自殺隊員生命的價值,在軍事意義上並沒有看起來那樣大。在戰爭中,盟軍很快找到了對抗自殺飛機的手段 – 他們一面在艦群外圍配置艦隻,組成早期預警雷達圈,以便盡量遠地派出截擊戰鬥機,將訓練不足的自殺機「菜鳥」截殺空中;一面大量使用剛剛研製成功的無線電近炸引信,使高射炮的威力倍增 -- 當然也有副作用,這種引信只對金屬有反應,對早期木頭和帆布造成的飛機全無作用,結果沖繩戰役中一些日軍這類老式飛機的自殺攻擊造成了意外巨大的損失。這些都大大遏制了日軍自殺戰的威力。隨著戰損的下降,盟軍官兵們也能夠對原來感到恐懼的自殺戰打趣了,他們把日軍寄予厚望的「櫻花」自殺飛機戲稱為「八嘎彈」,即日語中的「混蛋」。

日軍內部也有人悄然進行研究,發現自殺飛機的攻擊力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大。這是因為那些被作為一次性消耗品的新飛行員訓練不足,在撞擊的最後時刻通常會因人體本能實施閃避,造成失的或僅撞中盟軍軍艦的次要部位。軍艦本身是一個浮箱,只要不是正中要害,對大多數撞擊都能起到一定緩衝作用。能在最後一刻筆直插入戰艦甲板的多半是心理素質過硬的老飛行員,而他們在日軍中本就是鳳毛麟角,數量極其有限。在沖繩戰役中,儘管日軍先後出動將近一千五百架自殺飛機,但沒有能擊沉任何一艘戰列艦和正規航空母艦,最大的戰果不過是改裝而成的護航航空母艦而已。特別是參戰的英國航空母艦,其第一層甲板即飛行甲板都是帶裝甲的,自殺飛機撞中後通常只能造成一個凹坑(這也使戰後所有新造航空母艦,包括我國的遼寧艦全部採用了這種設計)。實戰中,一條名為拉菲號的美軍小型驅逐艦遭到二十二架自殺飛機的攻擊,被撞中六次,仍得以安然返航;宇垣纏組織「櫻花」自殺機隊的第一次出擊還沒有進入攻擊距離就全軍覆沒;進行最後突擊的大和號剛出豐後水道即被擊沉……大多數自殺隊員只是白白送掉了性命。

雖然「神風特攻隊」中不乏狂熱的武士道徒,也不乏被長官忽悠得熱血沸騰的少年,但隨著戰場上的節節敗退,越來越多的自殺隊員們開始懷疑甚至抵制這種枉死的命運。日本戰後倖存戰績最高的王牌飛行員坂井三郎,也曾被勒令發動自殺攻擊。他在出擊中依靠經驗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 以他們駕駛的輕型零式飛機,即便撞中敵艦也不過是「燒一陣就完了」,根本無從改變戰局。想到隨自己出擊的不過是一群孩子,坂井最終選擇了當時被認為十分屈辱的率隊返航。落地之後,站成兩行的地面人員個個板著面孔,沒有一個人和曾經的空戰英雄說話,但坂井始終認為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 事實也證明正是他的決定挽救了這一批年輕人的生命。

儘管沖繩戰役持續到了六月底,但六月二十一日進行第十次「菊水攻擊」之後,日軍再也沒有組織新的大規模自殺攻擊 – 顯然連日軍上層也明白,自殺戰並不能使帝國起死回生。而隨著8月15日的無條件投降,在日本本土進行訓練的大批自殺隊員終於得以倖存下來,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日本以自殺隊員為主題的「申遺」沒有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一名曾在沖繩美國軍艦上服役的軍醫詹姆斯.金的回憶或是對這些年輕人命運的最貼切註腳。戰鬥中,一架日本自殺飛機沒有撞中目標直衝海面,人們驚訝地發現,已經破碎的飛機殘骸中,飛行員居然還活著。美軍救起了這名已經折斷了雙臂,只有一絲氣息的日本少年,並把他送到了軍醫面前。面對肢體殘缺,而且因為嚴重內傷而不斷大口吐出鮮血的年輕飛行員,儘管金軍醫驚訝於他的生命力之強,但深知回天乏術。面對那張稚氣的東方面孔,金忍不住俯下身子,將少年的殘軀抱在懷中,作為對他最後的安慰。日本飛行員喃喃地重複念著幾個單音節的字 – 「奧-卡-桑,奧-卡-桑,奧-卡-桑……」,終至聲不可聞,離世而去。

金記住了這幾個字,卻無法明白它的含義,他想,「桑」是英語中「太陽」的意思,而「太陽」是日本國旗上的標誌,這個日本飛行員,或許是念著他民族的圖騰而死。

直到幾十年後到日本訪問,聽到當地孩子大聲地叫著「奧-卡-桑」,他才終於明白,這個詞在日語中與太陽和圖騰沒有任何關係。

「『奧-卡-桑』,在日語中,是「媽媽」的意思。原來,這個孩子在最後時刻,是呼喚著自己的母親。」金在為日本《丸》雜誌寫下這段回憶時這樣結尾。

呼喚著媽媽死去的少年,如果能夠復活,我想他會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清算那些讓他們送死的惡魔。

編輯 |閆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唐才常為什麼發動自立軍起義?是得到康有為的資助還是孫中山的支持?
風雪交加的寒冬,日軍第11軍為何還穿短袖夏裝與國軍戰鬥?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