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驚呆了!博物館空間設計燥起來也是不得了

驚呆了!博物館空間設計燥起來也是不得了

炎熱的夏日

哪裡既能長見識

又能涼颼颼?

答案是博物館

無論你是不是把博物館當作旅行目的地的博物館粉,來到陌生的城市,了解當地的最直接方式,便是走進博物館看一看。

在短短几小時內,跨越歷史與地域,穿梭藝術與建築,縱觀這個地區的前世今生。而在大多數時候,博物館本身便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間構造

IK Lab

墨西哥 Jorge EduardoNeira Sterkel

熟悉建築圈的小夥伴,一定對古根海姆這個姓氏不陌生。

最近在墨西哥,一座名為IK Lab的藝術畫廊把眾人的眼球吸得足足的,原因之一是它獨特的空間形態,原因之二在於它是古根海姆博物館系列的又一新成員。

整個建築展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崇尚。以不破壞當地野生動物生活為原則,不為建造而砍伐樹木。以一個不規則的的結構座落在一個架高的平台上,與周圍的樹冠齊平。

不同於一般畫廊規整的白盒子框架,編製而成的不平坦穹頂形成了令人驚艷的空間,猶如一個天然「樹洞」。光線透過從牆上的大小、形狀均不一的窗戶中傾瀉而入。利用小樹枝排成的對角線圖案,疏密不一的縫隙使得這部分光線若隱若現,具有原始的趣味性。

建築材料選取了水泥本地出產的藤條,空間中的傢具也都是用水泥製作的,形成了原始與人工的對比。

參觀者必須脫掉鞋子,踏足起伏不定的地板,猶如天然樹洞中行走,通過進入一條環繞畫廊的上升步行道,進入空間的上層空間。

古根海姆家族熱衷博物館設計是眾所周知的,包括建築師萊特設計的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法蘭克?蓋瑞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在內,這些大膽又帶有顛覆性的建築作品都是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旗下的建築資產。

設計師Jorge Eduardo Neira Sterkel是一個自學成才的阿根廷建築師。他原本是名畫家,在自己經營的生態意識度假地 Azulik 基地上建造了蜿蜒的 IK LAB。

而當既是投資方也是管理方的Santiago Rumney Guggenheim看到這裡,立即就建議把這裡改成畫廊。

這樣看來,熱愛藝術的基因一定是會遺傳的,而一個傳奇性的博物館模式,它的不可複製之處,可能在於投資方眼光獨到的藝術品鑒能力。

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南非 Thomas Heatherwick

外表平平無奇,內里十分驚艷,當建築師在空間遊戲中悶騷起來,估摸誰也比不過。

去年九月正式開放的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於非洲及其僑民當代藝術的博物館,設計依附著建於1921年,停用於1990年的Grain Silo Complex穀倉建造。

這棟建築一度是南非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是開普敦工業歷史的一座豐碑。經過倫敦設計事務所Heatherwick Studio的改造,煥發出全新的魅力。

這座外表單一的混凝土建築分為一棟樓層分明的塔樓,及42個蜂窩狀的高大筒倉。項目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將將這些混凝土管道轉變為適用於藝術展示的空間,同時保留建築既有的工業痕迹。

原建築並沒有內部空間,只有 116 根垂直的圓通管道。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做了一個大膽而又具有意義性的舉動,通過 3D 掃描了一粒當地的玉米粒,放大到27米高的體量,立體地置入到這些管子中,相切的地方通通挖去,生生切割出一個中庭,形成如今不規則的形狀。

切割後的混凝土管道邊緣經過拋光並加上鏡面,與原本粗糙的質感形成對照。每一個彎曲的管道頂部皆裝配了直徑為6米的夾層玻璃,從而為中庭帶來自然光照。

建築整體空間分為底部空間和上半部分的電梯塔,六層以下的部分現在是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Zeitz MOCAA。總共6000 多平米的展覽空間內還包含 80 多個畫廊,用於展現非洲當代藝術。

塔樓則被設計團隊打造成了一座明亮的燈塔。玻璃圖形經過設計,以威尼斯燈飾凸出的圖案為參考,切割製造出精緻的凸面形狀,形成一個透明的殼體。如萬花筒般的圖案和色彩,形成不規則的閃耀圖案,即便在遠處也能閃耀如鑲嵌了鑽石一般。

大體量的混凝土管道、切割出的粗糙截面、透過玻璃的自然光線和精心投射的燈光,進入這個空間,還沒見到展出的展品,這種無形的震撼力便已給人帶來無法抵禦的衝擊感。

在剛過去的5月18日,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1977年起,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倡議,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國際博物館日,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多了解、參與與關注,並每年為此確定活動主題。

2018年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隨著科技的發展,傳播手段的迭代,文物和展品不再像以往安放在展櫃,大眾只能隔著一層玻璃相望。像《國家寶藏》節目便選取當紅藝人為國寶站台,成功帶火了國內多個博物館,參觀人流翻了幾番不止。

vr技術的引進、互動裝置的設定,也讓博物館的體驗感幾何倍上升。

還記得去年在台灣看了一場扎哈哈迪德的展,其中一項體驗便是戴上VR眼鏡,多角度體驗她所設計的淡水大橋,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轟炸下,那種震撼直到今日還尤為清晰。

相信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大眾會越來越喜歡進入博物館,而文化也將會更深地植根於我們的血液中。

你去過的哪些博物館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本期作者

@大爺就是檬

曾經的建築師

如今的新媒體碼字員

愛旅行愛擼鐵愛瞎折騰

興趣愛好多到令人髮指

最割捨不下的

還是對設計的那份愛

- E N D -

設計聯 只做對設計師有用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聯 的精彩文章:

1500元的出租屋,怎麼住出《北京女子圖鑑》房子的體驗?

TAG:設計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