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及其當今意義
翻翻歷史的垃圾堆
——王陽明心學及其當今意義
讀書,不是我們生活的最終目的。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理想地生活」。
一、陽明不是痴呆兒
兩個小故事可顯陽明才思與志向。
(一)才思
王陽明十一歲時隨祖父王倫去看在南京任職的其父王華。途經金山寺,王倫與客暢飲,酒酣耳熱之後,擬相與賦詩。沉吟未成,陽明已從旁賦就: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客聞詩大驚,以為倫故意示陽明,雖令陽明再賦蔽月山房詩,陽明隨聲而應,即席又吟: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二)志向
陽明:「何為第一等事?」
師:「惟讀書登第耳。」
陽明:「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二、陽學的哲學——心學
可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來看。
(一)本體論
心外無物。「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云:『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傳習錄》下,《王成文公全書》卷三頁二十七)。
(二)認識論
心外無理(規律)。「又問心即理之說,程子云:『在物為理』,『如何謂心即理?』先生曰:『在物為理,在字上當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則為理』。」(《傳習錄》,《王成文公全書》卷三頁四十八)。他說:「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猶析心與理為二也」。因此是不能將兩者分開的,「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答顧東橋書》)。
(三)方法論
致良知。「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三、當代意義
至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察。
(一)辯證思想的新發展
它超越了心物二分的理學主張,是對它們的新發展。它認為一切事物都包括的世界都可以我們的感知範圍所決定。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來解讀就是: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沒有進入我們勞動對象範圍的事物,都還不是也不可能成為我們的勞動對象。
這對於當下的思想解放很有積極意義。唯物還是唯心?許多人對它們的關係認識是不是就處於心物二分的主張階段呢?
(二)是陸九淵心學的新發展
陸九淵的人心雖然廣博,但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外物依然要通過人心去認識的。王陽明的心學明確提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區分了「良知」的兩種狀態:「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之所同具者也。」「凡人之為不善者,至於逆理亂常之極,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但不能致其本然之良知。」
這些論述,對於我們當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借鑒意義:違法犯罪的人,並不是真正的惡人,而是社會物慾等各種因素蒙蔽了他們的雙眼。如果他們與我們的經歷一樣,可能他們比我們活得更好。也許廢除死刑正當時?
(三)勇於突破,敢於打倒並善於打倒權威。
「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你看現在,不少人以正統自居,他一定不知道所謂的正統,恰恰是漏洞百出,謬誤千里。
(四)提出並宣傳了聖凡平等思想
「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王陽明的學生王畿等人出遊,「見滿街都是聖人」,他就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到都現在,仍舊有不少人講中國人陋習,講醜陋的中國人等,他一定不知道王陽明在幾百年前就論證了聖凡平等的思想。
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初步》李錦全馮達文。
《心學之思:王陽學哲學的闡釋》楊國榮。
《中國傳統哲學研究》梁勁泰。
TAG:漁之漁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