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控煙一樣控制檳榔!這小小的綠色果實,到底是一種什麼存在?
檳榔,原產馬來西亞,中國主要分布雲南、海南及台灣等熱帶地區,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別名:榔玉、賓門、橄欖子、青仔、國馬、檳榔子、大腹子、橄欖子等。
檳榔
檳榔大家應該很熟悉。走在街道上,時常能見到路邊的小雜貨店裡貼著這樣一張小廣告:『售賣 煙酒 檳榔』。
小七第一次吃檳榔還是朋友給的,還記得當時的感受:一咬下去,感覺天旋地轉,喉嚨像被人掐住一樣,無法呼吸、胸悶……一系列不好的感覺,最後只能吐了。在這之後,我就一直將檳榔歸入最不適合用來吃的食品行列了,但令我不解的是,還是有一大批人嚼的停不下來~
檳榔是一種什麼存在?
檳榔是一種廣泛生長在亞熱帶地區的果子,檳榔樹長得和椰樹有點像,高達12到15米,果實長在樹冠上。
看上有點像水果,但其實是一個廣受中國南部、印度、東南亞地區人們最愛的醒腦藥物,全球6億人用它提神醒腦,是即煙草、酒精、咖啡因飲料後的第四大最受歡迎的提神物。
檳榔之所以提神,是因為它含有一種讓人興奮的因子,叫做arecoline,也就是檳榔鹼,它和尼古丁作用於同一種受體蛋白,有讓人變得興奮,身體出汗,臉色發紅,讓頭腦變得清醒的作用。
這種興奮的狀態大約能維持1-2分鐘,效果和抽煙差不多,嚼得沒味後再把它吐掉。
↑多種調味料長期滷製過的檳榔乾果
4月14日,湘雅醫院官網發文稱,「在口腔頜面外科46病室,現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病史。」
這則消息將檳榔推向了風口浪尖,引發公眾對檳榔安全性的質疑。
實際上,關於檳榔與口腔健康的爭議一直存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2017年,國家食葯監總局發布了「致癌物」完整清單,檳榔果亦被列為一類致癌物。
↑檳榔的食用方式很多,在檳榔原產地周邊最流行的吃法是將新鮮檳榔搭配蔞葉和石灰。
因為新鮮檳榔不易保存,所以其他地方的檳榔通常是經過加工處理的。
在古代中國,人們就有廣泛的嚼檳榔的傳統,蘇軾就寫過好幾首關於讚歎檳榔的詞,什麼『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什麼『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
對大量種植檳榔樹的東南亞來說,因為價格比煙酒便宜,這便是他們的首選。
檳榔最初是用作葯的
↑印度產的檳榔
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國人嚼檳榔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東漢楊孚的《異物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檳榔,若筍竹生竿,種之精硬,引莖直上,不生枝葉,其狀若柱……因坼裂,出若黍穗,無花而為實,大如桃李……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下氣及宿食,去蟲消谷。」目前來看,這是關於檳榔的最早記載。
在這段記載中透露出幾個信息,首先檳榔的外貌就跟竹竿差不多,「一門心思」向上生長,在頭頂在長出了葉片。不用說,這其實是棕櫚科植物的的一大特點,不管是王棕,椰子,伊拉克蜜棗(椰棗)都是這幅模樣。
↑一片檳榔林
當然了,說以檳榔為代表的植物「無花而實」就有點不對頭。棕櫚科植物是典型的被子植物,它們一定是先開花後結果的,只不過它們的花朵沒有艷麗的花瓣。
但它們像玉米小麥之類的花朵,還是可以保證完成開花結果的過程,因而被誤認為「無花而實」了。
↑檳榔花
↑檳榔花細節
檳榔的果實有點像迷你版的小椰子,這也不奇怪,因為通過分子遺傳學分析,檳榔屬和椰子屬的關係也是相當親密的。
↑檳榔(左)、椰子(右)都是棕櫚科植物的代表。
↑掉落在地上的檳榔
在上面的記述中,還有一個要點就是吃檳榔後會有特別的作用,包括消食和驅蟲。可以看出,這時候的檳榔還是藥品,是為了健康才嚼的。
在宋朝之前,藥品一直都是檳榔的主要身份。在晉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有對檳榔藥用價值的記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甚至認為這種果實能夠驅除中國南方的「瘴氣」,因而與「益智仁、砂仁、巴戟天」並列為四大南葯。這足以說明檳榔在醫藥中的地位。
↑藥用檳榔是檳榔樹果實的核,其切片成花紋放射狀。
中國中藥協會曾舉辦「檳榔入葯」臨床安全性研討會,討論後認為:檳榔和含檳榔復方製劑是我國的傳統中藥,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其安全性與長期「嚼檳榔」行為所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不可混為一談。
2018年,《南方都市報》指出,檳榔雖有「南葯」之稱,但目前中藥配伍極少用到。藥用檳榔是經炮製、加工、提取、除雜等步驟,提升其解毒效用才作藥用,使用療程一般只有3—5天,長期大劑量的嚼食檳榔並沒有藥用價值,反而極具成癮性,危害口腔健康。
有人說,對於檳榔我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其藥用價值依然明顯,沒錯,適量嚼食檳榔可以祛痰止咳、消食醒酒、寬胸止吐等,吃過的人應該知道,嚼完檳榔後,人往往感到精神興奮,面頰酡紅,身上微微發汗,就像喝過酒一般。因而,吃檳榔也可禦寒、還能消除緊張勞動後的疲勞感。
but~這一切都是在適量的前提下,而檳榔又容易導致上癮,另外,長期嚼食檳榔會讓腮幫子變大,影響面容,女孩子真的不建議吃了,喜歡吃的要控制一下技幾啊~
嚼出的口腔癌
吃檳榔致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也絕非危言聳聽。通過長期的跟蹤調查,科研人員發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有接近60%的居民都喜歡嚼檳榔,而該國的口腔癌發病率位居世界第二。我國台灣也有嚼檳榔的傳統,當地每10萬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檳榔的威力不容小覷。
↑樹上的檳榔。
目前,我們對檳榔和口腔癌的認識已經比較清楚了,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檳榔中含有的檳榔鹼。檳榔鹼不僅可以影響到我們的神經系統,讓人進入亢奮狀態,還可以刺激我們的口腔黏膜細胞,讓它們進入不正常的生死狀態。
檳榔帶給我們的傷害還不止與此,在咀嚼過程中,粗糙的纖維很容易刺傷口腔黏膜。這種經常性的損傷,也容易引發細胞的不正常增生。結合上述檳榔鹼的性能,結果可想而知,癌變只是量變引起的質變而已。
要像控煙一樣控制檳榔
根據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的最新統計顯示,近兩年接診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患者大幅增長,2608例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接診患者年齡集中在20歲——30歲,最年輕的患者才16歲;從咀嚼檳榔到發病,時間最短的才兩三個月。
對於檳榔的危害,武大口腔醫院院長邊專教授早有深刻認識。
他提出,檳榔本身是一味葯,不反對檳榔藥用,但由於它的成癮性,其危害不可忽視。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3年就已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長期咀嚼必將導致口腔病變和牙齒損傷。
對此,邊專教授呼籲:要像控煙一樣控制檳榔的銷售和食用,提高人們對嚼食檳榔危害的認識。
知識鏈接
檳榔主產區,對檳榔是什麼態度?
↑新鮮檳榔果。圖片來源:中國圖庫
廈門:髮禁令拒絕檳榔22年
1994年3月30日,廈門市人民政府就出台了《關於在本市轄區內禁止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的通告》,在全國率先「吃螃蟹」。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廈門市轄區內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違者予以重罰,對舉報有功者給予獎勵。兩年後,這則文件通告,升級成為政府的規定。相關執行部門建立網格員監管機制,分布在各個社區監督,做到「360度全覆蓋、無死角」。
三亞:禁止城區出售檳榔
海南為我國檳榔主產區,當地人以吃新鮮的檳榔果為主,2016年檳榔種植收穫面積達110萬畝,僅萬寧就年產檳榔乾果近6萬噸。
在2003年11月1日,三亞市政府就出台了《三亞市人民政府關於禁止在城區銷售檳榔的通告》,禁止在三亞市城區範圍內銷售檳榔,一經發現,一律沒收檳榔及其相關工具,並對違章者進行教育;對再次違章銷售檳榔者,除沒收物品外,還將依據有關條款予以罰款。嚴禁在城區公共場所亂吐檳榔汁,否則按《三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台灣:設「檳榔防制日」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台灣地區也是著名的檳榔產區。
曾幾何時,「檳榔西施」馳名國內外。然而,每年的12月3日卻是「檳榔防制日」,別稱「不吃檳榔節」,其意義在於拒絕口腔疾病,現已21年了。隨著檳榔消費人口的逐漸減少,市場規模的縮小也讓檳榔攤的數量變少。檳榔西施現在在台灣大多已轉行,賣衣服或做直播、當網紅。
TAG:綠色林林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