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達觀天下】民間高手

【達觀天下】民間高手

之前外賣小哥在《中華詩詞大會》中過關斬將而奪冠,賽過許多高人,引來火爆,眾多人熱議:這叫民間高手。

千百年來,民間一直不缺少這類深藏不露而一鳴驚人的高人。據說,揮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王羲之,書寫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的蘇東坡,都曾讚歎某個民間手藝者,說其技藝十分高妙,若從事書法藝術之研習與創作,一定出手不凡,甚至超過這兩位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高手。這類佳話在歷史上和民間中,多如牛毛,盛傳不衰,甚至有人延伸「禮失求諸野,善在黎民」的意思,而說「高手在民間」。我居住的小巷裡,有一位買米粉的阿姨,右手握菜刀柄,左手的手指捏住刀背,輕鬆自如地切,一條條標緻的米粉就整齊劃一地出現在板子上,就像欣賞武術表演一樣,很多人買她的粉,都會停下來欣賞她的嫻熟手藝。我觀察了兩年,也確定她的手藝非凡,聯想起王羲之和蘇東坡的讚歎,覺得他們可能真的遇到民間高手,而由衷讚美,另一方面呢,我也從中得到自己的肯定答案:民間真有高手。

這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如實記錄與生動詮釋,也是「術業有專攻」「業精於勤」的道理。某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某項工作,溫習某項知識,操行某個動作與技能,就彷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般,逐漸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術,從肉身的物理記憶,到大腦的思維訓練,都不斷熟能生巧,日積月累,自然練就一身本領。所以,一個人是否成為高手,往往取決於這種持之以恆的專一,也就是「精」的要義,正如王夫之說:「才成於專而毀於雜」。——「雜」有時看似樣樣精通,夸夸其談,實質是朝秦暮楚、淺嘗輒止,俗話說是「萬金油」,彷彿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正說明你什麼也不知曉,仿若孔夫子所說:「巧言令色,鮮亦仁。」

因此,「精」往往被放在「博」之前,先精通某項知識與技能,再追求「博」,用「博」來滋養「精」,所謂博取約守。或者反過來說,有人先「博」,後歸於「精」,比如宋代的歐陽修,原本是詩、文、書、畫皆習,後來聽從朋友的勸告,而專攻詩、文,並以文為主,而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以說,民間高手或多或少都有過人之處,而要想出類拔萃,成為民間高手,就需要某項超群的技能,某類深透的學問,且有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能耐,甘於民間,耐得住民間的寂寞,才算得上民間高手。

再舉兩個著名的例子。遠的是孔夫子,他說:「吾不試,故藝。」孔夫子周遊列國也不被人用,只好回到魯國度過寂寞的晚年,卻因為沒有被重用,沒有高官厚祿的誘惑與限制,不必跟風,朝三暮四,今天應付這樣事務,明天「趕考」那樣「試卷」,而一生敏而好學,以平民之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成就多才多藝之境界。近的則是陳寅恪先生,他遊學歐洲等地十多年,卻沒有獲得一項博士學位,而被人譏笑,但陳先生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如果以被列國重用為顯耀與「官場」,如果以博士等學位為成功與業績,顯赫於「學界」,那麼,孔夫子不被重用,陳先生沒有博士學位,他們顯然都處於民間,都是「失敗」的,而他們卻恰恰是真正的高手,孔夫子乃萬世師表,陳先生更是教授中的教授,在「學問」這一專業上不斷進取,博覽群書,目光如炬。

除了孔夫子和陳寅恪等進入史冊的歷史人物,以及被譽為文壇外高手的王小波,更有無數難以記述的民間高手,就如王羲之和蘇東坡讚美的民間藝人,我居住小巷的買米粉的阿姨,特別是現在人們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的能工巧匠,更是孜孜不倦與潛心研習而身懷絕技,技藝超群,他們干一行愛一行的奇思妙想與多姿多彩,都值得鼓掌、發現與呵護,就如外賣小哥在《中華詩詞大會》上奪冠,既檢驗與展示了過人的才華,值得點贊與喝彩,而不是視而不見,埋沒人才,不該歧視、壓制與拋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仄書 的精彩文章:

【溯源沅水】蓮子苦心
青雲湖的餘波

TAG:平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