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擴散】快瞧瞧!高平發現明清時期炎帝行宮壁畫藍本底稿

【擴散】快瞧瞧!高平發現明清時期炎帝行宮壁畫藍本底稿

原標題:【擴散】快瞧瞧!高平發現明清時期炎帝行宮壁畫藍本底稿


農曆四月初八是神農炎帝誕辰日


就是今天!就是今天!就是今天!


此前一套


明清時期

高平炎帝行宮修繕時的壁畫藍本底稿


在高平現身




研究炎帝民俗文化學者王永忠


這套8幅炎帝行宮演奇樓壁畫藍本底稿是十幾年前從民間收藏而來的。


8幅壁畫


繪畫形式


水墨畫的形式繪製在較為粗糙且略微發黃的長方形草紙上,其邊緣用藍色顏料勾畫出在繪畫上稱為「開光」的邊框。


尺寸規格

8幅壁畫藍本底稿的尺寸規格大致相同,長約29厘米、寬約26厘米


文字內容


每幅藍本底稿都寫有文字,分別用篆體書寫「炎帝」「神農耕種」「遍嘗百草」「遠播五穀」「弓射漁獵」「醫藥針灸」「萬世宗祖」「演奇樓敬繪之祭祈風調雨順」等文字,基本上總結了炎帝一生的功績。


繪畫原料


雖然8幅壁畫藍本底稿色調還保持鮮艷,但均出現顏料脫落現象,這說明當時畫匠使用的是礦物質顏料



為何斷定眼前的8幅壁畫藍本與高平炎帝行宮有關?




炎帝神農氏在上黨地區嘗百草、種五穀,高平各鄉鎮廣布炎帝廟宇,至今仍存40餘座。與國內其它地區相比,上黨地區特別是羊頭山周邊區域,是炎帝神農祠廟高度密集的地區。

高平炎帝陵所在的莊裡村五穀廟,為歷代高平炎帝廟之首,有「上廟」之稱,與羊頭山神農城的炎帝高廟、中廟村的炎帝中廟、故關村的炎帝行宮、東關的炎帝下廟(現已不存)及上黨地區廣布的炎帝祠廟形成一個完整的神廟體系。


在高平現存的炎帝神廟中,只有炎帝行宮的戲樓被稱為「演奇樓」,而莊裡村五穀廟原存的戲樓名為「奇樓」。


8幅壁畫藍本底稿中,其中寫有「演奇樓敬繪之祭祈風調雨順」字樣,恰恰將這套壁畫使用範圍限定在炎帝行宮的演奇樓。


炎帝行宮明清時期多次修繕


王永忠的說法與2011年10月由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會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炎帝古廟》中的記載相吻合。


故關村位於高平市區北部15公里處的神農鎮。炎帝行宮就在村南,坐北朝南,一進式院落。大門門楣上有砂石質浮雕刻字「炎帝行宮」四字。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炎帝行宮的創建年代已無法考證。但從現存廟內的碑刻文字記載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屢有修繕。


如今,炎帝行宮的正殿、東西耳殿、舞樓、耳房、聖賢殿均為清代遺構。


王永忠


炎帝行宮供奉的是炎帝三太子。每年的四月初八,故關村作為炎帝陵祭祀的首社之一,都要送三太子神像前往。

炎帝行宮南面,有舞樓一座,旁邊立有一通勒石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創修演奇樓碑記》石碑。「從明代開始,人們有了給舞樓冠以雅緻、絢麗名稱的習慣。」王永忠說,炎帝行宮「演奇樓」的得名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演奇樓碑記》記載:「漸今,樂樓年久,風雨飄搖,坍塌損壞,村人日夜憂心……重修樂樓三間,東南耳樓兩間,補修西南耳樓兩間,東大門、鐘樓三間。」


然而,從炎帝行宮現存明清不同時期的8通石碑文字來看,卻沒有找到與演奇樓壁畫相關的文字記載。


2015年,高平市投資200多萬元對炎帝行宮進行修繕。修繕前的演奇樓壁畫已然不存。「這些壁畫難道當時沒有繪在演奇樓的牆壁上?還是畫工照壁畫藍本底稿內容繪在了演奇樓牆壁而未能保存下來?」對此感到困惑的王永忠在炎帝行宮中看到了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改修炎帝行宮碑記》,在石碑上發現了「畫匠楊金則」的名字。


王永忠


從現存的8幅與炎帝行宮演奇樓有關的壁畫藍本底稿的繪畫風格來看,應當出自晚清時期的民間畫匠之筆,畫功並不是很精細。這套壁畫藍本底稿,很有可能是出自楊金則之手。」


讓人驚訝的是,經過20多年的積累和收藏,50歲的王永忠收集了大量的各個朝代的炎帝像、炎帝文化書籍和散落於民間的與炎帝文化有關的唱詞、木雕、石雕、瓷雕、畫像等民俗文化藏品上百件。  


王永忠表示,他將對這些與神農炎帝有關的系列物品加以研究,使外界對高平的炎帝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來源:山西晚報

▍編輯:林斯琦


本微信號中太行日報記者采寫的新聞,轉載請註明出處——太行日報(微信公眾號taihangribao),對侵權行為我們將訴諸法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行日報 的精彩文章:

【考古】澤州縣巴公鎮發現一處大型文化遺址

TAG:太行日報 |