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時期的皇家瓷器以8.7萬英磅被拍賣
近日,在歐洲有一件中國清朝時期的皇家瓷器以8.7萬英磅被拍賣,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件瓷器本來的至少價值2.5億英磅,最高可達5億英磅的。對於中國人來說的無價之寶,在歐洲卻被以區區8.7萬英磅就成交,這是為什麼?
被拍賣的清朝瓷器
此拍賣品是屬於清朝的皇家瓷器,大約製作於公元1700年,這件本應屬於中國人的無價之寶,卻出現在歐洲以區區8.7萬英磅被拍賣。這8.7萬英的成交價包含了拍賣品本身的7萬英鎊,外加1.7萬英鎊的拍賣費用。
瓷器上的細節
這件瓷器被一位83歲的老人拿出來拍賣的,是從他祖父那裡繼承來的,曾被放置於車庫中11年,在她眼裡這東西似乎就是分文不值的垃圾。這位老人還被問及此事時,她說:這東西能賣100英鎊就非常不錯了,賣出的價格讓她非常吃驚,還讓她呆坐了好久,非常感謝拍賣師。
老人與拍賣師擁抱
這件本應價值連城的獎品在歐洲拍賣被大打折扣的原因就是遭到了破損,在頂部和底部有缺口。有相關的專家就指出,如果這件瓷器完好,那麼價值將在2.5億至5億英鎊之間。好在這件瓷器被一個德國籍華人收藏,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鑒定瓷器的新老,一般採用「五觀」,其中,看瓷器底部,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瓷器的胎土是無法改變的,什麼年代就是什麼樣的胎土。在就是看瓷器底部,看製做工藝,也就是製做方法,年代的不同,其製造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小小的底足能反應瓷器的重要特徵,抓住這些特徵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發現真品。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底足特徵,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陶瓷鑒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背景等途徑,但對於現在的高仿品來說,這些特徵目前都能基本達到。對初學者來說心中著急,卻不知從何著手。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迹。
「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一直到崇禎才消失,這就是說「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徵之一。
元 底部乳丁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樑。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棕眼」(針鼻孔),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較淺,從「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體。
元 挖底旋
明 跳刀 乳丁
「火石紅」(窯紅),明前由於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明時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
「湖米底」,見於明與明前砂底大盤,由於胎中含鐵量高,燒後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明 墊沙 糊米底
「敲底」,見於道光時鈞紅,由於其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在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儘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一般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陶瓷「敲底」
「沾窯砂」,由於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2675
明 漳州窯筒爐
D19.5cm/H15.3cm
RMB: 無底價
該爐圓唇,平口,圓筒腹,底承三足。外壁中間飾以弦紋。造型古樸,胎密質堅,釉面勻凈,著色素雅。體現出文人性喜清雅的審美意趣。
瓷爐始於三國,多為香熏。兩晉南北朝時佛教傳入中國,爐這種器型作為佛教禮器亦大大地流行起來。此時已見到有各類專用禮器,如鼎式爐、三足爐等。宋代爐的式樣更為繁多,器物製作也更為精巧。明清時期爐體趨向大形化,有多種缽式爐、筒式爐、敞口爐,多為青花器,紋飾優雅。
2677
明 定窯銀口碗
D15.5cm/H17.7cm
RMB: 無底價
碗敞口,口沿無釉鑲銅口,以下漸收斂,圈足不施釉。碗內外皆光素無紋。整器造型端正,製作工整,釉色光亮瑩潤。
2680
明 白瓷刻雙魚紋碗
D16.3cm/H3.5cm
RMB: 無底價
雙魚紋是北宋定窯的經典紋樣之一,廣泛存在於各式盤、碗中,備受喜愛。此碗敞口,口下漸收,斜壁,圈足,素底。覆燒,口沿無釉。碗心剔刻雙魚紋,手法嫻熟,線條流暢。釉層玻璃質感,釉色白中泛青,淡雅清新。
2682
明 影青瓜棱執壺
H20cm
RMB:3,000-5,000
執壺撇口,束頸,鼓腹,腹部為八瓣瓜棱形,暗刻花卉紋圖案。曲流細長,柄握與頸、腹相連,整器典雅秀美,胎體堅緻,施釉瑩潤,釉水清亮,釉色青白淡雅,底部露胎,製作工藝高,頗具藝術價值。帶花卉紋原蓋。
明 粘沙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唐代及唐代之前的瓷器、陶瓷底部是什麼樣的,如圖:
也就是說: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基本上都是平底,有麻紗底,線割底,現代仿製品,是沒有這種特徵的。
唐代陶瓷底部,如圖:
宋代瓷器的底部,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底使釉了,其他窯如:龍泉窯、越窯、等等瓷器的底,基本上都是使釉,而北方窯、地方窯的瓷器,基本上底不使釉,如越窯瓷器的底:
元代瓷器的底足,上面介紹的窯口外,我們主要來研究元代景德鎮瓷器的底足,從我們發現的元代景德鎮瓷器,基本上都是出口瓷器,在國內,大多使用的是地方窯瓷器,總之,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藝基本上是一致的,採用的是挖底,修足,不上釉。
TAG:字畫陶瓷交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