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神秘山谷里的考古新發現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位於遼寧西部山區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現了一大片屬於紅山文化的積石塚墓地,接著又發現一座多室相連、塑像成群的女神廟,經年代測定距今約五千到五千五百年前,從而便把中國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遼河流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重大課題。因此,已被列入我我國近年五大考古發現之一。
那麼,遼西這一神秘山谷里的重大發現,是怎樣開始的呢?
正如當代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在一篇題為《中華文明史的新曙光》的專訪文章里所說:「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偶然從地下挖出來的,在此之前遼西考吉的大批成果已經為它做好了準備。儘管如此,這一考古發現從開始到發表,前後經歷丁八個年頭。」
八個年頭的考古發現史,可以說分三個階段,也就是遼西考古的三部曲。
一、從地下尋找五千年前的龍
四十多年前,詩人兼學者聞一多曾寫道:「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商人的圈騰。」
「因之把龍風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龍,誰都知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獨創的一種神奇的動物形象,被賦予一種變幻莫測、無所不能的力量,構成了我們這古老民族在思想意識、典章制度、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上的一系列特色。因而我們這些炎黃子孫便成了「龍的傳人」。及至進入階級社會,龍更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帝王化身,打上了「天威,「皇權」「帝德」的烙印。
可是龍在上古究竟是怎樣產生的?起源於哪一時代呢?
七十年代後期,考古工作者在與遼寧毗鄰的內蒙昭烏達盟看到一件高達26厘米的大玉龍,通體磨光,墨綠斑斕,體態蟠曲天嬌,勢若凌空,頸上長鬣飄揚,狀如電?。其雙目長毗,不刻瞳孔,頭無角,吻長突,鼻端前兩個並排的鼻孔,很象豚首,凜凜然有生氣。經過多方觀察比較,數年探索研究,認為它與阜新胡頭溝紅山文化玉器墓所出一批玉鳥、玉龜、勾雲形玉佩等玉器造型有不少相同點,因而要早於夏商周三代的龍,它的距今年代就不難推定有五千年之久。後來又在朝陽看到一件據了解是從建平收集到的獸形玉,肥頭大耳,蟠曲如環,似豚不似龍。然而拿來與大玉龍一對比,就看出兩者顯然有內在的聯繫。再後,遼寧省文物店又提供一件來自遼西的小獸形玉,高4厘米,通體蜷曲如勾,首亦似豚,然尾則似大玉龍之尾,它的形狀,恰恰處在上述兩者之間,是其中間環節,從而構成了一個逐次演進的序列,使我們明確的認識到,在我國北方發現的這一最早的龍,當與豬的形體演變有關,進而提出丁「豬龍變化說」,並將此類龍形玉命名為「豬龍」,認為龍的起源與產生,應與原始農業密切相關。我們知道,原始農業社會素以養豬著稱,豬在古代又被稱為「水畜」,在古代農事活動中,特別在祈天、求雨、祈防洪澇的祭祀活動中,用豬作為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信物,是很自然的,豬首之逐漸變為龍首,便是此一歷史背景的神化產物。古雲「龍司行雨」,傳說治水的鯀和禹都曾是龍的化身,不為無因了。
然而,龍在進入階級社會後的幾千年問,大有被帝王霸佔之勢。什麼「龍興鳳舉」、「飛龍在天」,這是象徵帝國在創業,在登極時還要找個「龍盤虎踞」的地方來建都。帝王的行動,說成什麼。龍風玉姿』,「天日之表」帝王的臉稱為「龍顏」,生氣了叫「尤顏大怒」。生了子孫稱為「龍子」、 「龍孫」、以至有所謂「龍生九子」皇宮裡還有「九龍壁」。皇帝死了,又稱「龍馭賓天」,是什麼九龍升天.成了天帝之賓,可是在地上還非得有個陵寢,找什麼「龍脈」、「龍穴」不可。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但是,如上所述,在中華民族五千年前的歷史源頭上,原始神奇的龍,早就帶著本來的面貌飛出來了。而且,人民始終也未讓統治者和佛祖把龍全攫了去,古往今來,龍還一直舞動在民間。
二、東山嘴陶塑女裸像的出土
到了八十年代,一處與祭祀活動有關的紅山文化遺址,在遼西喀左縣的東山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來了。遺址中心有用大小石塊砌築的主體建築,分兩組,南圓北方,兩翼有長牆狀構築,左右對稱。就在南部圓台近旁,出土了一些中小型的陶塑女裸像,多成殘塊,頭皆缺失。中型的塑像約為真人的三分之一大,為坐式,雙手交於腹,雙足盤於膝,有的腰飾繩帶。小型像發現兩尊,系用手捏成,一殘高6.8厘米,一殘高5厘米,皆作裸體懷孕婦女形象,似立實坐,腹部極度外凸,尤堪注目。專家們多指出,此類女像,外國往往叫「女神」,呼為「維納斯」,中固古多稱「地母」或「地媼」。他們解釋說,早在原始社會,特別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過著農業定居生活的人們,視大地如母親,滋生萬物,出五穀,人賴以生存,故塑此種女像,象徵大地之母,加以供奉,祈佑農業豐收。再看女裸像出土所在的圓台,是用修整過的小石塊沿台邊砌成一圈,相當規整,並擇出不少小陶杯,發掘者認為「這個土台不是房址,……應和塑像聯繫起來,這裡正是祭祀崇拜的地方,暫可稱之為『祭壇』。」如此看來,她們有可能是祈佑豐收的女神。也有的研究者認為應是供先民祭祀祖先的小偶像。
東山嘴遺址經碳14測定(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為54 85±11 0年。五千多年前我國就出現這樣早的女裸像,實在使我們的考古家和藝術家們十分振奮。他們說:「從五十年代起,大家就期望在我國也能找到這種東西。」全國考古界等了三十多年的女裸像終於姍姍而來了,從此推翻了中國人體藝術「外來說」。
同時,在這個遺址也出土了雕琢精美的綠松石玉鳥、白玉雙龍首璜飾,以及大量的彩陶器、篦紋陶器和不少精緻小巧的細石器與磨光石器。經研究,一致認為此是一處屬於紅山文化晚期的遺址。紅山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赤峰市郊的紅山後而得名,它是五、六千年前活動於以西遼河流域為中心的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的一個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過去,專家學者們多認為,紅山文化是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原始文化。然而,自從上述紅山文化玉龍等一批玉器被鑒別出來以後,就需要重新給予評價了。這次東山嘴女裸像的明確發現,伴有出土的彩陶器等又不是一般的口常生活用具。而且注意到。該處遺址正座落在山樑頂上的中央,對面為開闊的大凌河川和大山山口,朝向東南,一望無際。我們的祖先選擇這樣的地方,營造如此講究總體布局的石砌建築群,顯然是把這裡看成一處神聖的場所。那麼它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呢?紅山文化究竟處於哪一個社會發展階段呢?在這一場所的附近有沒有更大的中心遺迹群呢?解開紅山文化歷史之謎,已成為當前考古界的一個重大學術課題。
1983年7月,在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倡導下,分別於朝陽、喀左召開了「燕山南北長城地帶考古專題座談會」,會議代表並親到東山嘴遺址現場觀察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學術課題和今後的工作方向。為此,遼寧的考古工作者踏遍了遼西大地,終於在凌源與建平交界的牛河梁,有了更為重大的發現與突破。而牛河梁此地東南距東山嘴遺址才不過五十公里。
三、牛河梁積石塚群的驚人發現
牛河梁位於大凌河與老哈河兩條河流之間一處東西走向、連綿十餘公里的山樑地帶,因氂牛河源出於此地山樑東麓而得名。這一帶黃土疊嶂,河谷縱橫,紅山文化遺迹分布尤為稠密:1981年在此進行文物普查時就發現有石棺墓,出有玉器,引起注意。經1983年10月正式開掘,才得以進一步察明確認這是一處規模巨大的積石塚群墓地,十分重要。積石塚是以「積石為封」的大型墓構,即以石壘牆、以石砌棺、以石封頂。半個世紀來,紅山文化墓地始終沒有明確發現過,而紅山文化有積石塚更是有所不知的。現在剛剛發掘了四大座,依連百餘米.有方有圓,大石堆砌,結構複雜,出於想像。一塚之中築有方壇式大墓,四周上下繞以棺式小墓,墓與墓又首尾連接,有如譜系。在塚的周邊又排以上百彩陶??器,墓內單以玉器殉葬。圓塚更由外向內以柱狀紅色石立砌三道圈欄,一圈比一圈高,頗似北天壇的圓丘,頗為奇特,堪值思考。1號積石塚內的4號小墓棺里在人頭骨下出一長筒狀玉箍,在胸部出有成對的玉豬龍一青一白,光潔可愛。玉豬龍在紅山文化墓葬中破土而出,這是考古史上首次由考古工作者親手發掘而得的第一手資料,至此其屬於紅山文化玉器,可蓋棺論定、確鑿無疑。
隨著進一步的調查,在不到十里方圓內又接連發現十餘處,俱分布在山頭上.有似「山陵」加之中心大墓和一些小墓在一座塚內.從構築到和殉葬如此懸殊,不僅反映了當時氏族成員的等級化與氏族顯貴、集團首領的出現,而且是原始社會走向解體、階級出現的重要標誌,意味著基於氏族公社而又凌駕於氏族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組織形式處在即將形成的前夜。
就在分布有這些積石塚群的群山丘嶺環繞之中的一個蒼翠的山峰上,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一座祀奉著巨型女神群像的神秘廟字——女神廟,時在1983年10月26日,一個我國考古發現史上特值記載的一天。
四、一個「摶黃土作人」的神話傳說
翻開《太平御覽》所引《風俗通》這部古書記載,便知道從古就曾留傳著一個奇幻瑰麗的神話: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關於女媧這個神話人物,東漢時許慎編撰的《說文》便有註解,更古些的《山海經))也有記載,女媧,乃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一位偉大的、無所不能的女神,是在大地上創造人類、化育萬物的母親。她畢生的功業,便表現在「摶黃土怍人」和「鍊石補天」這兩件事上。所渭摶(tuan),就是以手團物,即用黃土,滲台著水,揉團塑造出了人。可是人遲早會死亡,死亡一批,再造一批,不是太麻煩了嗎?於是,女媧上廟中向神禱告,「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以使男女相配,一代代繁衍生息。古書還記載,每年舂月,神廟盛會,青年男女自四面八方到此會合,踏歌起舞,歡游作樂,並舉行種仲祭神、祈神、娛神的活動,不時響起了諸如「新廟奕奕」、 「萬舞洋洋」的入雲樂曲。
今天,有誰能想像到這一神話般的歷史場面,竟會在這遼西的牛河粱,一處神秘的山谷里,被考古工作者接連發現,並進而被一一揭露出來了呢?
五、紅山文化女神頭像的出世
1983年l0月26日,天氣晴朗,遼寧的幾位考古人貝在積石塜周圍山地,對紅山文化遺迹進行調查時,不意在一平緩似台的山峰上,發現、辨認並探出了久已埋存地下的女神廟址,內中堆滿丁大大小小的泥塑人像殘塊與建築構件,當即決定對女神廟主室兩側因水溝沖蝕而暴露的堆積物.動手搶救清理,投快挖出了人像的肩部、殘臂、斷手、乳房殘塊以及彩陶祭器,還有蹋落的建築壁畫殘塊等。掘到第五天,即10月31日那一天,終於在一棵深扎地中的松樹根下面,一尊約與真人同大、栩栩如生的彩塑女神頭像,破土而出了。
這尊頭像,基本完好,僅發頂與左耳部分殘失,面部微有損傷.現存高22.5厘米.顏面寬16.5厘米,是用黃粘土摻草禾等骨料捏塑,外表用細泥打磨光滑,再加塗紅彩,溫泣細膩、皮膚質感立較強。特別是頭像臉形及耳、目、口鼻塑造準確,形象生動逼真。雙眼中更嵌以淡青色的玉片為睛,顯得烔烔有神,充滿了活力。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認為起碼有三點特值指出:
(一)、鑒於頭像額部的明顯隆起,額面陡直,耳較小而纖細,臉形圓潤,面頰豐滿,下頰尖圓,無疑是屬於女性面部的徵象。
(二)、由於臉形方圓而較扁平,顴骨突起,兩腮略凹,眼角上挑和雙眼皮隱約可見,以至鼻樑的低而短,嘴唇的簿而長,顯示出這是北方蒙古人種的典型特徵,而與現在華北人較為接近。
(三)、從雕塑藝術上看,頭像面部的刻畫,既強調了外形輪廓的健美柔和,又追求內蘊神態的情感流露,並在寫實的基礎上加以藝術的變形和誇張,例如雙眼的嵌玉為睛,閃閃發光,嘴角圓而上翹,掀動欲語,流露出一絲笑意,面頰則隨著嘴動而開張,在人物表情的神秘威嚴之中展現出一點親切與溫和。
1985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公布了對女神廟所出炭化木柱標本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結果,為距今5580年,誤差不出110年。證明了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神像.從而,也為神話傳說時代找到了它的歷史背景與歷史依據。
就這樣,當我們面對這尊富有生命力而又高度神化了的女沖頭像時,無不為第一次看到中華民族祖先的形象而慶幸,為原始藝術大師的豐富想像力而讚歎。何況,這並不單單是一尊孤立的女神頭像,而是矗立於蒼翠群山之上、女神成群排列於其內的雕塑寶庫中的一件珍品,它對中華文明起源史、宗教思想史和雕塑藝術史提出了重大的新課題。如果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藝術尚峰,那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紅山文化女神廟群像,則是我國文化黎明時期的藝術高峰。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發現,把我國雕塑藝術史提早了三千年。
自從1986年新華社播發了一條轟動中外的關於「遼寧西部山區發現五千年前祭壇、女神廟、積石塚群址」的驚人消息之後,三年多過去了。最近,又接連報道遼西牛河梁一些新的考古發現和新的進展,成果喜人。就中尤引起人們驚異的是金字塔式巨型建築、積石冢大墓和新出土而被珍視為玉石器中之「三寶」,以及陶塑穿靴小裸女像等等.每每使來訪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們讚嘆不已,但也有的不無疑慮,例如牛河梁這裡發現的果真是金字塔嗎?應如何認識、理解和評價?因此需要再說說遼西神秘山谷里的考古新發現。
六 金字塔式建築的探掘與析疑
位於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女神廟,是佔地達50平方公里的紅山文化遺迹群的中心,由此西南行八里,在山地漸趨平緩開闊處,有一聳起的山丘,丘頂漫圓,呈階段形,放當地稱之為「轉山」。1984年我們來此調查發現,認為是一座紅山文化積石冢性質的遺迹丘。但在採集的遺物中發現多塊冶煉金屬用的坩堝碎片,因而惹起格外的注意。此後經多次調查勘探,特別經1987—1989年連續三次較人規模的發掘揭露,結果出人意外,這個漫圓的階段形丘頂竟非天然生成,完全是人工堆砌夯築起來的,一座巨大建築物!總觀它的平面呈圓形。周壁以大石壘砌,中心用土夯實,然後再往上用石砌第二層、第三層周壁,中間再以土夯實,並逐層遞收……成為階梯狀截尖圓錐體。從現已揭露的殘跡判斷,起碼有三層以上。從保存較好的一道周壁殘基看,其直徑達50米,而若據其基部堆石所達近萬平方米範圍看,則其直徑當在百米左右。不難想見此一土石工程之浩大,建築形制之宏偉,亦可由此推知當年施工規模之艱巨,所用勞力之繁重,若沒有強有力的社會統治力量組織指揮,斷難建成。
由於此巨型建築矗立於開闊地帶的山丘頂上,是依山高而增其高,自然愈顯高聳.人臨其下仰而望之,遙想當年其巍然屹立,傲對碧空之雄姿,一種歷史感、神秘感便籠罩在我們頭上。這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建築呢?
有的說是祭壇,有的說是陵墓,更有的根據丘頂發現的冶煉坩堝片.結合神話傳說,認為是女媧的「鍊石補天台」……見解不同,說法不一,可誰都不否認這是一座巨大的具有特定樣式、特定功用的建築。從形制.結構、規模和可能的功用上綜合分析判別,不妨視為紅山文化遺迹群中的金字塔式巨型建築物,或徑直呼之為「紅山金字塔」,當無不可吧!
說起金字塔,人們常常想起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其實它是一種王陵,即國王的陵墓,古埃及稱其為「穆爾」,意為「升起之處」,而今天世界上則稱「庇拉米斯」,此在埃及語是「高」的意思,又一說是它得名於一叫「庇拉米斯」的牧人曾在建塔處牧放」;然更多的認為此名當起源於希臘語,即古希臘一種「三角形麵包」。正由於它呈角錐形體,像漢文的「金」字,所以中國人才形象地稱之為「金字塔」,可見這原是中國給予命名的。不過,埃及金字塔不全是角錐形體的,它是由早期的階梯形金字塔演變而來,其距今年代約在4300—4800年。 一般雖說金字塔須以高大見稱,其實也有小的,其塔底邊長不過30一50米而已。
再說,金字塔並非埃及所獨有。在中美的墨西哥,南美的秘魯等國家地區,近百年來也不斷有金字塔的發現,亦大小成群,且多系階梯形金字塔。唯大多不是陵墓,是主供祭祀用的基壇,上有神廟,間而下面或埋有墓葬。堪可注目的是其早期金字塔,亦有階梯形圓錐體的。與我們牛河梁這裡發現的頗相近似,然其年代卻晚得多了,距今最早者也不過三千數百年。
如上所述,不論是陵墓抑或壇廟,或兼而有之,只要形體高大些,壯觀些,是可以稱為「金字塔」的。不能外國的可以這樣稱呼,我們自家的就不能使用這稱呼。何況這原是由中國給起的名稱呢!
准乎此.中國之有金字塔說,實不自今日始。有學者早曾指出秦始皇陵是方形的「金字塔」;漢代帝陵,除文帝霸陵系依山勢為陵外,余皆為用夯土築成的截尖方錐狀的巨大墳丘,不僅像埃及的金字塔,且其大小如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均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如保存在吉林省集安縣境的高句麗好大王陵和著名的將軍墳,皆為高大的方壇階梯形石墓,索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唯時代較晚近,距今1500來年,形形體亦略小。傳說是三皇五帝之一、位於山東曲阜的少昊陵,亦曾被修成平頂方錐形的金字塔式樣,成為我國也有金字塔的例證之一。其實那是宋代重修時建成的,形體也小,底邊之長不過28.9米罷了。
如今,我省考古工作者終於在遼西牛河梁這神秘的山谷里,發現和探掘出了一座屬於紅山文化的金字塔式大建築,時代約在5500年前,完全可以歸之於世界上最早最古的巨型建築物之列,不能不說是極令人興奮的重大發現專家們還指出:佔地幾十平方公里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迹群,雖處於峰巒迂迴、丘陵起伏、河谷縱橫的多山地帶,但它卻置於女神廟與豬首山之間,南北三點聯成一線,其右翼為三宮甸子積石冢,左翼為小福山積石冢等,可見當年總體布局的匠心營運,希冀形成一種遙相呼應、氣勢磅礴而又充滿神秘的意境,足令今人為之驚異,為之嘆服。
只不過時至今日,罩在此巨型建築物的神秘面紗仍未揭開。它終究是宏偉的墓冢?是顯赫的祭壇?是烈焰衝天的冶煉台址?抑或還有別的秘密隱藏其間?這隻有待今年進一步的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全面予以揭露、剖析、論證,才能明其結構,究其原貌,別其功用,定其性質,從而撥開層層迷霧,顯出廬山真面來。讀者可拭目以待。
七 玉器大墓和玉石「三寶」
1987和1989年,我們先後在牛河梁第二地點和第五地點的積石冢中,探掘出兩座玉器大墓。一座是架子山一號積石冢的中心大墓,墓穴鑿入基岩下砌石棺,內葬一男性,肩上兩側出大玉壁二,胸部出大型勾雲形玉佩與鼓形玉箍各一,右腕出玉鐲一,兩手各置玉龜一,為雌雄一對,形象栩栩如生·玉器共七件完整無損,出土部位明確,難能可貴。故有人形容殉葬之玉器為「肩挑日月」,「手據靈龜』,有尊貴之相。另一座是第二地點一號冢的,石棺深埋地下,所葬亦為一男性,全身上下共殉玉器二十件整,可說是典型的殮玉葬,身分不凡,地位不一般。有玉壁、玉環、玉鐲、玉珠,特別是一件豬首片狀飾和腹甲俱全但卻無頭無足無尾的玉龜殼,玉質碧綠細潤,造型精美別緻,實屬最新發現的藝術奇珍。兩墓的發現至少說明了:
(一)葬入中心大墓、殉有眾多玉器的皆為男性,應是當時有權勢的首領或顯貴人物,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正在形成,
(二)墓內只殉葬玉器,玉在當時人們心月中是超乎尋常的重要,不只標誌著人們的身份、地位和財富,還標誌著禮制的出現。
所以,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是與大量玉石的雕琢、佩用以至精神上的升華分不開.並構成了中國傳統文明的一個獨特因素。例如以動物形玉飾中的玉龜、玉龜殼來說,便是一顯著例證。我們知道商周「甲骨文」中的甲,便是指的龜甲,專用以占卜吉凶。龜,自古就是中國的四靈之一,有雲「甲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又說「靈龜者……」上隆法天,下平法地。」上隆指的背甲,下平指的腹甲,凡有祭祀即奉龜前往,以示隆重,表明龜之顯赫、尊貴,甚至高官列侯的金印也是龜紐的。龜又長壽,能活幾百年,是動物界的「壽星」,因而古人加以誇張,說「龜壽五千年謂之神龜,萬年日靈龜」,不是偶然的。如今,從考古發現上看,早在紅山文化時期,龜已是尊貴、長壽的象徵了。這裡再說說近年出土的、被考古學家贊為玉石「三寶」的珍品。一件系淡褐色風首形玉佩飾,鳳眼似人目,頭上有冠,喙如彎鉤,特徵明顯,至此已可認為:發祥於遼西的紅山文化正處於龍飛鳳舞的時代。第二件是首次出土的雙人首三環白玉飾,光潔雅素,玲瓏剔透。在三環橫連並列的兩端,各雕成彎月形人首,五官分明,唯鼻部肥厚,對紅山先民所屬種族特徵當有研究價值。第三件是碑形小黑石雕,通體烏黑光亮,碑首呈三尖山字形,碑身上寬下窄且略前傾,富於曲線美,下為方座,立置不倒,雖小巧精雅卻有巍然挺拔之勢,極受人青睞,喜呼之為「小紀念碑」。的確,中國自有碑碣以來,從秦漢隋唐到宋元明清,形制千種百樣,卻沒有像紅山文化這麼一種樣式。此為碑之祖,實當之無愧。 「三寶」,在當時社會精神生活中,終究寓有什麼含意?雖還是一難解之謎,然商周以來所謂古聖賢哲常以「比德於玉」,形容玉「光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導致以玉為禮,以玉為瑞,以玉為祭,以玉為葬,視玉之能通天通地通神,使其光彩照人間,必有其淵源,有其演進之軌跡,需要我們的專家學者去探討求索。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積石冢內新出一尊陶塑小女神像,裸體但卻穿靴,且為高腰,確屬罕見發現。據查國內外有關靴的考古資料,有我國新近甘肅樂都辛店文化墓地出土的新陶靴,距今三千年,國外如阿那特亞發現的新陶靴也不過三千數百年前,而牛河梁這一發現則把人們穿靴的史實提早到五千數百年前,真可說是一趣事。
牛河梁,這被海內外矚目的「原始宗教的聖地」,「遠古玉器的中心」,體現了「五千年之美』的牛河梁,地下埋存的文化寶藏終究有多少?誰能數得清?歷史的神秘面紗遠沒揭開。無疑它的發掘、發現與研究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人們熱切期望透過三皇五帝的迷霧,結合牛河梁考古發現的實際,能為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做出應有的貢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