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設定的「合格投資者」標準超高!你在這類嗎?
如今,買點理財產品成為不少人的投資首選。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為22.2萬億元,佔比超過1/5,理財產品市場很火。
隨著《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的正式發布,理財市場發生了一些改變。
資管新規還對合格投資者進行了標準化分類,新規規定,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
合格投資者應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從投資者主體資格、資產狀況等方面設定門檻,避免和減少盲目投資、非理性投資行為。
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只資產管理產品不低於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資管新規同時規定: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只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只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只權益類產品、單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事實上,設定合格投資者門檻,不是為了把投資者排除在外,相反會有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
一般來講,不同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偏好不同,感知能力也各異。
相比有一定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普通百姓的知識儲備、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往往較差。
在面對收益誘惑時,可能會存在僥倖心理,而對投資回報期望過高、對風險預估不足,這其實潛藏巨大風險。
此次資管新規從投資者主體資格、資產狀況、風險承擔能力等方面設定門檻,避免和減少盲目投資、非理性投資的存在。
小央認為,投資者不能單純把眼光鎖定在300萬元、500萬元這樣的數據上。
有了門檻的確會存在投資者分層的情況,但對投資者分類的同時,資管產品本身也會相應進行分類。
合適的投資者投資合適的產品,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這也有利於凈化投資環境。
合格投資者分類是大勢所趨,高門檻也是為了引導老百姓能夠明確風險意識,不只是簡單地關注理財產品單上的獲益保障。
這就要求普通投資者有更高的投資觀念和更細的投資計劃,不盲目、不跟風。
未達到合格投資者門檻要求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公共投資產品,這些開放式的產品雖然收益較低,但風險也低。
當然,無論選擇何種產品,最終還是要看投資者自身的實際能力和需求。
TAG:央金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