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的切脈針灸治療
喘證是由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肺腎出納失常導致的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喘息不能平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病證,多見於西醫肺心病、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和心衰等疾病的某個階段。當喘成為疾病某一階段的主症時,即為喘證。
其病因病機複雜,總的來說可歸為外邪侵襲、飲食所傷、情志失調、久病勞欲、痰飲停滯及寒包火等幾方面。
論治上有宣肺散寒法、宣肺瀉熱法、清泄痰熱法、化痰降逆法、平肝降氣法、溫陽利水法、補肺益氣法、補腎納氣法及扶陽固脫法1。
外治法當中,有灸法、導引法、運功法和針刺等。元·朱震亨介紹過艾熏療久喘的方法「久喘嗽非此不除,南星、款冬花、鵝管石、佛耳草、雄黃等分為末,拌艾,以生薑一片留舌上。次用艾燒之,須令煙入喉中。」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提到灸法治喘「璇璣,氣海,膻中,期門,背中骨節第七椎下穴灸三壯,喘氣立已,神效。」明·曹氏珩《保生秘要》則敘述了導引、運功以療喘證的方法: 導引法如「用手法於十一椎下脊中穴,招之六十四度,擦亦如數,兼行後功,喘自然安。」,運功法如「以手法以手按摩兩乳下數遍,後擦背、擦兩肩,定心咽津降氣,以伏其喘。1
目前傳統的針灸治療喘證急性發作具有一定效果2-5,但取穴較為複雜,必須由有經驗的醫師辨證取穴方能起效,不易掌握,且不同醫家使用穴位不盡相同,不利於治療的推廣。
徐國峰6等人運用平衡針治療喘證,運用肺病穴、胸痛穴和過敏穴聯用對於喘證具有良好的短期快速平喘作用,並且未觀察到不良反應。肺病穴功效為理氣潤肺,止咳退熱;過敏穴功效為抗過敏、定喘;胸痛穴功效為調節胸中氣機,3穴相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共奏降氣平喘止咳之效。
除外平衡針,俞雲教授的切脈針灸也能發揮短期快速平喘的作用,立竿見影,並通過切脈,指導針刺以調整機體。附上一則病案以說明之。
案例
某某,女,45歲,肺鱗癌,全身多處轉移病史,2018年4月7日就診。
訴:怕風,咽癢,氣喘,咳嗽咳痰,痰黃稠,納眠可,大便日解1~2次,小便調。舌淡苔白,齒印。
人迎脈、太淵脈、太溪脈、沖陽脈皆弱。辯證為脾腎氣虛,痰濕內阻。臨針刺前,患者氣喘、咳嗽加劇,咽癢明顯。
遂用金針刺雙咽三針、天突、雙耳穴之支氣管。此時患者平復許多,再刺雙止咳特效穴,雙太溪及雙照海,患者恢復平靜。繼續針刺調整機體。咽三針(上印堂,合谷靠骨邊,手三四指之間上0.5寸)用以治療咽部不適,咳嗽,加上天突以加強作用;配上耳穴之支氣管,直接針對病灶,故能使喘平。
止咳特效穴,據俞老述,位於肺經上,平內關處,若在腕橫紋上2~4寸肺經巡行處摸到結節,刺之效果更佳。
以上穴位,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止咳平喘為先。刺太溪與照海,是因為患者太溪脈弱,腎氣虛則無法納氣,故刺之以治本,補腎納氣。
另照海通陰蹺脈,「陰蹺內踝循喉嗌」,治咽部不適有效,可視為上病下取之法。
此處用針較多,但不覺累贅,多穴配合,標本兼治,止咳化痰平喘,補腎納氣,猶如一張用藥精確的處方,搭配得宜。
參考文獻:
1. 姜德友,裴思穎.喘證源流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2):266-268
2. 楊繼芬,王琴宣.針刺喘平穴治療慢性氣管炎40例[J].中國針灸,2004,24(4):240.
3. 劉宏.化膿灸治療外感性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誌,2005,32(1):55.
4. 李雁,葛兆希.子午流注納子針法治療哮喘30例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葯,2012,21(2):424-425.
5. 呂金穗,寧飛.針刺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1,18(8):71.
6. 徐國峰,顏芳,李敏,等.平衡針治療喘證33例[J].中國針灸,2012,32(6):527-528.
TAG:俞雲切脈針灸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