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錢人那麼多,卻偏偏沒有我?
Q:
為什麼現在的社會人人都很有錢吖?
A:
知乎了解一下?
在知乎上的,人人年薪百萬,個個朋友身家過億,全都常青藤畢業,女友貌美似明星。沒達到以上標準,你身上那個寒酸勁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知乎只是其中一個代表。只要經常在網路平台上混的人,看到的微博圈裡,女人儘是白富美,男人儘是霸道總裁,天天在曬度假酒店,海濱衝浪,開普敦或塞席爾旅遊,手下助理月入五萬,孩子不是在耶魯就是在劍橋。
關於啥是「中產」,有無數個標準。「吳曉波頻道」在2015年初提出的「新中產」,標準是,「年凈收入50-100萬」。而且,除了工資收入外,流動資產還得達到150萬——也就是說,房子未包含在內。此外,還有一線城市市中心的房子,海外留學或EMBA的學業經歷,以及一串兒名望作為資本。
類似的榜單多的是,甚至還有對各種健身、體脂比的要求,對品味的考究,對奢侈品或酒或珠寶的品鑒力等等,琳琅滿目的細節。總之,不讓你自慚形穢就不罷休。
迪拜式炫富:帶獵豹出行,了解一下?
怎麼樣,有沒有感覺自己不僅拖後腿,而且都拖到腳踝上了?瑟瑟發抖啊。
不僅如此,都市的影視劇里,我們看到的都是過著紙醉金迷的美好生活,姑娘們整天為愛情發愁;北京姑娘的奮鬥簡史,主是戀愛史和買包包史。
就以前段時間熱播的《戀愛先生》為例,女主江疏影扮演的角色,混得最好的時候,也不過是一公司中層白領。她辭職了,賭氣買了歐洲飛回來的頭等艙,住在在臨江的豪華公寓里(雖然是追求者半免費的),用的全都是戴森吹風機、吸塵器,穿著也很blingbling,視金錢如糞土。而且,她還非常執著地說自己很獨立,不花別人錢。
怎麼說呢,現實生活中,一個2萬的薪水,是不可能支撐你這樣的生活的。
這就是影視劇與現實的差距。這也是影視劇給你製造的迷霧,給你上的眼藥。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影視劇多了,類似於知乎的「人人年薪百萬」的帖子多了,常給人一種錯覺。中國人有錢,真有錢。有時,你甚至懷疑,難道我不是中國人嗎?
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將中國收入人群分為五個大組:
高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
中等偏上收入可支配為34547元,
中等收入可支配為22495元,
中等偏下收入可支配為13843元,
低收入可支配為5958元。
也就是說,最高收入人群,一個月可支配收入也不過5000多。而2017年全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974元。
圖源:新浪新聞
我們再看看中國大城市的人均工資。
上海2017年瓶頸工資為7132元一個月,年收入平均值為85684元。
北京和深圳更低,北京城鎮人口年平均收入57230元,深圳城鎮人口年平均收入52938元。一個月5000收入,在北京和深圳也超過平均人口了。
圖源:搜狐新聞
也就是說,你看到大家鄙夷的「年收入十萬」,「怎麼好意思娶老婆」的「低收入」,已經是北京和深圳平均收入的接近2倍了;放在全國,更可算是「高收入」。
年薪百萬,被微博大V「北京大土豆」稱為「剛剛過貧困線」。這是來搞笑的吧?當地平均收入的十多倍,還叫剛過貧困線?
再來透露一點:2012年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在4萬多美元,差不多是25萬人民幣一年,收入中位數是2.5萬美元,約為十六七萬。這已經是全球最強大國家的平均收入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年薪有15萬左右,你在美國就是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你在中國的北上廣,是平均收入水平的兩三倍以上了。
但是,為什麼會給你營造出一種「沒有年薪百萬你都沒法生活、特斯拉以下的車都不叫車、低於每平米五萬的房子都是垃圾地段、如果小孩讀不上貴族學校你有資格生娃嗎」的感覺?
實際上,那些人人都有錢,只是一種商業社會營造出來的焦慮錯覺,逼著你不停地往前趕,不停地消費、投資、不停地花錢。生怕一慢下來,這個社會靠焦慮而製造出來的需求,就會無人買單,靠焦慮炒作出來的學區房,或者各種豪華而並不必備的「中產必備」奢侈消費,就會爛在手裡。
那都是謊言啊。
Q:
哪裡來的隱形貧困人口?
A:
隱形貧困人口是一個新詞,指的是「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表面上看來,這其實就是以前的「月光族」的時髦叫法。這些人,不是真的吃不飽穿不暖,而是他們的收入,無法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在這個消費時代里,生活在城市裡的白領,耳濡目染,接觸到了大量的消費資訊。營造出一個繁華的生活錯覺。
這種錯覺是指,你相信,一個中產,一個體面的白領,一個體面的家庭,你「應當」如何如何,才配好好生活。吹風機非用戴森,洗臉得硅膠洗臉儀,用不起LAMER或POLA的姑娘不是好姑娘,沒有幾個不同型號的香奈兒包包,你在閨密面前是無地自容的。
新加坡名媛,Jamie Chua蔡欣穎的衣櫥
吃穿住行,我們都見多識廣了,都知道要追求品質。
這些還算小事了,還有房子,還有孩子的教育,還有留學,還有移民……這些都是窮盡一生,都未必能輕鬆實現的。
也就是說,我們的品味和視野跟上了,我們的觀念跟上了,我們知道什麼是好的,也努力爭取能享受好的生活,但——我們的錢包跟不上啊!這些高品質的生活,又豈是月薪一兩萬的白領們能達到的?
而且,年輕人,那些在求偶期間的年輕人,他們看著各種流行長大的,他們也有著無窮的慾望;但是,他們的錢包,離他們在網路上熟悉的生活就更遠了。
如果說那些房子啊、車啊,動轍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更高,一般人也明白不能過多幻想;那麼,身邊那些價值不菲的消費品和生活方式,因為仍在購賣能力以內,就常常會產生一種幻覺了。
比如說,工薪族動不動就去吃一客兩三千的懷石料理,或者,購買那些幾千塊錢的限量版T恤球鞋,喜歡花幾千元買偶像演唱會,買幾千上萬元的全套手辦——看似買得起,但是,別的地方就要縮減了,就要為你的喜好付出點代價了,連計程車都不敢打了。
張志明買的那個用來掛首飾、藏私房錢的「大拇指」,引得春嬌很不滿
不不,我不是說這是錯的,你要高興、怎麼花都行;我的意思是,這些讓人腺上素飆升的很爽的消費行為,就是造成「隱形窮困人口」的重要原因。這就是那種為了買名牌包不得不吃半年速食麵、為了買蘋果水機不得不賣腎的故事的由來。
你要是覺得「爽」比「怕窮」更重要,那就儘管放飛自己好了。
我們的收入跟不上我們的慾望,我們的能力跟不上我們的品味,甚至拖累了我們去做更重要的事。比如,買房,出國,讀書,升遷。
我覺得,貧困,或者隱形貧困,對人最大的傷害就是:不自由。你不能喜歡什麼就買什麼,你在消費一樣東西之前,得花大量的精力衡量這個消費是否值得,並得決定放棄別的消費。你得為在「放棄」這件事上花費相當多的時間成本。
Q:
中國的階層真的像你以為的那樣固化了嗎?
A:
我以前經常嘆息:中國的階層固化已經很嚴重了,寒門難出貴子;階層上升的通道已經快要關閉了,但中產階級下滑的大門打開著。
但如果放在更廣闊的視野里來討論這個問題,我略有不同意見。
在中國,想通過個人奮鬥改變階層,還是有一點點機會的,儘管跟二三十年前的市場混亂、草莽英雄頻出的時代沒法比;但比起當下歐美、日本等成熟的發達國家,這個上升通道,還是存在的。
不要太喪失信心。
比如說美國。早些年間,經常流傳著說美國的中小學生學習如何輕鬆,老師對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停地誇獎,平時沒有家庭作業,上課是老師帶著孩子們講故事和玩,一點也沒壓力。一直困在中國的應試教育里的孩子和家長們,都好羨慕這種氛圍,認為是這種寬鬆的學習氣氛才讓美國人更有創造性。
這些年,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進入美國生活和學習了,才知道並非如此。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分的國家,各社區按房價自然分開,在某種意義上是事實上的種族和貧富隔離。
公立中小學的經費主要由所在學區的房產稅而來。除了教育質量和師資有明顯的區別之外,他們更大的問題在於,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不同階層的孩子教育的目的已經不一樣了,已經為以後的工作和以後的社會地位所服務了。
比如,藍領工人階層,教給他們的是刻板的知識,守規則,比思考重要,老師還要教會他們多聽話,接受知識的灌輸。
而中產階層,學區一般較好,也是我們常說的各種醫生、律師、金融業等專業人士的階層。他們被教育獨立思考,小學階段就開始搞社會小調研,很早就開始做田野調查,還能組織起來策劃某些跨校活動,組織義賣。
另外,還有統治階層的孩子,他們除了學習各種知識之外,著重於培養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時,他們的父母和家族,也給他們以後的升學晉級和事業開了各種綠燈。
理論上來說,你可以自由選擇,但一位貧窮的有色人種是買不起高尚地位的住宅的,當然也不可能接受統治階層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從小就接受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成年後想彎道超車,進入另一賽道比賽,就像一輛自行車想騎出法拉利的時速,幾乎不可能。
美版《無恥之徒》,真實又戲劇化地讓觀眾看到美國底層人民是如何在貧困混亂中掙扎著生活,想逃離卻不斷回到原點,但,總歸有那麼一絲絲進步,只不過花的時間很長很長。
日本的貧困,也是代際傳播。由於日本的學費很昂貴,很多窮人工作十幾二十幾年都在還大學貸款上,而且貸款太高消費太貴他們不得不打幾份工兼職;多兼工作則無法在職場上專註、也無法升職,一輩子都只能在底層,收入很低。
相比起美國和日本這樣成熟的發達國家裡穩定而堅不可摧的階層固化,中國其實還不至於是鐵板一塊。
中國的教育,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教材都是一樣的,考卷也是一樣的,錄取率上雖有地域上的不同,但也並不都是貧富的問題,江蘇和廣東這種富裕地區錄取率就非常低。中國不管是985還是211的學校,都有相當比例的貧困地區來的大學生。
而且,好學校出來的大學生,還是受歡迎的。
中南大學學生畢業照(來自網路)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階層固化問題,你得看看跟誰比了。比起八九十年代市場經濟剛開始時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中國,是固化了;但比起發達國家,中國的窮人努力還是有機會的,還是可以從農村進入城市的,找到一份穩定工作沒問題。
足夠聰明又能抓住時機,早點買房子,不僅自己能活成體面的中產,還有可能移民歐美,或者帶著一家人搬到大城市裡來。這是在中國的大城市裡常見的一幕。
我在今日頭條的問答下面看到提問,說:
「現在原生家庭不好的男生,在房價的欺壓下,經濟壓力越來越大,就算有985、211大學的碩、博高學歷,步入社會之後發現,自己努力了這麼多年,有個好爹的普通人比他們瀟洒的多,階級上升如此難。」.......然後是一通抱怨。
你知道這個問題在哪嗎?
他太貪心了。他希望在自己的年輕時候,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一下子實現多個階層的連跳和躍升。本來,他已經從父母一輩較低的社會階層,通過讀書,成為學歷很高、就業市場廣闊的專業人士、社會中堅力量了,這已在短時間內實現了一個大跨越;
但他不滿足,希望無需歷練,立即、馬上進入一個更高的階層,接近成為高管、老闆、社會賢達那一類精英;就像那些家裡有錢有勢的同學一樣。
怎麼可能?
人家的階層本來在那裡的,他只是完成必要的教育,回歸階層而己,他身後有大量的資源和叔叔阿姨們在幫他;而你,教育是你的一切,你身後什麼都沒有,你要跳好多級,你當然應該比他費力。
這需要你通過更長時段的努力,奮鬥和積累。而且,很多出身不怎麼樣的人,經過了一些年之後,也確實做到了。
出身不一樣、有高低,是任何社會形態里都不可避免的。但能夠通過努力去彌補,假以時日,有能力的人不會過得差,這就是一種公平了。
他本來就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了。
中國當然存在著不公平,當然存在著階層固化。但真正無可奈何的人,是那些很貧困地區的孩子。中國農村有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沒有讀高中。即便來到城市,他們很可能終身都從事低薪勞動。這才是他們無論多努力,都無法擺脫的命運。
前面分析了那麼多的美國和日本的固化問題,近些年來,在中國也已經存在了。現在的私立學校、貴族學校、國際學校也越來越多了,與公立學校拉開了差距:他們採用的是英語教材,有的學校的教育方向就是培養留學生……這正和美國的教育分層越來越像。
以後,中國的較高階層,是世界公民,他們可以在在各個國家自由學習和工作;中產,你可以「既來之則安之」於現狀,也可以拚命往上游,追慕有錢人的道路。
而赤貧的人們,他們沒有任何選擇機會,連走出大山都難。這一部分,才是難以撼動的事實。
結語
所以,中產們,真沒必要再矯情了。越是焦慮,越是急病亂投醫地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越容易落進陷阱里。不管是看著「隱形貧困」,還是「真實貧困」,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才能不被擺布,一次又一次地被當作韭菜來收割。
·END·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TAG:侯虹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