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求歷史真相:為什麼要獨尊儒術?

尋求歷史真相:為什麼要獨尊儒術?

?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從此中華民族有了一個統一信仰,統一的道德體系,統一的價值觀。這是一個統一國家所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礎。

試想,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這樣一個基礎,怎麼能夠維繫統一?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夏、商大概尚鬼神,天下統一於宗教文化之中;周朝崇尚人文,周公制禮作樂,天下統一於「禮樂」之下。

春秋之時,天下雖然分崩離析,但是「禮」依然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春秋「五霸」無不打著「禮」的旗幟,糾合諸侯,一匡天下。

戰國之後,分裂局面已經徹底形成,此時才出現了「百家爭鳴」。

百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為主流,各有信眾。但是民間,還是以信奉儒家為主。因為儒家思想,延續了周朝的「禮樂」,又集古今之大成,既有傳承又與時俱進,接地氣,容易讓人接受。

秦朝統一之後,「焚書坑儒」,崇尚法家,天下統一於「嚴刑酷法」之下,結果二世而亡。此時士大夫認識到了「法家」的嚴酷無情,不利於天下的統一。蓋人非機器,非死的「法」所能控制,還須有精神的歸宿。所以到了楚漢之際,大概「儒、道」兩家是主流。

漢初一度崇尚「道」家,提倡無為而治,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成就了一個「文景之治」的盛世。「文景之治」其實是對前秦嚴刑苛法、楚漢戰亂之後的一個矯正,「清靜無為」只是一個權宜的政策。

道家此時,只是一個學術流派(道教還沒有形成),與具體的人生關涉不大,所以其影響僅限於讀書人階層,老百姓是不大容易接受的(飯都吃不飽,還要無為?)。

儒家則不一樣,他強調「極高明而道中庸」,既有高深的哲學思想,又與人生息息相關。他用「禮」來引導約束人們的言行(如各種禮儀),來維持一個安定的秩序;又用「樂」來宣洩暢發人們的情感(如各種文藝),他不是宗教,而又有宗教的作用。所以上至於天子、諸侯,下及黎民百姓,都可以奉行以為精神的歸宿。

另外道家畢竟還是出世的哲學,多少總有些消極,並不適合治理天下國家。比如,《老子》中追求「小國寡民……民復結繩而用之……老死不相往來。」《莊子》中「無為、避世」的思想更是比比皆是。這些做為個人的追求,或是一種超脫,但是做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則是斷乎不可的。

儒家則是華夏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正統。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直到孔孟,所追求的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和家、國、天下完美地統一起來。他總是積極地入世,卻又反對法家的功利主義;他強調個人的獨立自由,卻又反對獨善其身的消極避世思想;他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反對愚忠、愚孝,直斥暴君為「獨夫」,人人得而誅之!……

如果讀通了《四書》,你會發現儒家學說的偉大在於,其既合乎天理,又合乎人情;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他是學術,卻又有宗教的作用他是一個開放體系:所有的新文化,都可以納入其中,因為只要是天理,都是他所追求的(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他又是與時俱進的,因為只要符合人情,都可以因時制宜地變革(三代不同禮)。

寫到這裡,我們大體應該明白:一、天下統一之後,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二、之所以獨尊儒術,而不是諸子百家(墨家在孟子的猛烈批判之後,早已衰微),是全天下共同的理性的選擇,絕不是董仲舒個人之見,更不是漢武帝所強加的。

雖然獨尊儒術,但是各朝各代並沒有禁止諸子百家的研究。後來道家演變成道教,佛家進入中國,即使有了很多信眾,甚至帝王親自提倡,卻仍然動搖不了儒家的主導地位。

今天的世界,雖然思想自由,百花齊放,但是具體到一個國家,只能有一部憲法,一個道德體系。正如專制和民主,多妻和一妻,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一個國家中。這當然不是禁錮思想,只是國家統一穩定的需要。

2018年5月20日寫於北京西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戰士 的精彩文章:

TAG:國學戰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