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印象 印度考察之旅

印度印象 印度考察之旅

「導言」

感激每一個陌生國度帶給我們的視角和思索。一直是從電影、新聞,以及別人口中去見識印度,腦海里是一堆碎片式畫面:極度貧困人口達到近4個億,基建落後,城市環境髒亂,貧富懸殊,經濟發展迅速即將趕超中國,工科世界排名第一,宗教聖地,千古流傳的母親河……等等不同視角。

在這個古老神秘的國度,處處充滿著矛盾的兩面性。恆河3000年來每一天保持夜祭,承載著生與死,善與惡,聖潔與污染…文化傳統從未被塵封,信仰深層但卻又極度開放;生活在貧民窟的人們既經歷生存煎熬又同時擁有不焦慮的喜樂心態;男性笑容可鞠看上去敦厚善良,卻總發生傷害女性的邪惡事件;印度理工大學輸出許多極富創造力的全球性人才,可是這片土地同時也孕育著大批異常懶惰的國民;極貧和極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相安無事。

不親自身臨其境,很難用想像來感受和理喻印度,即便你看見摸著的只是大象的一條長鼻子,也亦然超越了僅僅只是聽傳說所帶來的感知。

帶著對不同文化和經濟的濃烈好奇,我們飛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從飛機上往下看,這城市燈光如星星之火點綴著成片的黑暗,無論是飛越平原還是連綿山脈上空我們都能感受得到這片土地的呼吸。

那些星星點點閃爍的光彷彿想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

土建發展

在印度城市發展相對先進的新德里,我們看見房屋一般不超過五層,當地人說政府硬性規定不允許高層建築,方便人口分散,你若親身感受到此地的人丁密集就會明白這真是很合理的規劃。

在這裡不難發現中心地帶的市建工地缺乏規範管理。工人散漫隨性,極少部分工地工人戴著安全頭盔,並沒穿統一服裝,工地雜亂無序,少見現代化基建設備,多見由鐵鍬人手挖掘,建設狀態貌似還停留在中國經濟發展早期,由這些細節可判斷當地建設效率短期難以快速提升。

印度是土地私有制,這個因素也加強了公共基礎建設難以推進。政府需要通過無數議會和繁瑣流程來進行,執行難度相當大,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無限延緩甚至不了了之。由於貿然改變農村土地制度,在城市還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下將大量的農民推向城市,沒有工作就意味著無家可歸,他們只好選擇在一些沒有人關注的鐵道邊、垃圾場邊搭建棲身之地。這是印度城市貧民窟形成的緣由之一。

而民主國印度的憲法規定:印度公民有遷徙的自由,你願意在哪裡登記,就可以在哪裡投票;同時憲法還規定「印度公民有選擇在哪裡居住的權利」。

所以當無家可歸者固定在一塊無人問津的公共空間待上一段時間,沒被人趕,以後就再也沒人有權利趕了。這意味著,這塊土地從此之後有了主人。

今天住在印度城市貧民窟里的幾百萬人就是這樣獲得產權的。這也是孟買拆遷成本巨大,房價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但與他國相對比,儘管房價如此之高,房地產卻並不是畸形的暴利產業,底層的群眾反而成了土地升值的最大受益者。

文化生活

這裡存在類似泰姬陵這樣千年以上恆久流傳的偉大建築,但我們在北方城市裡卻唯獨無緣看見具有代表性的當代建築設計,大部分只是滿足基礎需求,貌似還沒發展到設計風格和審美的階段,就連國家博物館裡的裝潢也十分不講究。

午後陽光相當明媚,戶外溫度達到40度左右。來蓮花寺祈福的人們圍坐在路邊大樹下,那些簡單用報紙包裹著的黃色咖喱醬汁飯就是他們的午餐。

傍晚,當地居民在印度門附近的河邊聚集,散步,戲水,泥地廣場上有零散的推車小販,買賣水果零食,租賃童車,這裡散布著人們隨手丟棄的垃圾以及濃濃的生活氣息。

坐在大巴上有很好的視線,對路面的情景一目了然,可以感受到印度人民規範意識不強。儘管橫牌上寫著棒極了的廣告語:遵守交通規則是很酷的事!但依然常常看見人們淡定自如的走在車行道上或隨時隨意橫穿馬路。

司機們開車也各司其法不怒不惱的超車佔道。巴士行駛緩慢時,偶爾有穿戴臟舊的孩子對我們揮手打招呼,並露出微笑。當我的鏡頭靠近時,你能感受到他們對世界的敞開,非常善於分享與接受。

我們在巴士上看到一幕很是難忘。堵車途中,一個騎摩托車的男子隨手遞了一顆糖喂進旁邊一個單車年輕人的嘴裡,兩人動作自然一氣呵成,我們通過表情判斷兩人互相不認識,但這種分享貌似是當地人的日常,他們對很多事的發生都相信是一種「禮物」,感覺信任已成為這個民族的天性。更不難發現人們對現實亦然從深層意識全然接納,絲毫看不出面對現實時的焦慮與浮躁。我想這或許就是信仰帶給人的內心安寧吧。

當地旅行社老闆杜飛告訴我們從收入來看印度生活其實成本不低。在新德里這樣的城市,一個保安的月收入是¥600左右,中等收入是¥1200左右,他的員工阿福特打三份工月收入約¥4000,算是打工一族中的高學歷高收入者。我們了解到這裡的進口汽車關稅是100%;可樂的價格是¥6/罐;綠色青菜¥6/斤;汽油¥8/升;蘋果¥10/斤……由此可見居民生活壓力極其之大。

人性·信仰

這裡,宗教種類繁多,信仰無處不在,跟隨歷史沉澱到人們的骨髓里,此刻又一次感受到無論我們曾聽到任何關於這個國度的傳說都只是散漫的零星而已。

印度的官方語言有二十二種,同時包容有二十多個主流宗教,新德里的蓮花寺是我認為最特別的祈福之地,蓮花寺建於1986年,因狀如蓮花而得名。實際上它是一座巴哈伊寺廟,它的最高宗旨是要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故也叫大同教,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

寺廟裡面沒有供奉任何神像,只有成排長的椅和一個講台,杜飛告訴我們在蓮花寺里,只要你擁有一顆大同之心,無論種族,不分教派,都可以來此靜心祈福。這座運用幾何原理精密計算出的建物,由伊朗建築師設計被譽為印度的悉尼歌劇院。大家排隊魚貫進入,出來之前須沉默,以示對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保持基本尊重。

這次跟著十七世大寶法王的大總管Tenkyong堪布一路遊歷釋迦摩尼佛的開悟得道,傳道之聖地,對信仰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收益良多。從個人角度出發,學習佛法是學習一種哲學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梵語系教義的靈魂是發菩提心,鼓勵去除自利心態,即去除我執。所以,在堪布所皈依的梵語系教義下,修行的目的,不僅是了生死、斷輪迴,而是不斷地利他,普度眾生。堪布之所以能成為堪布,已經遍學經典,梳理理解並能深入淺出地給我們講解要義。

對於一些信徒而言,「信佛」只是一種環境文化,並沒有太多機會學習理解佛法,大多只能憑藉著一腔虔誠聽話照做,求得心安也是大福。佛陀給世間十萬八千法門,自然允許有十萬八千視角。所以我這樣只想求智慧,不一定要入教派的人更是樂得個自在逍遙。

從宗教角度去解析當地經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曾經有過疑惑,不知道為什麼佛教信仰越深的地域,物質生活越貧瘠。後來換了角度來思考,也有可能是越貧瘠的土地越需要用宗教信仰來安撫身心靈的痛苦,讓精神回歸安寧,同時鞏固國家政權,顯貴得以穩定和平。

學好佛陀的智慧無疑能讓人們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活得更輕盈。人學會轉念,用好心態化危解困,即便無法即刻改變,積極向上的心念卻滋生希望和力量。

安貧樂道,用精神來安撫現實生活是清透的。但少思考,不努力,造成物資文明相對停滯,人們得到內心寧靜的同時也不得不接納惡劣的生活環境。

對於邊靠乞討度日,邊樂呵呵等下一世來臨過上好日子的窮苦人家來說,當下活得不夠體面,下一世是否真的能得到保障其實誰都說不明白。人和動物在這裡的確是平等無欺的,人和人的生活狀態相差懸殊,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接受了,並且能安心過活,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世。

究竟是不是宗教信仰的存在,抑制了人的慾望,從而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呢?

當我們直言不諱的和堪布探討時,智慧的堪布並沒有感覺到任何被冒犯,反而很豁達客觀的面對,他告訴我們佛法是什麼,信仰與迷信的區別。後來也說到自己雖然在幼年就開始出家修行,但依然是一個普通人,具有所有人性特質,也曾因無法像常人那樣生活和盡孝而遺憾和自責,經歷過迷茫期,最後遵循自己的選擇和信仰並努力在這條路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我認為這便是道法自然。

或許宗教迷信在某方面抑制了人的慾望以及積極向上的志願,信仰卻讓心獲得了更多平靜,相信每一個人終會有自己的辨識與選擇,見仁見智。

貧窮的背後

原始生態里的人,動物,自然是相融合的。

在印度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人和動物之間依然保持近距離,無論是鳥類還是狗和牲畜,都能和陌生人和平相處,看得出來它們不畏懼人類,有的混雜在人群中趴地躺睡,也有在車道中間隨意休憩,街上的糞便是它們隨遇而安的痕迹。生命氣息此起彼伏,人們欣然接受,完全沒有感到不適。

細心觀察,沿途鄉間你會看見大部分農戶門前都放有一塊木板或草編床,上午十點,幾乎都是男人們躺在上面休息,偶爾能見到婦女在一旁彎腰勞作。現在正值春耕時期,有些區域地大卻荒蕪著,這一路難得見到一塊有種植物的耕地。我們下車時老人兒童婦女都紛紛伸手乞討。

印度是人口大國,政府在醫療和教育方面投入巨大,義務教育一直延續到大學。公立學校除了全免學費食宿費,政府還額外給予中學生1000+人民幣(這對極度貧窮家庭來說是相當可觀的補助)但許多窮困父母卻情願讓孩子外出乞討,他們急需解決眼前溫飽問題。同樣來自農村家庭但畢業於德里大學的杜飛,他戲稱這些不讓孩子讀書,卻鼓勵他們上街乞討的母親為壞媽媽,可以感覺到他很熱愛自己的國家,但對這個部分的國情相當無奈,唯有力儘可能的阻止身邊遊客給予孩子們施捨。

目前印度人口增長迅速,相信不久之後就能超越中國。看著城鎮里烏泱泱的一片人海,這裡車水馬龍的喧囂並非是繁華世界,而是炎熱骯髒擁擠嘈雜混雜著動物糞便的鬧市,身在其中時便不得不佩服中國計劃生育的智慧之舉。讓人口成為國家負擔是最為嚴重的生計問題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俊期權 的精彩文章:

TAG:周俊期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